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陽區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寧艷麗
明確40%葉菌唑懸浮劑等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對紋枯病、白粉病、銹病等兼治效果,評價小麥安全性及增產作用,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試驗地點選擇周口市淮陽區白樓鎮黎莊村,交通方便、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前茬作物種植玉米,是小麥赤霉病常發的麥田。試驗地土壤為兩合土、肥力中等,均勻一致。2019 年10 月15 日播種,種植品種為福高1 號,每667 m2播種量12.5 kg;各處理栽培管理條件一致,中后期施用吡蟲啉加磷酸二氫鉀防治麥蚜,補充葉面肥一次;5 月27 日機械收割。
40%葉菌唑懸浮劑(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400 g/L 戊唑咪鮮胺水乳劑(上海升聯化工有限公司),28%烯肟·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上海銘越),480 g/L 丙硫菌唑懸浮劑(奧迪斯公司生產、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對照藥劑(當地常用藥劑,自備)。
試驗共設 10 個處理,隨機排列,不設重復。每種藥劑處理區分別為1 333.33 m2,空白對照區60 m2。各處理區之間設保護行,空白對照區忌設田間地頭。試驗前及試驗過程中,試驗區不可施用其他對小麥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藥劑。10 個處理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10 個處理基本情況
藥劑處理區,于4 月20 日在小麥揚花初期用藥1次,間隔7 d,于4 月28 日第2 次用藥。每處理按表1藥量,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機噴灑,噴霧均勻周到。空白對照區不作任何殺菌劑處理,田間管理同試驗區。
根據試驗期間氣象資料記載可知,小麥抽穗期至齊穗揚花初期,分別于4 月10 日、4 月18 日降雨,氣候條件較適宜,赤霉病病菌子囊殼、子囊孢子發育成熟釋放,條銹病、白粉病等病害發生蔓延;揚花灌漿期4 月中下旬至5 月下旬降雨少,天氣干旱,遭遇間歇性干熱風影響,各種病害受到抑制,小麥較常年提早5~7 d 進入收獲期,對產量影響較大。
1.赤霉病防效調查結果。5 月13 日,小麥赤霉病發生,按照方案要求,每個處理區采用對角線5 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400 個直立穗,共調查2000 穗。調查各處理區病情,計算各處理區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結果顯示(見表2),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8 和處理9 對赤霉病的防效分別為73.1%、84.6%、50.0%、84.6%、46.2%、69.2%、61.5%、80.8% 和76.9%,其中以處理2 和處理4 防效最高,均為84.6%;其次為處理8、處理9 和處理1,防效分別為80.8%、76.9%和73.1%;其他處理防效相對偏低。
表2 赤霉病防效調查
2.兼治病害防效調查結果。施藥14 d 后,在對小麥赤霉病調查的同時調查藥劑對小麥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情況。結果顯示(見下頁表3),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8 和處理9 對兼治病害白粉病的防效分別為93.3%、95.5%、89.9%、95.5%、88.8%、92.1%、91.0%、94.4%和93.3%,其中以處理2 和處理4 防效最高,均為95.5%;其次為處理8、處理9、處理1 和處理6,防效分別為94.4%、93.3%、93.3%和92.1%。調查說明各藥劑對兼治病害白粉病的防效良好,同時對銹病等兼治病害較好。
表3 兼治病害防效調查(白粉病)
3.小麥安全性調查結果。施藥后1~7 d,通過對小麥的觀察,結果顯示為無藥害發生,安全性較好。
4.產量調查結果。于5 月27 日小麥收獲前,每個處理區按10 點取樣法取樣,每區選擇100 穗,帶回室內調查平均穗質量、每穗粒數和千粒質量,折算出理論產量。結果顯示(見表4),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處理8、處理9 和 處理10 產量分別為403.8 kg、449.5 kg、358.5 kg、446.9 kg、349.1 kg、386.2 kg、370.9 kg、425.6 kg、406.6 kg 和314.2 kg,較空白對照增長率分別為28.5%、43.1%、14.1%、42.2%、11.1%、22.9%、18.0%、35.5%和29.4%,其中,處理2 較空白對照增長率最高,達43.1%,其次為處理4,達42.2%,均較空白對照增產顯著。
表4 小麥產量調查
通過本次試驗綜合分析可知:每667 m2施用40%葉菌唑懸浮劑25 mL 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白粉病、銹病等的兼治效果最好,增產最顯著,并且對小麥的安全性較好;其次為每667 m2施用400 g/L 戊唑咪鮮胺水乳劑40 mL 和每667 m2施用480 g/L 丙硫菌唑懸浮劑30 g。由于本年度赤霉病發生相對較輕,對其防效還需要做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