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 白新蕾
(1.江蘇開放大學教育學院;2.江蘇開放大學 江蘇南京 210019)
2016 年8 月25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第31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全體成員,并指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希望同志們充分認識體育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積極意義,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普及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1]”2020年9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科學研判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從1952 年毛澤東為新中國體育工作題寫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12 個大字,到如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的基礎在群眾體育”的論斷,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始終是我國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不變的初心。新時代我國草根體育組織的高質量發展與培育,以及政社合作關系塑造與演進,一定是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基層社會體育公共服務共建共治共享體育治理邏輯的廣泛實踐,不僅是一種價值釋放,更是一種文化自信[3]。
群眾體育不僅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更已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興趣愛好呈現多元化發展,健身需求越來越廣泛。女性參與體育鍛煉,呈現上升趨勢。籃球作為一項受歡迎程度很高的運動項目,一直以來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追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籃球并參與其中。以前人們認為籃球比賽對抗激烈,觀賞程度高,同時也容易受傷,不適合女子參與,如今此觀念已不具有說服力。我國在由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奮進道路上,全方位、多維度地實施全民健身計劃,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草根女子籃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該研究旨在為如何推動草根女子籃球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提供參考。
該文以南京市草根女子籃球開展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南京市六城區參與過女子籃球活動的人群為調查對象。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下載相關學術文章,查閱與該研究相關的資料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發展的重要論述,并閱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
該文采用當面訪談和電話訪談的方式,對鼓樓區體育局、南京市籃球協會、南苑街道、部分高校體育部的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以獲得南京市草根女子籃球發展的有關情況。
在走訪與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制訂調查問卷,并通過網絡進行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內容需要,對南京女籃野球聯盟訓練比賽進行實地考察和走訪,對有關開展女子籃球培訓的機構、公共籃球場地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其籃球活動開展現狀,結合發展存在的問題到鼓樓區體育局、南京市籃球協會、南苑街道、部分高校進行實地考察調研,詢問有關專家和權威人士,進行錄音并記錄整理。
通過對所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調查中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正確合理的邏輯分析,得出研究結論。
3.1.1 草根女子籃球社會認可度低
目前,人們對草根女子籃球運動的接受程度較低,社會認可度不高,普遍認為草根女子籃球是一項娛樂活動,競爭力不足,缺乏市場價值,這需要人們重新認識籃球運動的健身功能及基礎性功能。正如南京女籃野球聯盟一位負責人曾說道:“女子籃球同樣可以打出流暢的團隊配合,同樣可以體現較高的戰術素養,同樣可以展現精彩的個人技巧,同樣能給人帶來愉悅的觀賽感。”
相關政府部門及籃球協會,在賽事組織方面不夠重視。2017 年,首屆南京市江寧區草根籃球比賽成功舉辦,比賽由江寧區體育總會、江寧區籃球運動協會主辦,經過幾年的舉辦,賽事影響力越來越大,但至今也沒有設置女子組別比賽。草根籃球比賽主辦單位可適當增設女子組別比賽,如設置“3對3”“4對4”以及男女混合籃球比賽,這更適合草根女子的比賽,同時,既能達到賽事的全面性,也能夠給草根女子籃球提供一個較好的展示舞臺,進而充分挖掘籃球運動項目文化,提高大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南京女籃野球聯盟每年定期舉辦“3 對3”“4 對4”等比賽,賽事在國內草根女子籃球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對我國發展草根女子籃球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每年舉行的“戰神在野”,作為南京女籃野球聯盟IP 賽事,被納入江蘇省籃協年度賽事。該項賽事集競技、慈善、表演互動、體育文化展示于一體,是一個女性籃球愛好者的舞臺,比賽當日的籃球場已然是一片歡樂的海洋。但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賽事的主要壓力來自辦賽經費方面,由于是社會組織舉辦,缺乏與之相配套的資金,賽事組織者一直以來都是通過參賽隊伍繳納的參賽服務費、尋找企業贊助,自籌經費來保障經費支出。參賽服務費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主要起到約束作用;企業贊助主要是熟人朋友單位提供,沒有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在經費缺口方面,主要是由聯盟發起者自掏腰包。
