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輕建設(安徽)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倪崑
一般來說,水污染指的是通過有害化學物質造成水資源的利用價值不斷降低或喪失的行為和活動。近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但水環境狀態卻不容樂觀,要保障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進一步防治水污染,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深入研究,對污染源頭進行及時治理,使水源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
水資源是工業生產當中的必需品,在產品生產與設備冷卻當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水資源的污染現象會對工業發展和進步帶來極大的阻礙和限制。一方面,水污染現象會導致工業生產產品良品率不斷下降,企業管理者與生產人員不得不強化水資源管理和監督力度,并采取相應措施對水資源進行凈化再利用,使產品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不斷下降[1]。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受化學成分或物質污染的水資源還會使工業生產設備在運行過程當中產生腐蝕、損壞等現象,進一步縮短了設備使用壽命,提升了設備維護與更新成本,使產品質量和價格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食品工業、醫藥工業等領域,對水質具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水質檢測不合格,工業生產水源發生污染情況,會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影響工業企業的正常發展與進步。
農作物生長和發展同樣也對水資源有著極高的需求。水資源污染會對農作物質量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污水當中過量微量元素的危害。在農作物種植和生產的過程當中,對各類微量元素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農民可以通過施肥、營養液灌溉等方式對農田微量元素進行調整,使其更加適合農作物生長。但經過污染后的水資源其內部微量元素含量較不明確,灌溉過程當中很有可能導致農作物生長元素和營養失衡,出現燒苗現象。其次,在污水當中還可能殘留著大量的重金屬元素,一旦進入到農作物體內,將會對人們的食品安全與環境生態鏈條造成嚴重影響[2]。最后,使用受污染的水資源進行農業灌溉工作,還會對農田土地的土質和地力產生影響,使土地肥力下降,對農業持續性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
水生生態系統作為全球生態鏈條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物質循環與水循環,保障生物多樣性等工作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旦水源水體受到工業或生活影響產生污染,其溶氧能力將會大幅下降,大量水生生態系統當中的生物將會由于缺乏氧氣導致快速死亡,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環境保護工作受到不良影響。此外,由于水生生態系統與人類的飲食結構同樣息息相關,因此水資源污染當中的有害物質同樣會累積在水生生物體內最終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目前常見的水污染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學性污染以及物理性污染,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水污染形式,都會對人們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嚴重破壞。飲用不潔水資源,會造成痢疾、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一些病菌會經過皮膚黏膜進入人體體內,使人體健康產生損害。而化學性或物理性的污染會對人體DNA和發育組織造成不良影響,導致畸形、腫瘤甚至遺傳性病變等現象,對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具有嚴重威脅。
污染防治制度和法律法規是保障水污染防治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對污染源頭進行約束和處理的有效保障。然而在現階段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過程當中,尚未針對經濟發展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制度進行更加深入的優化與修訂,很多地區的水污染防治機制只能“照搬照抄”,沒有融合自己的理解和意見,執行工作較為機械,不利于水污染防治質量和水平的不斷進步。
監督落實工作是依托法規制度對污染治理進行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手段。很多地區為了保障短期的經濟效益,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監督落實情況不到位,對監督部門的職權分配不明確,在實際的污染管控工作當中無法發揮出其關鍵性作用,針對違規建設和排放行為難以進行有效處理,影響了水污染防治效能,也降低了監督管理的公信力,使水污染現象愈演愈烈。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GIS技術、RTU技術在環境保護與水資源監測工作當中的應用也在逐漸普及。但一些地區由于人員素質和資金等客觀因素影響,導致信息化技術運用水平尚不成熟,對轄區內水資源的監控工作仍依賴于人工,一方面導致水源水質監測效率低下,影響了水污染保護反應速度;另一方面還增強了基層水污染防治人員的工作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此外,一些地區的水質監測設備工作狀態較差,維護保養缺失,很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對水質監測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水污染防治工作不能只依賴相關部門的監督和企業的自我管控,還應當將全社會動員起來,充分發揮人民的重要作用,使水污染治理形成全民化、常態化的工程。但現階段,面對公眾的水污染防治治理工作的宣傳科普內容不充分,手段較單一,公眾的接受能力差,參與程度低,對水污染治理的貢獻比重較小。此外,很多地區沒有對水污染治理工作進行更加明確的責任部署,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職能與責任不清晰,在管理和開展工作的過程當中容易發生混亂,影響污染治理水平。
對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等人為水資源污染來說,最重要的處理手段就是建設污水處理廠。但很多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存在短板,污水處理廠配置差,甚至沒有建設污水處理部門,污水只能排放至環境當中,影響了生態環境的正常發展,同時也對人體健康產生了危害。
