



摘要 在全面建設美麗鄉村、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探析豫東地區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對于河南省商丘市構建新型城鎮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指導意義。采用樣本計數法、平均近鄰比率法、最近鄰距離法和平均分布密度法,使用ArcGIS 10.2軟件對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河南省商丘市下轄6縣、3區和1個省直管縣級市,鄉村聚落呈聚集分布,平均分布密度較高。河南省商丘市西部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高于中部和東部。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邊緣地區大于中部地區,村均人數中部地區大于邊緣地區。
關鍵詞 豫東地區;鄉村聚落;空間分布;商丘市
中圖分類號 TU 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3-020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55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Eastern Henan Province—Taking Shangqi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Bao-ying
(Guangxi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an all-round way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depth,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Eastern Henan, which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new urban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hangqi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sample counting method, average neighborhood ratio method,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method and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method combined with ArcGIS 10.2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ral settlements of 6 counties and 3 district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Shangqiu City and one county-level city directly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province were clustered distribution, with relatively high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west of Shangqiu C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Shangqi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average village population was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area was larger than the marginal area.
Key words Eastern Henan;Rural settlement;Spatial distribution;Shangqiu City
作者簡介 張寶英(1989—),女,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從事鄉村發展和文化地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5-28
鄉村聚落是指鄉村地區人類各種形式的居民點,包括房屋以及與居住地直接相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是鄉村居民活動的中心。我國鄉村人口和鄉村地域占比較大,隨著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聚落用地占地規模大,出現空心化,環境惡化,空置、閑置多,用地無序擴張與閑置浪費并存,利用效率低,布局散亂,規劃滯后。在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如何推進鄉村聚落可持續發展,科學整合鄉村地域空間格局,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2]。研究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對全面統籌鄉村聚落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空間分布研究最早應用在城市系統內城市組合與排列中,即城市人口規模分布中。我國鄉村聚落發展與城市聚落和國外鄉村聚落發展相比相對滯后,目前我國鄉村聚落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采用計算機技術、制圖自動化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廣泛運用實驗方法、計量方法、行為方法,以系統論和信息論為基礎的系統原理與方法,發揮這些技術手段與新方法在綜合分析、建模和數學處理上的優越性。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位序-規模法能較好地解釋城市分布規律,位序-規模法對鄉村聚落等級規模的適用性尚存在爭議。目前,河南省商丘地區鄉村聚落等級規模研究還很少,鄉村急需新的重組與重構,以適應我國城鎮發展實際。筆者以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等級規模演變特征為例,探討了鄉村聚落等級規模分布規律,以期為全面統籌河南省商丘市城鄉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3-5]。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商丘市位于114°49′~116°39′E,33°43′~34°52′N,東西橫跨168 km,南北縱貫128 km,位于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是河南省的東大門,下轄6縣、3區和1個省直管縣級市,173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216個社區居委會,4 570個村委會,總面積為10 704 km2。2018年末,商丘市總人口926.17萬人,常住人口732.5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27.19萬人。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99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506元。2018年末商丘市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3.30%,商丘市是河南省第二大少數民族聚居地,也是河南省市區人口超過百萬的五座城市之一[6-7](圖1)。
