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彥
(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小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傳統文化在我國的繼承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我國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我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不同形態的文化內涵,不管是傳統飲食、傳統服飾或者是傳統節日中都有著特定的文化內容和含義,是我國古人寶貴的精神財富。語文是文化和語言的載體,對學生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起著促進作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語文素養,引導學生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小學語文教學的模式正在逐步擺脫傳統灌輸式課堂模式,但是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限制。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還是傾向于“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思想不利于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也不利于教師向學生傳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藝術內容。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價值與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價值等內容具有高度一致性,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現象和來源的講解,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薄弱[1]。
小學語文教材中既有生字詞的教學,也有思想滲透、價值觀引導等重要內容。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價值觀引導、傳統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等內容對小學生的行為思想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十分旺盛,價值觀念和思想認識還十分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從根源上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等內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價值觀。
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精神是經過幾千年的沉淀流傳下來的精神財富,但是在現代化生活發展過程中,部分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不相適應。為了加強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滲透,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信心。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傳統文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無法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生活實踐。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不成熟,認知能力發展有限,他們對接觸到的社會和信息分辨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面對小學階段這一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引導學生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內涵,提高自己對社會現象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優秀文化素養和價值觀念的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和綜合性學科,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作為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精粹,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許多文化知識和精神內涵、民族風情和傳統習俗。其中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記錄著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果,為后人了解歷史提供素材。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提高文化素養,豐富文化知識的重要學科,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資源主要來自人教版教材,因此在向學生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和精神內涵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本內容,通過對課文的全面解讀和詳細講解,選擇與學生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相一致的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教學,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和美德。教師還可以采用學生最喜歡的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傳統美德、思想文化背后的歷史故事,在趣味性教學中,學生不但掌握了語文知識,也提高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促進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五課《掌聲》教學中,教師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為學生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思考:這個掌聲是為了什么而響起的?故事中的主人公英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經歷了什么事情?最后她的變化是什么?這些問題學生在閱讀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英子是一個身有殘疾的女生,她因為害怕大家異樣的眼光從來不和大家主動交流和不喜歡得到關注,但是在一次偶然的提問中她得到了大家的鼓勵和認可,變得積極自信起來。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的同學認為英子的變化是因為大家的鼓勵,有的學生認為英子的變化是因為大家對她的愛和包容等,每個學生都在閱讀和學習中感受到了關愛同學,善待他人對別人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明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的重要性,形成關心、尊重和愛護他人的優秀品質。
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文言文是古人記錄生活,抒發情感的主要文字工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古詩詞占據著重要地位。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抱負,了解古人身上的寶貴精神品質和思想內涵,在潛移默化中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教師在教學中要看到小學生模仿的天性,引導學生模仿古詩詞中優秀人物的生活態度和言行,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促使學生成為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3]。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十四課《司馬光》教學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閱讀這篇文言文,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然后進行文言文的朗讀,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律變化。在朗讀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下的注釋嘗試翻譯文言文的意思,將文言文意思理解通順之后深入感知文章內容和司馬光的人物形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當大家發現自己的同伴掉進水缸之后,大家都是什么樣的反應?司馬光作出了什么反應?從司馬光砸缸救人這個事情中你們認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是你遇到這種問題,你會怎么做?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有的學生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人。學生對如果自己遇到這種問題會采取什么措施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說要及時去尋求大人的幫忙,有的學生說大家可以齊心協力把水缸推倒,還有的學生說司馬光這種做法是最恰當的,自己會選擇和他一樣的做法。在學生討論和發表觀點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學會動腦思考,積極幫助他人,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在保護自己安全的范圍內尋求大人的幫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在小學古詩詞中的體現還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閱讀并學習《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書籍,在學習中了解“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思想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言行,成為一個講禮貌講文明的優秀少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需要教師的講授,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在實踐中將傳統文化的知識進行內化。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并應用傳統文化精神和思想品質,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一塊奶酪》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品質。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螞蟻隊長在面對奶酪渣子的誘惑時以身作則,嚴格約束自己,并且把渣子讓給最小的螞蟻的寶貴品質。為了加深學生對螞蟻隊長這種精神品質的理解,教師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每個小組的學生自主決定螞蟻隊長和小螞蟻的角色分配,學生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擴充文章內容,自主設計對話和動作完成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小餅干等學生喜歡吃的零食,讓學生在真實的誘惑中感受螞蟻隊長堅定的信念和面對誘惑的掙扎以及作出的選擇。學生在情景扮演中與文章角色產生共鳴,加深對課文的記憶。情景教學是學生自由發揮和創作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認識[4]。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思想的結晶,包含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道德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讓學生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傳統文化滲透和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注入活力,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