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農村廳 張勝利
本文通過對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發展情況進行歸納和梳理,深入分析了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特點,總結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取得的成就以及獲得的啟示,對于引導全省農業領域全面掌握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發展趨勢,充分利用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雙贏,有著現實意義。
河南省農產品貿易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入世前發展緩慢,入世之初,河南省農產品貿易呈現井噴式增長,之后逐漸演化為穩步增長,2008 年出現下滑,2009 年之后恢復高速增長趨勢,直到2018 年增長放緩。總體看,河南省農產品貿易額2013 年以來基本在30 億~40 億美元,位居全國中游。
近10 年,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穩步發展,總體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其中5 個年份增長率都在兩位數以上。2018 年和2019 年,在中美貿易爭端等影響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總貿易額保持穩定,但出口增長,進口下降,貿易順差擴大。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貿易額同比下降1/4,其中出口大幅下降,進口增長,貿易順差收窄。2021 年上半年農產品貿易總額小幅增長,但出口繼續下降,進口大幅增長,貿易順差急劇收窄,見圖1。
圖1 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總額發展趨勢
入世之初,河南省農產品出口增長迅猛,2003 年增速翻番,之后平穩增長,2008 年金融危機前后增速放緩,2010 年之后高速增長,2015—2019 年持續穩定增長。河南省農產品出口額由2010 年的全國第14 位上升到2014 年的第11 位,2015 年上升到第8 位,并保持到2019 年。2019 年出口額為29.2 億美元,為歷史最高。
近年,河南省農產品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國貿基地)及出口企業積極開拓全球市場,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漲,出口年均增速保持在兩位數以上。2016—2018 年均農產品出口額26.5 億美元,年均增速12.1%,出口增速在全省所有商品類別中位居前列。2020 年以來,由于中美貿易爭端和疫情雙重影響,出口嚴重下滑,2020 年同比下降40.3%,2021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4.7%,見圖2。
圖2 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出口額發展趨勢
入世之初,河南省農產品進口也呈現高速增長,2008 年后波動增長態勢明顯。2010 年進口增速最高,接近50%,2019 年降幅最大,為25.5%,2010—2018年進口額一直保持在全國第12 位,2019 年下滑為第15 位,2020 年同比增長18.6%,2021 年上半年增速為43.8%。進口劇烈波動的主要原因是大豆進口的變化,這與養殖業的發展密切相關。2020 年以來大豆進口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非洲豬瘟導致國內養殖業收益高漲,拉動了大豆進口需求,見圖3。
圖3 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進口額發展趨勢
2001—2013 年,河南省農產品貿易一直逆差,2014 年轉為順差,且不斷擴大,這主要得益于出口快速增長。尤其是2018 年出口大幅增長,進口大幅下降,順差增長翻番;2019 年,出口小幅增長,進口進一步下滑,順差增長43.2%,順差為18.9 億美元,為歷史最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 年順差為5.2 億美元,同比下降73%;2021 年上半年順差為1.5 億美元,同比下降70.6%,降幅創歷史記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遭遇嚴峻挑戰,由于境外疫情反復,出口受到嚴重影響,下降幅度較大;而國內應對疫情科學有序,復工復產進度加快,拉動了農產品進口增長。隨著境外疫情總體向好,全球經濟逐步恢復,市場需求轉暖,預計農產品出口將迎來恢復性增長,見下頁圖4。
圖4 入世以來河南省農產品貿易順差(逆差)發展趨勢