1.2 數據來源
以2018年河南省商丘市縣城以下自然村空間位置解釋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位置,采用樣本計數法、平均近鄰比率法、最近鄰距離法、平均分布密度法,使用ArcGIS 10.2軟件研究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分布聚散形態。該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官網、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河南統計年鑒(2019年)》和《商丘統計年鑒(2019年)》。
2 研究方法
2.1 樣本計數法
采用樣本計數法計算隨機分布的空間點密度,與理論分布進行比較,分析空間分布模式,判斷點模式屬于集聚分布、均勻分布或者隨機分布,是研究空間點模式最直觀、最常用的方式。根據專家研究,最優樣方的尺寸是根據區域的面積和分布點的數量來確定的,計算公式如下:
Q=2A/n(1)
式中,Q為樣方面積,A為研究區域的面積,n為研究區域中點的數量。最優樣方的邊長取2A/n。
2.2 平均近鄰比率法
平均最近鄰分析(averag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過程如下:首先計算測定要素質心與最近鄰要素質心之間的距離,計算出目標區域所有測定要素最近鄰距離之和,除以測定因素數量,計算出最近鄰距離平均值。平均近鄰比率(ANN)用觀測的平均距離除以期望的平均距離計算得出,計算公式如下:
ANN=OE(2)
式中,O為實測要素與其最近鄰要素質心距離的平均值,E為要素隨機分布距離。若ANN>1則所表現的模式趨向于離散或競爭,若ANN<1則所表現的模式趨向于聚類。
2.3 最近鄰距離法
最近鄰距離法也稱為最鄰近指數法,使用目標區域內各測定要素之間最鄰近距離描述分布模式,計算最近鄰距離平均值,作為評價模式分布的指標。在CSR模式中計算平均的最近鄰距離,其期望為E(dmin),定義最近鄰指數R如下:
R=minE(dmin)或R=2minn/A(3)
式中,dmin表示每一個事件到其最近鄰點距離,min表示每一個事件到其最近鄰點距離平均距離,E(dmin)為期望值,n為事件數量,A為研究區域的面積。
根據觀測模式和CSR模式的最近鄰距離,對觀測模式進行推斷,推斷依據如下:如果R=1,則說明觀測事件過程來自完全隨機模式(CSR),屬于隨機分布;如果R<1,則說明觀測事件過程不是來自完全隨機模式(CSR),表明大量事件點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屬于空間聚集模式;如果R>1,則說明事件的過程不是來自完全隨機模式(CSR),由于點之間的最鄰近距離大于CSR過程的最鄰近距離,事件模式中的空間點是相互排斥的,趨向于均勻分布。
2.4 平均分布密度法
采用平均分布密度法分析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的平均分布密度,用r表示:
r=n/s(4)
式中,r為研究區域的平均分布密度,n為研究區域事件個數,s為研究區域的面積[8-10]。
3 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
河南省商丘市下轄6縣、3區和1個省直管縣級市,人口密度大。截至2018年底,共有173個鄉(鎮)4 570個行政村12 671個鄉村聚落。使用 ArcGIS 10.2軟件對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平均近鄰比率進行測算,測得ANN=0.494 9<1;對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最近鄰距離進行測算,測得R=0.478 4<1(表1);采用樣本計數法,繪制鄉村聚落頻率分布圖(圖2),將研究區域劃分成規則的正方形網格區域,統計落入每個網格中點的數量,統計包含不同數量點的網格數量的頻率分布,將觀測到的頻率分布與理論上的隨機分布進行比較,判斷點模式的類型。綜上所述,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整體上屬于空間聚集模式[11-13]。
使用平均分布密度和村均人數來描述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特征,根據平均分布密度公式,計算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表2)。從表2可以看出,2018年河南省商丘市共有行政村4 570個,村均人數2 026.63人,平均分布密度0.427個/km2。其中,睢縣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最高(0.579個/km2),其次為夏邑縣、柘城縣、寧陵縣和民權縣,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分別為0.491、0.460、0.450和0.427個/km2;梁園區和睢陽區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較低,分別為0.275和0.305個/km2。從村均人數看,梁園區村均人數較高(3 293.68人),其次為睢陽區、柘城縣和永城市(分別為2 939.80、2 179.54和2 167.81人),而睢縣和夏邑縣村均人數較低(分別為1 635.23和1 680.11人)[14]。
