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芬
摘要:在生態系統中,林業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然而由于過去粗放式的經濟發展形式,使得林業資源受到較大的破壞,生態環境遭到污染,影響了社會的經濟發展。因此,為了能夠維護社會經濟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污染情況,就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林業方面,為了有效的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實施了生態林業補償,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可持續生態林業的改善情況并不顯著,鑒于此,本文主要從生態林業補償的重要性出發,對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補償;可持續發展;問題;措施
林業資源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資源之一,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近年來,由于人們的大肆掠奪,我國的林業資源受到了較大的破壞,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所以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這一問題,維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在不斷推進生態林業補償機制,以期能夠實現林業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然而從實際工作的情況來看,生態林業補償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為了保證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不斷完善生態林業補償機制,進一步保護林業資源,推動林業長久健康發展。
1 實施生態林業補償的重要作用
1.1 可以使不同區域間的林業達到更好的分工合作
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實施生態補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首要就是可以使不同區域間的林業達成更好的分工合作。主體功能不同的區域在經濟開發范圍上也具有一定的差異,這主要是依據各地方的具體產業布局進行相應調整。對于部分開發受限制的區域,相關產業的準入標準也更加嚴格,同時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更差。所以,就需要實施生態補償,以更好的達到各區域間的協同分工。
1.2 可以使區域間的資源利益矛盾得到有效解決
近年來,我國對國土空間資源的管理在不斷加強,并在區域的戰略發展中引入了生態補償機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重點開發區域能夠更好的聚集資源,有效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不斷推動國家經濟增長,以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源掠奪也逐漸嚴重,對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加劇了區域間的利益矛盾。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之后,就可以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同時還能夠維護區域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1]。
1.3 可以使部分經濟發展薄弱地區的基本權利得到良好保護
我國部分地區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但是在經濟發展方面相對較落后,對整體區域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一定的阻礙[2]。經濟發展水平滯后且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并不適合進行經濟開發活動,但是仍然需要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可以使這部分經濟薄弱地區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保護。
2 可持續生態林業補償有關的問題
2.1 生態補償機制問題
我國針對林業發展實施生態補償已經有較長的時間,但是在以往,對可持續生態林業進行補償時,通常是借助政府的扶持進行補償,同時政府部門承擔公益事業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在政府部門的組織和投入下,相關的補償工作得以有序開展,但是從實際的工作情況來看,這種生態補償機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依靠政府部門的生態補償,使得補償工作難以脫離政府獨立進行,即便目前在政府的主導下增加了社會融資形式,使得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得到拓寬,但是并沒有發揮主導作用,因此,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生態補償資金的融資渠道還不夠豐富,靈活性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就使得生態補償機制難以全面發揮作用,對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林業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2.2 商品林附加環境效益補償問題
在林業的分類管理前提下,林業生態重要區域可以分為生態林和商品林[3]。針對商品林來講,主要是以集約化的管理方式構建工業種植園,從而達到社會對不同林產品的需求。但是由于林業生產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而且在技術方法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集約化管理的成效較差,商品林的生產效率較低。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商品林經營者,對其經營的盈利能力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影響了投資積極性。除此之外,商品林具有一定的環境效益,能夠為區域的經濟發展帶來附加的環境保護,但是有關這部分支出的費用還沒有得到良好的補償。
2.3 不同林地的質量和區域之間的差異受到忽視
區域的不同,其土地的質量和類型、地理條件等都存在一定的不同,這會使林業管理、環境保護成本以及生態價值之間也產生相應的差異,要想使生態補償達到實際需求,針對不同的區域,就需要充分考慮經濟、環境等條件因素,然后確定補償標準,這樣才能保證環境保護的機會成本達到公平。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關于補償標準并沒有嚴格依照不同區域進行建立,補償機制實際實施的適用性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3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補償有效措施
3.1 建立以政府為引導的市場補償機制
對林業發展實施生態補償,其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財政部門,對生態價值進行定量測定存在較大的難度,而且要想看到生態保護效果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所以,對生態價值很難進行精準核算,無法有效得到定量的數據。即便將大致的價值核算出來,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認可。同時,我國財政部門進行財政補償時,能力有限,尤其在如今的環境形勢下,通過政府部門實施生態補償,其資金很難滿足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也就不能良好的推動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保證對林業發展進行有效的生態補償,需要做到長遠規劃,積極引入市場補償機制,同時有效推動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補償工作中,從而有效解決政府部門財政補償資金不足的情況。為了更好的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可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的市場補償機制,由政府部門牽頭,鼓勵更多的市場主體加入,保證生態補償有充足的資金,使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可以實施碳排放和水資源利用方面的政策約束,從而推動碳交易市場和水權交易市場的形成[4]。這樣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而推動林業得到可持續協調發展。
3.2 建立健全生態績效評估機制
