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青
(廈門市筼筜幼兒園,福建 廈門 361000)
幼兒的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有著密切的聯系,幼兒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圍繞著問題的出現為起點,圍繞著問題的解決為結果,由此不斷發展著問題解決能力,形成終身受益的態度和能力。種植活動作為幼兒科學探究的一種方式,通過親歷種子發芽、種植記錄、見證成長、收獲成果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幼兒不斷在探究過程中學會質疑、觀察、思考、合作交流、調查記錄、尋求答案等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中班第二學期,筆者班曾開展“土豆奇遇記”的主題活動,幼兒在這過程中不僅對種植過程表現出十分濃厚的興趣,而且積累了很多關于種植的前期經驗,因此在大班新學期伊始,應幼兒們的要求,筆者又開始了一段新的種植地的故事。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因此在種植前夕,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喜愛和意愿選出種植蔬菜。其次,《指南》提出,教師應引導幼兒具有初步的歸屬感,吸引和鼓勵幼兒參加集體活動,萌發集體意識。因此在制定本學期的種植計劃時,教師請幼兒集體討論決定,共同商議種子的選取、澆水工作等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通過投放有趣的探究工具,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鼓勵幼兒用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與發現。
1.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決定要種什么
新學期伊始,筆者組織開展了關于“種植工作”的討論會,師幼共同討論和制定關于筆者班本學期種植的計劃。教師在班級上組織小朋友們交流討論:“你們喜歡種什么?”“教師要在種植地上種些什么?”幼兒熱烈地交流著,紛紛說出自己想種的植物。幼兒想要種植的東西數不勝數,這時候教老師又提出問題:“但是教師只有四塊地該怎么辦?”有幼兒提出了用舉手表決的方式來決定。于是教師把想要種的蔬菜羅列出來,依次進行投票表決。最后統計出:大一班最想種植蔬菜的排行榜的前四名:玉米、土豆、胡蘿卜、西紅柿。
2.種子的選取及澆水工作的商定
決定好種什么之后,有著豐富種植經驗的幼兒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們交流著澆水、松土的過程,分享自己以往的種植經驗。于是家師趁熱打鐵,引導幼兒一步一步有條理地召開“討論會”,共同商定種植計劃。
首先,教師商定的內容就是關于種子的選取。教師引出問題:種子誰帶來?四五個幼兒舉手說愿意帶。大班幼兒的任務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大家都很放心地把“種子任務”交給他們。
其次,就是澆水工作的安排。每個幼兒都想澆,但是幼兒也都知道澆水要適度。這時候宸宸說:“今天應該我來澆水,我是值日生,以前就是這樣。”于是老師就把宸宸的方法向大家征求意見:“用以前中班的方法,值日生負責澆水可以嗎?”大家都同意。
3.必不可少的標志牌
討論大會順利結束后,教師立刻前往種植地,開啟種植的前期工作——松土。
松完土,足足說:“我要在第一塊種玉米,然后這里種番茄,接著才是土豆。”瑋瑋說:“那我是不是要做個標志,要不怎么知道你種的是什么?”松松說:“我可以把他們畫出來。”“做標記”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于是,教師問:“你們打算怎么分工?誰愿意來畫?”方歌說:“畫畫好的小朋友啊,詩陶就可以!”松松說:“女生來,女生比較擅長畫畫!”于是四個小女生承擔起畫標志任務,其他幼兒去竹林里撿樹枝,負責制作每塊地的標志牌。
4.觀察記錄工具的投放
種植的過程亦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班級設置了一個“種植工具區”,投放了相關種植的書籍、觀察記錄本、筆、放大鏡等觀察工具,吸引幼兒根據所需自由取用,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的興趣。
問題是幼兒主動探究和學習的起點,幼兒有了疑問并產生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究才會真正發生。在本次種植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收集和記錄幼兒日常生活中關注或提出的各種問題,并作分類和分析判斷,找出那些多數幼兒感興趣且具有意義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引導幼兒深入探究。
在召開討論會的第二天,凡凡小朋友馬上就帶來玉米的種子,引起了全班的轟動。凡凡小朋友帶來的是自己家里煮熟的玉米掰下來的玉米粒,還未完全曬干,一捏就碎,但是這個種子能不能用呢?能不能長出玉米呢?小朋友們都說可以,因為去年他們種土豆的種子就是利用生土豆的切片來當種子種,并沒有去市場上買種子,最后照樣種出了土豆。所以小朋友們都覺得凡凡小朋友帶來的種子非常好,于是遵循幼兒的想法,幼兒興致勃勃地在種植地上種了玉米。
接下來值日生每天按照計劃表澆水、做觀察記錄,日復一日,期待玉米寶寶破土而出。
然而,輪到昊昊小朋友澆水那天,他很驚訝地發現:“我的玉米都還沒有發芽,這么多天沒有發芽,我數了一下已經16 張觀察記錄都是空空的。”