全省各地結合自身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建設了食用菌、蔬菜、果品、茶葉、畜禽產品等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貿易基地。基地數量不斷增加,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基地檔次不斷提升,為全省農產品貿易提供了堅實支撐。通過國際認證,采用國際標準開展生產,全省培育和發展了以南陽市、三門峽市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以鄭州市、開封市為中心的大蒜基地,以漯河市、鶴壁市、信陽市為中心的豬禽肉基地,以三門峽市為中心的蘋果及蘋果汁基地,以許昌市為中心的蜂產品基地,以信陽市為中心的茶葉基地等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貿易基地。2021 年,西峽縣食用菌等5 個基地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首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為以點帶面提升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增長。初級農產品出口占比降低,加工農產品占比上升,蘑菇罐頭、脫水蔬菜、熟肉制品、調味食品、包餡面食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效益農產品紛紛打入國際市場。特別是2008 年以來,全省水產品首次對歐盟、美國出口,熟肉制品暢銷日本,調味食品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加工農產品紛紛進入國外高端市場。二是出口品牌打造初見成效。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和河南省生產優勢,打造了一批富有河南特色的農產品國際品牌,使得全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逐年增強。西峽香菇、杞縣大蒜、三利蔬菜、三門峽蘋果、思念水餃、華英鴨已成為河南省農產品出口的名牌。
河南省主要進口產品包括油料、動物生皮和棉花。其中,進口量最大的單一產品——大豆支撐了生豬養殖業的發展,河南省成為全國豬肉調出大省之一;植物油進口支撐了食品產業發展,河南省是全國食品生產加工大省,方便面占全國的1/3,火腿腸占全國的1/5,水餃湯圓占全國的3/5;生皮進口為河南省成為亞洲最大的生皮加工生產基地提供了原料保障;棉花進口保障了作為全國重要紡織基地的河南省棉紡工業的發展。經過長期的開拓和經營,河南省形成了穩定的進口渠道和來源,即使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復雜背景下,依然保障了原料供給和市場穩定。
河南省不臨海,不沿邊,貿易口岸少,貿易渠道缺乏,外貿人才缺乏,農產品貿易發展緩慢,直到入世后才加快發展。入世之初,河南省主要出口大蒜、供港活豬等初級產品,對外貿易開拓不足。入世之后,得益于農業擴大開放,得益于河南省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河南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了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措施,且不斷增加貿易口岸。目前,河南省已擁有肉類、糧食、水果、水產品、澳大利亞供宰活牛等進口指定口岸,是目前進口指定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省份。暢通對外物流通道,臨空經濟戰略的實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設立,使得鄭州航空口岸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航空樞紐。鄭歐班列在國內多條中歐班列中多項指標排在前列。跨境電子商務讓河南省與沿海發達省份站上同一起跑線。河南省自貿區的建立等對外開放舉措,使得河南省對外開放度不斷擴大,對外貿易量持續增長。所以說,對外開放政策是貿易發展的先決條件,而正確的貿易政策是農產品貿易持續發展的動力。
河南省農業資源豐富,主糧生產優勢突出,全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10,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進口量很小;河南省也是全國畜牧大省,肉蛋奶產量位居全國前列,能充分保障本省供應;河南省還是果蔬大省,蔬菜、瓜果生產基本能滿足本省消費需求,因此進口少,出口多。主要出口食用菌、果蔬、禽肉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食用菌是最大的出口單品,約占全省農產品出口量的40%。入世以來,由于沿海省份林木資源不足、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食用菌生產向北方省份轉移,河南承接了“南菇北移”產業轉移,也承接了貿易渠道和貿易技術人才的轉移,食用菌出口飛速發展,2019 年出口額17.4 億美元,占當年農產品出口額的60%,已成為河南省第一大出口品種。
河南省是畜牧大省,飼料需求旺盛。同時河南省也是玉米生產大省,本省生產的玉米為飼料生產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受東北玉米生產和玉米進口貿易影響較小。飼料生產中的蛋白質來源主要依靠進口大豆壓榨后的豆粕提供,由于河南省也是花生大省,當大豆進口受到影響時,花生粕也是飼料生產的蛋白質來源。河南省還是紡織大省,對棉花的需求量較大,但由于棉花機械化滯后,人力勞動成本增高,河南棉花產量逐漸萎縮,種植面積從20 世紀90 年代的130 萬hm2下降到目前僅4 萬hm2,紡織工業原料主要依靠進口或者新疆棉保障供給。所以,保障市場穩定,既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又要統籌考慮發展生產,這樣才能處理好農產品貿易與農業生產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