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縣農業農村局 歐繁恒
2007 年,沈丘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示范章程》成立“沈丘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主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和農業局局長任副主任,縣直單位各相關部門分管領導任委員,仲裁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負責日常事務工作,由分管農經工作副局長擔任辦公室主任。
沈丘縣土地糾紛仲裁委員會從原縣農業局業務骨干中抽調20 名干部,經業務培訓后聘請為仲裁員,聘請2 名知名律師為兼職仲裁員。22 個鄉鎮(辦事處)均成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庭,558 個行政村配備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員。基本做到“小糾紛不出村,一般糾紛不出鄉,重大糾紛不出縣”。
為提高全縣糾紛仲裁調解隊伍的整體業務能力和仲裁調解水平,縣仲裁委建立相應學習制度,先后3次派專業人員參加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員培訓學習。為全面、系統地學習、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河南省農村集體經濟承包合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分期分批舉辦鄉鎮仲裁員和調解員短期政策法規及業務知識培訓班,參訓人員達500 人次。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出臺以來,沈丘縣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學習、宣傳和培訓工作,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標語和過路橫標等有效形式,廣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各項法律法規,宣傳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工作的重大意義,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學法、守法、依法維權。
規范的仲裁程序是仲裁工作的根本保障。為保障仲裁工作質量,長效做好仲裁工作,沈丘縣仲裁委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并結合沈丘縣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特點,制定五項規章制度:一是仲裁庭開庭紀律;二是仲裁程序細則;三是仲裁員工作制度;四是仲裁案件檔案管理制度;五是責任追究制度。仲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確保了仲裁工作的規范性、公正性,真正實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仲裁委對受理案件嚴格把關審核,嚴格庭前準備,庭審程序,依法依規公開公正裁決。堅持按照先調解后仲裁的原則,先由鄉鎮糾紛調解庭進行調解,在調解未果的情況下,再由縣仲裁庭接受申請仲裁。受理后,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進行調查取證,為審理案件提供事實證據。開庭審理中,按照先調解后裁決的原則,對能在庭中達成和解協議的及時制作調解書,當場簽字;對不能達成協議的依法審理后下達仲裁裁決書。
沈丘縣仲裁委始終堅持“先庭外,后庭內;先調解,后仲裁”的原則,根據各類糾紛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方式解決。仲裁案件時,既要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放在第一位,又要準確把握仲裁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嚴格按照規定程序辦理,能調解的,決不裁決。對于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的案件當事人,仲裁委采取組織流動仲裁庭,到當事人所在村開庭,既方便群眾,又宣傳仲裁法律法規。
2007 年以來,沈丘縣共受理全縣農村土地糾紛268 起,裁決68 起,調解200 起。在裁決的68 起案件中,因主張保留土地承包權產生的糾紛14 起,土地經營權侵權的48 起,爭奪亡故父母承包土地繼承權糾紛3 起,外嫁女要求維護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糾紛3 起。經法院強制執行3 起,當事人自動履行65 起。無錯裁案件,受到社會的好評。2011 年沈丘縣仲裁委被原農業部評為“全國先進仲裁委員會”。農村土地糾紛得到及時有效的仲裁調解,為全縣農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轉提供可靠保障,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一是隨著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土地糾紛案件數量增多且類型復雜,增加了仲裁調解難度。二是懂法律、懂業務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且崗位不固定,制約辦案速度。三是農村土地調解仲裁的相關法律法規可操作性不強,特別是裁決后的執行問題,相關部門配合不積極。
沈丘縣仲裁委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規內容,提高農民群眾對土地承包糾紛仲裁的認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沈丘縣仲裁委做好仲裁員和鄉鎮調解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業務水平和辦案能力,使調解仲裁工作逐步規范化、制度化。通過多種方式充實仲裁工作力量,提高仲裁隊伍的整體素質。
沈丘縣仲裁委切實加強司法部門工作協調,為仲裁案件的主動履行和最終執行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