區域的不同,在經濟發展能力、水平以及自然資源等方面也會存在相應的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林業發展實施生態補償,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生態績效評估機制,對區域的生態績效和生態價值進行良好的評估。近年來,我國所實施的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動各個主體功能區制定了區域生態績效評估機制,能夠滿足區域的發展情況,同時推動了各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的有序開展,也促進了我國生態價值核算有關學科的發展。建立生態績效評估機制,需要對評估指標進行明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生態環境指標,對于其他的考核評估指標沒有太大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對不同區域進行功能定位,然后為地方政府提供生態發展信號[5]。在相關信號的指導下,建立生態績效考核機制,以加強對地區的制約。
3.3 構建完善的資源價值核算機制
為了順利的發揮生態補償機制的效用,需要構建完善的自然資源價值核算機制,實現林業資源的資產化,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補償機制和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關于生態價值的定量核算,在以往沒有得到全面重視,因此對于相關核算方法也沒有有效使用,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對于林業資源的利用情況也不是很好。為了更好的實施生態補償,關于生態價值的核算雖然存在較大的難度,但是核算的理論體系在不斷的完善。在國家的生態發展保護要求下,各個地區都開始建立生態價值核算機制,這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幫助。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地方的政府部門可以結合區域的生態發展情況,對地方林業資源價值核算機制進行完善建立,同時融合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從而維護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4 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機制進行完善
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逐漸重視,為了更好的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就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機制進行完善建設,以便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導和參考。對于不同的省市地區,可以依照地區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生態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完善,將法律法規作為基礎,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同時,林業部門的相關人員需要對自身的職責進行有效履行,確保林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協調發展。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實行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需要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完善的解決措施,保證地方法律法規能夠為林業資源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發揮效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部門需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大力宣傳,并且要加強林業部門和政府部門之間的配合,保證生態環境保護得到精準的落實。再者,還要發揮政府部門的帶頭作用,引導多主體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林業的協調發展。
3.5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稅收制度
稅收制度的建立對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有良好的作用,并且能夠更好的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所以,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完善建立生態補償的稅收制度,比如可以增加新的稅收科目,也可以對稅收的實際內容進行有效改善,同時對稅源的計算方法進行有效調節,可以將產量納入到計算方法選擇的依據中。針對不可再生、難再生資源,國家可以借助稅收來有效控制這一類資源的使用,有效減少林業資源的浪費,并且使生態補償機制得到更好的落實,這樣才能促進林業更好的發展。
3.6 加強商品林的集約化管理,實現環境效益的平衡
要想使生態公益林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針對商品林可以加強集約化管理,尤其是人工林的種植方面,從而實現林業資源生產利用的有效轉化,將木材產品生產的重擔轉移到種植園中,以更好的保證林業資源的良好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從現階段的商品林管理情況來看,要進行科學化管理,對市場上稀缺的林木資源進行調研,并研究當地的水文條件和氣候水平,確定是否適合當地種植,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通過對商品林的精準化、集約化管理控制,使林業資源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得以有效提升,這樣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良好的幫助,同時也能夠較好的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助于環境效益目標的達成。
3.7 構建差異化的動態平衡管理機制
林業區域的生態狀況存在不同,其機會成本的損失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存在差異,為了有效落實生態補償,需要建立差異化的動態平衡管理機制,對林業生態區域以及環境脆弱區加強保護,重點進行生態效益的補償。林業資源相對較豐富的地區,需要進行資源恢復,可以有效制定資源保護措施,實施一般性補償政策,構建完善的林業動態平衡管理機制,從而達到差異化管理和重點管理的目的。同時,對林業的分類經營管理和生態效益補償都需要進行有效細化,明確存在的區域約束條件以及管理工作的責任,進而使林業管理的效率和質量得到良好的提升,實現對生態效益林的有效補償。
3.8 充分補償生態林的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如果達不到要求,就會不利于經濟增長。因此,要積極為生態林業服務提供經濟安全保障,這對林業生態系統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效益林的管理作為對水資源保護、水土改良和環境改善等環境效益的回報,沒有適當補償的公共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是站不住腳的。為了調動生態林經營者的積極性,必須充分補償生態效益經營者的經濟利益。改善林地資源的優化配置,發展環境生態效益,保障社會和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的長遠發展。同時建立完整的林業生態系統,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獲得生態補償的林業資源會得到有效保護和發展,林業質量就會逐年提高。
4 結語
關于可持續生態林業的補償工作,在如今的社會發展環境下,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然要求,同樣也是林業經濟發展的改變趨勢。實施林業生態補償機制,需要重點關注當下林業生態保護的問題,對生態補償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不斷完善生態補償的有關政策和機制,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 溫薇,張華彤,李思瑤,等.地方林業局林業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5(17):149,153.
[2] 彭雷佳,溫薇.貴州省林業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問題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12):1.
[3] 朱蘇堂,李春,杜江,等.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29):2.
[4] 李海濤.鶴崗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科學中國人,2014(7):106.
[5] 殷花,楊海波.綠化林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材與裝飾,201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