在進行水污染防治工作之前,首先就要建立健全高效的水污染防治機制。相關監管部門和人員應當對轄區內水資源污染狀況進行調研,對存在的水污染問題進行梳理,為污染防治機制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應當組織相關環境保護專家與法律專家對現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協調,使其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對水資源的利用模式和污染治理模式,有效提升污染治理工作的可行性。最后,還應當強化監督和落實工作,在實際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當中做到對違規違法行為的“零容忍”,對不經處理進行排放的企業和個人按照相關規定和制度予以處罰,提高企業和個人的違規違法成本,進一步加強水資源保護水平,使污染現象得以被及時治理,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不斷提升。
此外,針對水資源管理工作,還應當建立起更加精細和完善的管理機制,使創新管理手段與基礎管理思路相結合,保障傳統水文水系治理工作機制得以更加完善,為水污染的治理和管控工作做出相應的貢獻[3]。相關監管部門應當收攏水資源管理權限,正確處理好水資源利用和污染治理之間的關系,按照統一的污染防治思路進行宏觀部署和規劃,使水資源利用工作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從根源上治理水資源污染,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是降低人為污染和工業排放的首要途徑。針對轄區內水源地的污染現象,監管部門可以對水源所在地的工業企業和布局進行重新協調,對不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和生產線予以及時處理或叫停,對工業必需品的生產企業予以搬遷,使水源地的生產部門得以進一步優化,有效控制污染源頭,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與此同時,水資源監管部門還可以與污廢水處理企業進行聯系與合作,對已遭受污染的水系區段予以及時清理和恢復,并在適當的區域建立水源保護區(圖1),禁止工業企業入駐,采取合理措施對水源區位內的企業排放進行嚴格監督,減少工業三廢排放對水資源產生的影響,并對應用循環水進行加工和生產的企業進行技術補貼,降低污廢水對環境造成的負荷和污染。

圖1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識
為有效提升水污染治理效果,明確部門企業責任,實現分區劃片治理能夠有效提升水污染治理規范度,提高對轄區內企業行為的約束程度,促進管理水平與治理水平的長效化提升。各級政府與監管部門應繼續推行河長制度的全面實施,實現對水系上下游、左右岸的聯防聯控,對水系岸線地區進行分段管控,按照相關制度和法律法規對惡意侵占岸線、違法排放廢污等現象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理,并按照轄區內水資源利用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實行相關考核制度,將污染水平與治理水平進行量化,使轄區水系各段的治理工作更加協調,治理效果更加明晰,水資源環境質量得到更加充分的改善。
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參與力度和積極性,實現水污染治理全民化、規?;l展,應提高對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公眾對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性認知程度。在推廣宣傳和科普過程當中,應當遵循以下幾方面的原則。首先是貼近生活原則,應避免過多的“空話”“套話”,而是列舉出生活當中常見的水污染現象,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公眾得以快速理解并消化,提升宣傳與教育效果。其次是高效落實原則。在進行水資源利用與污染治理的宣傳教育工作時,應切實引導居民學習水資源保護辦法,進一步提升公眾的思想素質與生態保護意識,并針對性地解決公眾在進行水資源保護過程當中產生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使宣傳工作更加高效[4]。最后是多元手段原則。在進行水污染治理的宣傳和教育工作當中,應盡量避免單一落后的宣傳方式,可依托計算機技術與信息化技術實現宣傳手段的及時迭代與更新,采取相應措施實現對公眾的統一推送,使水污染防治宣傳工作的覆蓋面更廣,公眾對科普宣傳的接受能力也不斷提升,促進公眾的參與程度,使生態水資源保護真正落到實處。為促進水污染治理宣傳效果,監管部門還可以開展污染治理進校園、進企業等活動,在學生與企業職工當中進一步拓展并普及污染防治知識,形成全民、全社會參與污染治理的良好社會風氣。
在進行水污染防治工作過程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是促進防治效能、提高防治質量的物質保障。在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應當時刻重視對工業生產和生活排污管網的建設與污水處理廠的配套,撥出專項資金對污水收集、處理以及相應的脫磷除氮工作進行整合,使處理后的污水滿足再次利用的標準,減少工業和生活廢污對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率,進一步協調城市建設與水資源管控之間的關系,確保水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不斷進步。
此外,針對城鎮污水處理廠與排污管網的建設,應進行統一規范的設計,盡量避開城市中心區,將污水轉移至市郊進行處理,使城市規劃更加合理,同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水平也能夠進一步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實現對水資源的實時監測,一方面能夠提升污染防治工作的反應速度,另一方面還能夠對污染排放進行及時處理,有效保障水資源安全,減少突發污染事故帶來的生態環境損失。一般來說,對水源地的污染分為漸變型與突發型兩種類型,為了滿足對這兩種污染類型的有效監測與及時預警,信息化監測系統當中應當包含水質監測功能、惡化預警功能、閾值控制功能以及污染趨勢預測功能等[5]。相關水資源監管部門應當與技術部門進行聯系與合作,開發出相應的信息化水質監測系統,依托GIS技術與RTU技術實現對水資源各項參數與指標的有效衡量,進一步強化對水資源的管理與控制能力,減少污染事件的發生。
在進行信息化監測系統的建設過程當中,監管部門還應當要求下轄水資源監管人員對信息化監測系統的操作邏輯、使用方法進行培訓,有效提升他們對信息化監測系統的熟悉程度,確保監測效果不斷提升。
總而言之,水污染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對水資源污染進行高效防治,不僅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不斷進步,還能夠規避健康風險,實現社會持續和諧發展。相關監管部門應從防治機制、產業結構、管理責任、宣傳力度與監測技術等方面進行深入挖掘,促進水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更加有效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