目前,鍛煉者每周在南京五臺山體育中心室外籃球場進行鍛煉,每周2 次,中心免除一部分場租費,參加鍛煉的人員實行“AA 制”繳納場租費。如果遇到雨雪天氣,需臨時租用其他室內場地。聯盟其他地區的日常鍛煉情況則相對不穩定,有的到就近的公園場地進行活動,有的不定期進行鍛煉。由此看來,聯盟在管理方面缺乏統一的制度建設,管理上較為散亂,聯盟組織者有義務為聯盟成員進行業務方面的指導與溝通。
3.2.1 提升對草根女子籃球運動的認識
國家通過政策支持,對籃球文化發展進行支持與規范,對籃球文化進行精準化設計與打造[4]。《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緊緊圍繞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對標世界體育強國,提出了體育強國建設的具體內容,著眼于建成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還指出,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制訂并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在新時代,草根女子籃球體現出群眾多元化、多層次體育需求的鮮明特征,其是一項婦女參加體育活動的項目。加快草根體育組織領域的政策文件出臺,用制度保障草根體育組織發展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4]。從目標導向角度出發,草根女子籃球需要得到社會的重新認識,其有理由得到重視和支持。
3.2.2 草根籃球組織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探索特色發展之路
目前南京女籃野球聯盟成員大約有1000 人,聯盟創建于2013年11 月18 日,目前聯盟除開展日常約球、籃球培訓外,主要以專屬賽事為工作重點。其獨創的“4對4”賽事,對發展草根女子籃球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每年舉行的“戰神在野”,作為南京女籃野球聯盟IP賽事,被納入江蘇省籃協年度賽事。2019年,該項賽事有來自賽20余省市的24支隊伍報名參賽,4位聯盟創辦者成為江蘇省籃協認證“女子籃球推廣專員”。充分發揮聯盟負責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辦好傳統賽事,形成自身的特色,提升公益度,起到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2.3 依托區域學校,強化系統建設
建設系統是為了利用系統,而利用系統就必須管理好系統,就要不斷激發系統活力和增強系統凝聚力,以保持聯盟這個系統的高效運行和草根女子籃球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南京有著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高校分布廣泛,特別是棲霞區的仙林大學城,有10所普通高等學校,江寧高新區、江寧經濟開發區共有14所普通高等學校。以學校所在地進行劃分,根據報名參加2020年江蘇省大學生校園籃球聯賽參賽單位統計結果,目前南京各區高校女子籃球聯賽的參賽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江蘇省大學生校園籃球聯賽參賽單位(女隊)統計表
草根體育組織是以情緣、地緣和業緣為關系基礎而形成的“有緣組織”[5]。聯盟制定相關校盟合作計劃,進入校園,加強與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合作,豐富賽事舉辦組別,舉辦大學生女子賽事,吸引更多女大學生、女子籃球愛好者參與其中。參與校交流比賽,表演比賽,參加校園體育社團指導,聘請學校女子籃球社團指導教師;擴大宣傳力度,利用合作,爭取獲得校園籃球場地的使用,舉辦相關賽事,進一步擴大聯盟影響力。
3.2.4 加強體育培訓機構合作,增強造血功能
加強與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女子小籃球特色比賽,發揮自我造血功能,以球養賽,利用開展培訓班,通過收取培訓費,獲得一定的資金來源,目前南京女籃野球聯盟開始探索這樣的方式,為區別于其他籃球培訓,辦出自己的特色,開設了針對女性的籃球培訓班,培訓班專門招女生和成年女性。由于沒有自己的培訓場地,還要另外租用;在教練員人數不足的情況下,還要外聘教練員,這樣一來,無形中加大了培訓成本,實際到手的費用少于同行。另外,應積極爭取獲得政府層面的專項建設資金,發揮自身品牌優勢,采用多元化的融資方式[7]。
3.2.5 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賽事活動的組織者、健身場地設施的維護者,對推動全民健身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國自1993年頒布《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以來,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經歷了2001年出臺《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標準》和2011 年誕生《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原國家體委1993年12月4日發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同時廢止)的變化發展過程。從目前來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上崗率不是很理想,存在人數不足、持證不上崗的現象,這需要進一步改革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具體制度,從數量可控和高質量的服務等方面入手,增強社會體育組織的嵌入性,充分匯集和利用社區、社區草根體育組織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三社”協同的運行機制[6]。通過實地調研來看,在草根女子籃球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該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草根女子籃球平時的技、戰術訓練,主要依靠參與者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這極大限制了她們的提高空間。籃球技戰術的不斷提升,是籃球文化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之一[8],這都需要從事籃球運動的專業人士,不斷地提供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