利用ArcGIS 10.2軟件將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平均分布密度分為4級(圖3):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在0.35個/km2以下為第1級,比如梁園區和睢陽區;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在0.35~0.45個/km2為第2級,比如民權縣、寧陵縣和示范區(代管);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在0.45~0.55個/km2為第3級,比如柘城縣和夏邑縣;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在0.55個/km2以上的有睢縣。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分布密度相差不大,鄉村聚落普遍集中且密集,人口居住相對集中[15]。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該研究借助ArcGIS 10.2軟件,采用樣本計數法、平均近鄰比率法、最近鄰距離法和平均分布密度法,對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空間分布進行定量化和可視化表達,發現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具有以下特征:①河南省商丘市地形平坦、人口基數大、城鎮化率偏低、人口凈流出量不大,鄉村聚落呈聚集分布,平均分布密度較高;②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的影響,河南省商丘市西部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高于中部和東部;③河南省商丘市鄉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邊緣地區大于中部地區,村均人數中部地區大于邊緣地區,說明河南省商丘市中部地區鄉村聚落規模較大,人口密度偏高且集中,邊緣地區鄉村聚落偏小,人口密度偏低[16-17]。
4.2 討論
在城市化和鄉村振興戰略快速推進過程中,河南省商丘市鄉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為非農業活動,鄉村聚落空間格局不斷分化和調整。“空心村”、土地浪費等傳統鄉村問題得到極大改善,土地利用集約化,發展趨向科學和諧化,出現一大批“美麗鄉村”。鄉村聚落空間研究是鄉村地理學研究關注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研究鄉村聚落空間分布特征,分析鄉村聚落發展演變規律,可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參考。該研究對傳統農區河南省商丘市中微觀尺度的鄉村聚落進行了探討,應用樣本計數法分析鄉村聚落分布情況,有待進一步探索驗證。由于鄉村人口不斷流動,每個
鄉村人口統計不夠精確,由于數據來源不同,分析
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鄉村聚落規模量化及空間演變有待
進一步研究[3,18-19]。
參考文獻
[1] 閔婕,楊慶媛.三峽庫區鄉村聚落空間演變及驅動機制:以重慶萬州區為例[J].山地學報,2016,34(1):100-109.
[2] 代云川,王嘉學,張磊,等.鄉村聚落空間分布與景觀格局特征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6,32(9):1038-1041.
[3] 方健,楊興柱,朱琳.黃山市鄉村聚落空間格局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熱帶地理,2017,37(2):277-285,292.
[4] 梁發超,劉詩苑,起曉星.廈門市鄉村聚落用地空間演變解析及優化策略[J].經濟地理,2017,37(12):172-179.
[5] 趙金麗,張璐璐,宋金平.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體系空間結構及其演變特征[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8,37(2):9-13,24.
[6] 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7] 商丘市統計局.商丘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8] 朱倩瓊,鄭行洋,劉櫻,等.廣州市農村聚落分類及其空間特征[J].經濟地理,2017,37(6):206-214,223.
[9] 衛春江,朱紀廣,李小建,等.傳統農區村落位序-規模法則的實證研究:以周口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7,37(3):158-165.
[10] BLACKWELL C.Power laws in real estate prices? Some evidence[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8,69:90-98.
[11] HUANG X Y,WANG Y D,YOST-BREMM C.The power law within a metropolitan area [J].Cities,2018,72:201-205.
[12] CHAUVIN J P,GLAESER E,MA Y R,et al.What is different about urbanization i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Cities in Brazil,China,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7,98:17-49.
[13] 馬利邦,豆浩健,謝作輪,等.基于整合驅動因素和適宜性評價的鄉村聚落重構模式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19,35(3):246-255.
[14] 屠爽爽,龍花樓,張英男,等.典型村域鄉村重構的過程及其驅動因素[J].地理學報,2019,74(2):323-339.
[15] MAKAMU F,KAZIANGA H.Land reform,property rights and private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a planned settlement in rural Tanzania[R].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Legal Studies in Business,2017:1-37.
[16] IGIC M,MITKOVIC P,DINIC-BRANKOVIC M,et al.Spatial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municipalities of Nis[J].Facta Universitatis Series: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2017,15(1):85-101.
[17] POTOSYAN A H.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regularities of rural areas and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in mountain countries [J].Annals of agrarian science,2017,15(2):1-8.
[18] 李鴻健,任志遠,閔學.山地丘陵區農村居民點整治潛力測算:以陜西省旬陽縣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5(1):98-103.
[19] 陳天富.美麗鄉村背景下河南鄉村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J].經濟地理,2017,37(11):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