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穩山
(泰州學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江蘇泰州,225300)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有效性是指高校針對大學生所開設的各類心理健康課程能夠對大學生發展發揮修正認知、調節情緒情感、增強意志品質、重塑人格、預防和矯正各種心理問題及心理疾病的作用,達到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人格臻于完善的目標。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對該課程有效性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高校管理層和授課教師的重視。然而,文獻檢索發現,目前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有效性的研究較少,沒有形成對該類課程有效性進行評價的科學體系。而科學的課程有效性評價體系應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此,本課題組從課程有效性的標準和課程有效性的判定兩個維度切入,將課程要素中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模式、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七個要素按照三個層次建構出金字塔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有效性評價體系。
課程要素是課程組織的基本脈絡,包括歷時態課程要素和共時態課程要素。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要素中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模式屬于歷時態課程要素,而課程主體等則屬于共時態課程要素。這七個要素可以用金字塔形結構來描述:一是處于金字塔塔底即最低層次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課程模式,它們是課程的基本要素;二是處于金字塔塔尖即最高層次的課程目標,它是課程的核心要素;三是處于金字塔中部即中間層次的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它是課程的人物要素。一般情況下,課程的實施者為授課教師和管理者,實施對象為學生,但有時學生也會成為實施者。
在金字塔形結構中,心理健康課程各要素間存在如下相互關系:首先,處于塔尖的核心要素(課程目標)對其他要素發揮著統領、支配、調節和制約作用,是心理健康課程設置的起點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終點,一方面決定塔底心理健康課程的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及課程模式的設置,另一方面規范管理者的管理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其次,位于塔底的基本要素(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模式)相互支撐、相互制約,在課程目標的統籌下規范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實現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最后,位于塔中的人物要素(管理者、教師與學生)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一方面要精心構建心理健康課程結構,科學設計心理健康課程內容,體現心理健康課程的宗旨和目標,另一方面要靈活運用不同的心理健康課程模式,開展實踐活動,實現不同時段的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心理健康課程七要素所形成的金字塔形關系結構,為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有效性評價體系提供了運行實施的載體。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目標是指高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處于金字塔塔尖,是確定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模式的基礎和前提,是指導整個心理健康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準則,居于絕對的支配和監控地位,具有課程體系建設的統領作用。[1]
課程目標的有效性一般包括課程目標編制的有效性和課程目標實施的有效性。
1.心理健康課程目標編制的有效性
第一,管理者首先要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與專業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關系,確保這些關系在各環節得到體現。第二,管理者和教師要在深入研究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習需要、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及心理學學科自身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家庭、學校、社會與自然的環境變化,科學設定課程目標。
2.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實施的有效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活動的實際結果和預期課程目標的吻合程度是衡量課程目標實施有效性的標準。這一標準既是課程實施效果優劣的標志,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置的出發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中發揮監控、調節與指導作用。課程目標實施有效性的衡量應以學生的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可以觀察與測量的顯著改變為標準。具體表現如下。一是認知方面的改變,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和概念,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心理異常的表現,了解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全面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二是技能方面的改變,包括掌握自我探索技能,掌握心理調適技能,掌握心理發展技能。三是行為方面的改變,包括遇到一般心理問題時學會自助,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時能及時求助,別人發生心理問題時能提供援助。四是狀態方面的改變,包括具有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應激能力增強,情緒穩定,心境良好,人際關系良好,積極探索適合自己且能適應社會的生活狀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有效性的判定是指心理健康課程開始實施后,在某一時間點,管理者和教師對大學生個體或群體行為表現和心理健康狀態進行定性或定量評估的過程。課程目標的有效性應該具有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
1.時間維度
時間維度是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開始實施后,管理者和教師在不同時間節點檢測有效性水平。這些時間節點既可以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某一時間,也可以是課程實施結束后的某一時間;既可以是及時的,也可以是延時的;既可以是畢業之前,也可以是畢業之后。
2.空間維度
空間維度是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開始實施后,管理者和教師在不同空間節點檢測有效性水平。這些空間節點既可以是大學生學習的教室、休息的宿舍,也可以是生源的居住地;既可以是校園內的場所,也可以是實習或就業的單位。
課程目標的有效性最終要通過大學生內在心理狀態變化和外在行為表現的改變體現出來。只有讓學生經歷一定的內在心路歷程并產生深刻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心理健康課程才能發揮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發展的作用,才是有價值的課程。[2]無論是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課程目標有效性水平檢測均可以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1.定性判定
一般可以運用直接觀察、觀看視頻、非結構式訪問、分析會談記錄腳本和錄音等非量化的方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實施心理健康課程前后的質性變化進行定性判定,從而獲得心理健康課程目標實施有效性水平的結果。
2.定量評估
在實施心理健康課程前后,可以使用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量的比對,從而獲得心理健康課程實施有效性水平的定量評估結果。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包括自評量表和他評量表。自評指由大學生自己做出回答,他評則是由心理健康教師根據自己或其他知情人(家長、班主任、輔導員、同伴、朋友、醫生等)觀察到的大學生態度、行為與情緒等方面的結果進行評定。常用的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包括癥狀自評量表,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表,情緒狀態評定量表,自我認知狀況評定量表,人際交往狀態評定量表,生活、學習適應狀態評定量表。心理健康教師和管理者可以結合大學生與學校的客觀條件,選擇多種心理健康評定量表進行測試與比對工作,評估課程目標實施有效性水平。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要實現既定的課程目標,必須依賴于主動、積極且有效的教學實踐活動,即管理者、教師和學生設計、管理、施教與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等活動。[3]
