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琴
(仙游縣蜚山第二小學,福建 仙游 351200)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運用性學科,它包含文字、符號、圖形、數量關系等方面,是一門多種表現形式的語言類學科。所以,數學是考驗學生綜合性能力,不僅需要掌握學科的知識,擁有數學運算能力,還包括邏輯推理能力,直觀想象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解決的能力。但目前出現幾種情況:一是很多小學生計算的知識學得不錯,卻不會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等文字較多的題目時,無從下手解答不出來。二是思想上缺乏對數學的興趣,產生畏難情緒。比如,找規律1、3、4、5、8、12、()、25,很多學生并未真正觀察其中內在聯系就覺得此題非常難,但如果隔項找規律就非常簡單。所以,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前提是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數學題目、材料、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理解和推斷、汲取。
自“雙減”政策實施后,學校應部署各個學科根據要求和目標進行整合,成立學科小組,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業設計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全面優化,對課程時間、作業數量作出相應的調整[2]。給予學生更好的教育資源、更多的時間,創造更加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切實減輕學生壓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熱愛學習。
教師對課本內容、課標要求進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2022 年4 月頒布的小學數學新課標。發揮教師集體備課優勢,互相借鑒經驗,尤其是對創設情境方面,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更合理、更有吸引力的情景設定。
家長們通過學校宣傳資料及家長會,加深了對“雙減”政策的解讀,深知隨著時代的發展,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的學生才是國家和社會建設所需的人才。所以,教師應引導家長必須摒棄過去傳統的“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通過開展家長課堂,引導其適當購置數學讀物,學習如何教孩子數學閱讀,嘗試做一名合格或優秀的家長。
總之,創造、發揮、利用多方面的優勢,讓優勢轉換為動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安靜的學習環境,激發數學閱讀的興趣,集中精力學習,為提高數學素養汲取力量。
數學其實是一門很有魅力的學科,除了計算上嚴謹,還在于學習的多樣性,在于日常靈活運用。除了可以借鑒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讀題的方法:快讀、細讀、精讀、跳讀、整體讀、比較讀等,比如,運用比較法,加深理解,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幫助理解題意。比如,運用圖示法,畫線段、畫關系、畫思維、畫運算過程等。能夠幫助理解知識點、建立邏輯關系,挖掘隱藏條件。讓學生由平面轉向立體,讓數學由靜態轉為動態。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游戲中,比如猜燈謎:1,2,3……排隊(數列)、對號入座(進位)、完全合算(絕對值)、有始有終(射線)、一二三四五(打一成語)屈指可數,等等。所以,選用不同的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讀題的效率,進而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
以學生為出發點,以教材為基本,以課標為目標,讀題時重視數學的中文字、符號信息、基本結構和基礎方法。[1]思考數學題目或者材料所包括的原理、概念。而表達數學則包括數據分析、運用,幫助建立數學模型,梳理內在聯系,最終積累數學知識,演繹推理過程。三個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提升讀題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引導在讀題的過程中一邊用眼讀題,一邊動手畫,做到以下兩點:1.標出重點。學生雖然是高年級,但畢竟是小學生,他們對一些概念性表達缺乏耐心。比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表述: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做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先標出重點:公因數:公有因數,最大公因數是:最大公有因數。教師再通過具體實例操作加深記憶。2.標出隱藏條件。在閱讀題目時,畫出能反映數量之間的關系的字或詞。比如,從學校到家有一條筆直的小路,小路長50 米,在這條小路上兩旁種樹,要求從頭到尾每個5 米種植一棵樹,那么需要種植多少棵樹。很多學生直接算出50÷5=10(棵),但沒有考慮題目中“路上兩旁”和“從頭到尾”,所以準確的結果是(10+1)×2=22(棵)。3,利用數形結合。讓圖形代替文字,建立數量之間的關系。比如,工人分為三組摘蘋果,第一組每天摘330 千克,而第二組比第一組少了1/3,而第三組比第二組多了15 個蘋果。那么第三組到底摘了多少個蘋果?另外在計算圖形面積時,通過認真讀題,讓幼兒“畫出數學”,幫助學生學習數學,初步展示了數學思路,更是提高作業的準確性。
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讀題,一邊思考,解決數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首先,仔細觀察,計算發現,這些數有一定的關系,即后一個數是前一個數的一半,所以,邊讀邊想、邊思考,采用畫線段法,幫助學生把數學讀出來。這樣就能快速、準確地得到最終結果。其次,思考方法。數學包括非常多的知識點,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公式定理以及實踐與綜合運用,但其內在都存在聯系,所以,在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要深入思考、拓寬思維,尋找不同解題方法。比如,在小學高年級段經常出現的相遇問題,直接運用公式: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而如果遇到關于年齡問題時,6 年前,母親的年齡是兒子的5 倍,6 年后,母子年齡和是78歲,問:母親今年多少歲?嘗試運用列舉法,發現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讀題的過程,仔細品味數學教材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解題方法、解題步驟,以及每道數學題目、材料中出現文字和特定符號,而后通過“說出數學”的方法,不僅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梳理數學內在含義和品質,數字之間的關聯性。更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首先,通過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充當教師,比如,一個單元學習完成后,“教師”對此單元進行回顧和總結。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提取信息而后進行總結歸納。其次,實施“小醫生”方法,進行“望聞問切”,對數學教材、試卷、作業進行診斷分析、歸納原因,尋找方法。比如選擇一次單元測驗卷進行集體閱讀,將典型的幾道錯題進行分析,學生們自我診斷分析出錯的原因:題意理解錯誤、公式運用錯誤、隱藏條件未挖掘。然后針對問題群策群力、歸納總結。采用這樣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迅速進入閱讀狀態注重思考、勇于表達。以表達促進閱讀,讓“讀思達”得到靈活運用。
總而言之,教師應通過多方面嘗試、多方面努力,提高小學高年級段學生的讀題能力,深入了解題意,幫助學生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和數據分析等各個方面得到長遠的進步,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