然后梁梁看了看旁邊說:“中一班中的是玉米,他們班種的也是玉米,但是為什么他們班已經長這么大了?我的還沒有發芽?”于是教師就把這個問題帶到了班級里:“為什么我的玉米還沒有發芽?”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在本次種植探究過程中,教師巧妙設置一組對照實驗,在幼兒發現“為什么我的玉米沒有發芽”的問題后,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玉米沒有發芽”的原因,并通過制定調查計劃、實地調查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后引導幼兒和同伴分享交流,梳理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
因此,教師在班級里出示了大一班和中一班玉米地的圖片,鼓勵幼兒通過大膽猜想、制定調查計劃、實地考察、驗證猜想、分享交流等一系列科學探究過程,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寶哥:“上次我看到了我的玉米地上有貓大便,可是她們的玉米地上沒有。”
若若:“昊昊他們有澆尿。”
歐陽:“我土地不一樣,你看上面顏色不一樣。”
楚楚:“我水澆了太多,我看到瓜瓜澆了,然后范相庭又澆,他們沒有一人澆一塊地。”
聚聚:“他們每次水都澆了好幾桶,種子都被淹死了。”
承承:“他們澆水都只往一個地方澆,所以其他玉米都沒有喝到水,所以沒有發芽。”
一一:“陽光不一樣,我那塊地被石頭擋住了沒有陽光。”
瑤瑤:“我爸爸說種子要去市場買,可是吳逸凡不是去那里買的。”
楚楚:“凡凡帶的是可以吃的那種玉米。”
幼兒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描述著自己的猜測,看似淺顯稚嫩,卻已經涵蓋了影響植物生長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種子、陽光、土地、水量、施肥等。
幼兒紛紛說出自己的猜想推測之后,教師決定實地考察,比較不同。在考察前,教師組織小朋友們一起討論制定關于“玉米為什么沒有發芽”的調查計劃表,初步嘗試用表格的方式呈現計劃,明確接下來實地調查的內容(如表1)。

表1 幼兒的調查計劃表
幼兒把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然后實地考察,并對兩個班的種植步驟進行對比觀察。由此發現,在種子方面,教師班的種子是軟的、大的、吃剩下的玉米粒,中一班的是硬的、小的、去市場上買的袋裝玉米粒。在施肥方面,教師班既澆水又有澆尿,而中一班只澆了水。在陽光方面,每天從9~16 點兩個班都有陽光。在土地方面,兩個班的土地是一模一樣的。在澆水方面,教師班沒有固定澆水量,而中一班每天固定澆一桶水。
到底哪個班的做法是對的呢?于是,教師鼓勵小朋友們回家查資料、問家人,向保安阿姨、中一班阿姨請教。
兩天后,教師組織幼兒在班上分享各自搜查的資料和查找到的原因,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分析原因,最后得出結果如下:1.熟玉米粒會被腐蝕,所以得像中一班小朋友一樣去市場買種子。2.尿呈酸性,會把種子腐蝕掉。所以剛開始只能澆水,而且每天只需要澆一桶水,得等玉米發芽長大了才能施肥。3.兩個班陽光土地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這些不是造成玉米不能發芽的原因。
經過上次失敗的教訓,教師又重新買種子、松土、播種。這次種植的過程,小朋友們互相督促,做到玉米地每天只澆一桶水,一位值日生只澆一塊地,不重復澆水。兩個多月后,在師生的努力下,現在的玉米寶寶已經茁壯成長啦。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2]在本次種植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引導幼兒全程參與教師本學期的種植計劃中,并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探究工具,讓幼兒真正成為自己種植地的“主人”,由此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其次,教師利用同時間種植的兩塊玉米地,巧妙地設置成一組對照試驗,圍繞“玉米為什么沒有發芽”這個問題,不斷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猜想、制定調查計劃、記錄、合作交流等方法,引導幼兒從種子、陽光、土壤、澆水、施肥等方面分析問題,支持幼兒用實地考察、查詢資料等方法為自己的想法收集證據,鼓勵幼兒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并且一鼓作氣種了新的玉米。在整個種植過程中,筆者通過設置一組對照試驗,始終聚焦科學探究的過程,引導幼兒不斷積累關于種植的經驗,不斷學習與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虞永平教授指出,種植的核心是獲得新經驗。[3]《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2]在本次種植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在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新經驗,在不斷通過幼兒自身的直接感知中獲得新經驗,大膽放手,靜待花開。比如,引導幼兒在錯誤的種子中感知篩選種子的重要性,在過量的澆水過程中感知灌溉時應正確把握澆水量,在過早的施肥中感知施肥的正確時間。犯錯并不可怕,沒有一場科學實驗不是飽經風霜的。相反,幼兒在一次又一次試錯的過程中獲得了關于影響玉米發芽的條件的新經驗,在一次又一次梳理引導、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將關于種植的零散經驗系統化、體系化,形成幼兒自身關于種植一系列過程的完整經驗,形成終身受益的學習態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