管理者是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過程的非教學人員,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實施、管理與考核,對課程目標的實現發揮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管理者工作的有效性評估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教務人員及教學督導能否根據國家要求和各專業培養方案,指導、核查、監督、調整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結構、內容、模式,以及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員能否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協助授課教師開展心理測試、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三是班主任和輔導員能否在輔導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思想品德時,協助授課教師對學生行為舉止進行觀察、記錄,并對部分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四是與學生接觸較頻繁的后勤服務人員能否通過服務活動發揮對心理健康課程有效性的放大效應。
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活動,真正發揮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師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判定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評估:一是教案分析,即評估心理健康教師教案與課程教學大綱的吻合程度;二是聽課觀察,即進入教學現場,觀察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情緒、教學技巧和教學氛圍;三是視頻觀察,即通過視頻錄像等資料,觀察、分析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態度、情緒和行為的影響;四是學生評教,即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學風格等做出評價。當然,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心理健康教師盡職盡責,而且需要其他非心理健康教師的直接參與。因此,其他課程能否滲透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也是衡量全校教師教學活動有效性的依據之一。
在心理健康課程實施過程中,大學生既是課程實施主體,也是課程服務對象。他們一方面需要獲得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為,調節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大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過程,配合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各種教學與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認真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反饋,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發展積極的心理品質。學生學習活動有效性的判定一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生自評,即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需要、興趣、動機、理想、信念、性格、自我意識等方面發生的變化進行自我評價;二是教師評價,即心理健康教師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生的反饋,對學生的認知、行為、態度及情緒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評價;三是聽課觀察,即管理者直接參與心理健康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下觀察學生的態度、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四是視頻觀察,即管理者通過視頻等影像資料,觀察、分析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狀況及與心理健康教師的互動狀況;五是主動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了解申請心理咨詢、接受心理輔導和尋求心理幫助的學生人數變化。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骨架,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結構的有效性是指組成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占比、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搭配等,能夠體現出矯正、預防與發展三位一體的課程理念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價值取向。如何評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結構的有效性,一直是學界不斷探究的課題。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結構的有效性可以歸納出以下四點判定依據:一是課程結構能否適應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具有一定的變通性;二是課程結構能否適應不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體現一定的選擇性;三是課程結構能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和完善課程的選修制;四是課程體系在整體聯系上能否達到最適宜的有序狀態,并發揮課程的教育功能。
課程內容一般指特定形態課程中學生需要學習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態度及價值觀念等。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回答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從學生學的角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是對“學什么”的規定。課程目標作為課程編制的首要組成部分,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起著指導作用。內容選擇必須依照目標,讓目標和內容保持一致,即有什么目標便有什么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有三種基本考慮,即心理健康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個體經驗。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有效性必須通過課程內容選擇的有效性來體現,只有選擇的課程內容是有效的,課程設置的目標才能實現。課程內容選擇的有效性評估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課程內容本身的性質,即選擇的內容是否重要、是否實用、是否正確等;二是課程內容能否適應現實社會與未來社會的需求;三是課程內容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興趣、身心發展;四是課程內容的更新是否處于一個逐步積累和推進的過程,是否與課程結構的優化相互配合、互相補充。
課程模式是指根據某種思想和理論,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手段,以及制訂教學評價原則,是在分析各地的經濟、文化環境和辦學條件后構建起來的課程范式。已有的課程模式可分為三種:一是植根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目標模式;二是以結構主義哲學和認知派心理學為方法論基礎的過程模式;三是以文化分析為指導思想,立足于學校課程現行結構的環境模式。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模式的有效性評估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能否以個性化的心理健康課程結構和特定的心理健康課程功能為主要內容,指導心理健康課程的實踐;能否作為基本框架完成一定課程的基本結構的順利轉換;能否綜合運用目標模式、過程模式和環境模式,規定心理健康課程的內部構成并建立起較為合理的相互關系;能否兼顧心理健康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特點,促進所有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和人格重塑[4];能否隨著學校外在環境和內在情境的變化,逐漸催生新的心理健康課程類型,形成新的心理健康課程實施與管理評價范式。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有效性評價是對心理健康課程各要素有效性的評價,評價結果能夠指導高校根據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學校的辦學資源及學生的身心狀態,科學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并高效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