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楊銳
(煙臺理工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5)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我國古代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應該培育全才的人,即道德為重、才藝為輕。孔子在《論語》中多次論述德與才的關系,十分明確的指出人的發展以德為本,德才兼備。我們的大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所以我們要明晰教育的本質,培養具有德性、科學素養的和諧全才。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因此,各類課程開始了與思想政治課程相向相行的道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又一次指出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之課。
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通過使思政元素融入各類課程,使其相向相行,從而打破僅僅通過單一的思政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管理學原理》作為一門重要的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基礎學科,是各大高校必然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在《管理學原理》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把細微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創新和拓展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途徑,為高校的課程思政育人提供更為有利的理論方面的支持。
高校這一思想教育的大陣地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方面,也正可以通過《管理學原理》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這一形式響應國家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方針。
課堂教學作為高校培養學生的重要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滲透入育人過程中,是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關鍵。
《管理學原理》作為一門重要的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基礎學科,受眾面廣,且課程安排一般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這一時期正是引導學生新時期、新階段立德樹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優化教育方式、改進課堂授課內容,完善教學教材,從細微處融入思政元素,把授課的樸素育人方式進行據實的提升。從這一學科的基本發展狀況出發,結合當前人才培養的特點,把課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管理學授課過程之中。
而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受益者—學生,更可以通過管理學這一無處不在的科學,從這一學科的基本發展狀況出發,結合思政元素的學習,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能辨別真善美、假丑惡,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時代新人。
課程教案是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而以課時為單位編寫的實用文書。在課程教案中會對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重點難點等進行詳細的教學設計和設想。
在成功申報煙臺理工學院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管理學原理》課程融入思政元素設計研究之后,課程組團隊成員在現階段不能改動教學大綱的情況下先行修訂了課程教案。在原有課程教案的基礎上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識點中,通過知識點的講授把思政元素、思政思想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家國精神,突出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教案修訂之前,只是把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具體要求和教學進程列了出來。而修訂之后,把各個章節中知識點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添加進去,為教師的實際教學工作做了明確的指引。
例如在第一章中,管理的概念這一知識點中,可以融入的思政育人元素有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執政的思想,通過引導學生總結管理概念時,提出現代管理大到國家治理,小到企業管理、班級管理,其理論基礎是相通的,引入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執政理念,就是體現中國的文化自信,務實、求真、擔當、共享、為民大國意識。對于學生自身,可以學習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人生規劃,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政策和中國發展現狀,也可以進而引發學生對自身發展狀況的了解與規劃。同時通過管理概念的講解,了解到管理概念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大到國家,小到企業,都有著組織目標。在此可以融入中國高鐵“復興號”這一思政元素。通過“復興號”使學生了解“中國創造”國家政策和“中國創造”實現領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
《管理學原理》課程自2016年至2019年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在線課程建設,本學期課程組成員在此完備的線上基礎之上進行了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通過智慧樹知到平臺建立翻轉課堂實現,通過進行見面課的開展,在課堂教學進行中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融入思政教育。
2.2.1 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推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但團隊人員在這一教學改革中不斷改變以適應教育理念的變化。首先教師團隊成員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不斷提升自我認知,從自身的思想層面對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高度重視。學習優化授課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努力挖掘現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其次,團隊成員不斷申請各級各類管理學思政相關教育教學項目,參加相關思政教學講座、會議,拓寬自身學習思政知識的渠道。除此之外,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在現有高校聯盟課程的基礎上,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使用翻轉課堂搭配高校聯盟課程,兩個線上課程相結合的方法,使思政元素更加容易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從而實現教育需求。
2.2.2 滲透課堂教學全過程
課堂教學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過程,通過課堂教學,教師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接受同學們對知識的反饋,并加以答疑解惑。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思政元素是進行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巧妙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僅可以進行思政教育,也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煙臺理工學院《管理學原理》課程自2016年以來一直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授課模式,教學效果良好。在課前,教師會提前通知班級學生在智慧樹的山東課程聯盟課程上進行預習,并找出其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知識點。而通過課程聯盟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的預習進度都是100%,說明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好,這就為下一步課中的實際思政元素融入打好了基礎。在課中,筆者根據煙臺理工學院2020級春夏季學期的經濟管理學院管2012-1市場營銷專業和管2014-1休閑服務與管理兩個同時上課的專科班級學生參與在線課程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思政元素滲透情況。
2021年5月19日的智慧樹在線課程中見面課的頭腦風暴題目為“黨史中優秀的組織管理舉例”,引入黨史中組織管理經驗,如三灣改編、九龍治水,十九大國家部委調整等案例,強調組織設計的重要性。根據圖1可以看到,參與頭腦風暴的學生人數為20人,占比總人數的28.57%,學生的參與度整體來說比較低,回答的內容多集中在三灣改編這一歷史事件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這一歷史事件的熟悉程度較高,課前預習效果較好。因此通過課上對學生較為熟悉的這一事件入手,不但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也使思政元素中的黨史滲透進學生的腦海。

圖1:學生參與頭腦風暴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政元素的逐漸滲入,及上課形式的多樣化,學生參與頭腦風暴的占比在逐漸提升,在2021年6月16日授課時的占比已達到80.3%。雖未能全員參與談論回答,但整體來說,可見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對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程度。
而在課后,教師會安排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作業鞏固所學知識并了解思政思想。例如筆者在本學期曾安排作業“2020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種重大危機事件,我國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應對危機”,引導學生探討中國體制的優勢,黨和國家、人民的無私奉獻、奮斗精神,集體意識,大局意識等,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思想。
筆者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研究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優化思政元素融入的途徑,希望可以實現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功能,使知識傳授、價值觀培養和能力提升互融互通,形成全課程育人的全新局面。
3.1.1 優化校園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古時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的性格和生活環境有很大的聯系,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又優質的學習環境,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心理,還可以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從而使他們樂于學習,進而進行創新性發明、創造性學習,取得良好的成長。
因此,學校應該科學合理地規劃校園環境,通過打造校園處處是風景、處處可學習的良好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怡情于景、怡景于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1.2 優化現代化學習支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的學生也越來越離不開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和技術支持。慕課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出現突破了傳統授課模式對網絡的要求,因此學校需要提供最基礎的網絡支持和保障。而在現實的一些學校中就會出現因為學校的網絡設備問題導致學生網絡學習出現障礙。例如在某些授課教室因為網絡不暢致使學生無法上網或上網速度過慢,學生一直無法參與一些線上教學活動,從而影響授課效果。
作為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教師應該著力推進課程思政的建設,深度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因此需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優化和豐富。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需要根據專業課程內容融入思政元素來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標桿,完善教學大綱,修改完善教學教案,健全課堂教學管理的方式方法,設置課程管理考核制度,形成完善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規范。例如煙臺理工學院的《管理學原理》課程,教師團隊已完成教學大綱的修訂和完善,也已經修改完教學教案,并將配套課堂授課PPT進行全面修改,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進行思政學習。其次,改進教材和制度建設。例如煙臺理工學院的《管理學原理》課程引入教育部組織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規范教材的選用,使教師把教材的使用作為體現國家意志和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
在教學手段上,高校的教學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時當前高校教學的趨勢。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高校思政工作進入了快車道。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熟練掌握各種授課軟件,充分利用互聯網豐富的資源,建立課程專屬的思政元素內容,擴大網絡授課育人的覆蓋面,深化滲透力。例如煙臺理工學院的管理學授課團隊教師先后使用過多個授課平臺,如藍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平臺,通過這些平臺的應用,也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自信心。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新的學習方式中來,也使學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提升。
總之,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長久堅持進行,課程思政育人是一項巨大長期的工程。當前全國課程思政教學開展的有聲有色,但也仍需進一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路徑的優化,最終將課程思政落于實處,拓寬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手段,使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最終實現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標和育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