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植保植檢站 薛曉敏 林開創
調環酸鈣是一種新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它是由日本組合化學工業公司首先開發合成的,用于控制禾谷類作物的旺長,相比三唑類延緩劑,具有對植物無殘留毒性、對環境無污染等優點。目前,國內對調環酸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工藝及其在花生上的應用,在小麥上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為此,筆者設置不同劑量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以周麥36 為試驗材料,通過葉面噴施方式探究調環酸鈣在提高小麥產量及抗倒伏方面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點設在孟州市會昌街道辦事處馮園村,試驗地土質為輕壤土,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6.2 g/kg,全氮含量0.73 g/kg,有效磷含量7.2 g/kg,速效鉀含量116 g/kg,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地力水平、管理方式等同一般大田,符合當地的農業生產實際。
1.小麥品種。選用當地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周麥36。試驗地于2020 年10 月20 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為12 kg,播種方式均為機播,前茬作物為花生,6月5 日收獲,試驗地周邊均為農田。
2.植物生長調節劑。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安陽全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本試驗設置5 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每667 m2施用0.5% 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20 g;處理2:每667 m2施用0.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30 g;處理3:每667 m2施用0.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40 g;處理4:空白對照。每個處理3 次重復,試驗采取隨機區組法,每個小區面積為667 m2,試驗地四周留保護行。
分別在小麥的返青拔節期、拔節抽穗期、揚花初期各噴施1 次,施藥藥械為協豐-16 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
采用SPSS 17.0 軟件DMRT 法分析各處理間差異顯著性。
1.拔節抽穗期。調查真莖高度。
2.收獲期。統計株高、基部節間長度、粗度、莖壁厚度。采取5 點取樣法,每個點取樣面積為1 m2。
理論產量:每處理采取5 點取樣法,調查畝穗數;每處理5 點取樣,每點20 株,共取100 個穗,調查小麥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并根據小麥穗數、穗粒數計算出結實率。根據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計算理論產量。
從表1 可以看出,與對照區相比,各藥劑處理均可矮化植株高度,縮短節間長度、增加莖粗,并能增加厚度,并隨著用量的增加作用在加強,在農藝性狀各項指標中,以處理3 表現最好,其次為處理2,各處理間差異性均達到了極顯著水平。
表1 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對小麥農藝性狀的影響
對產量性狀進行方差分析,由表2 可以看出,各處理畝穗數、穗粒數質量及千粒質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各藥劑處理畝穗數均高于對照,達到顯著水平,但各處理間差異性均沒有達到極顯著水平;與對照區相比,各藥劑處理穗粒數、千粒質量均有所增加,且差異性較為顯著,以處理3 最好,其次為處理2;在結實率指標中,各處理間差異性達到了極顯著水平,以處理3、處理2 表現較好,分別為95.7%、95.2%;在產量指標中,各處理與對照相比,產量均有所增加,其中處理3 產量最高,且與其他處理達到極顯著水平,比對照區每667 m2增產108.88 kg,增幅達23.58%,其余2 個處理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2、處理1,增幅分別為18.11%、13.43%。
表2 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多效唑、烯效唑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抑制了幾乎所有赤霉素(GA)的合成,使植株體內多種赤霉素水平全面下降,從而降低株高,達到防止倒伏的目的,但用量大時容易導致作物后期早衰,對植株的生長產生副作用。GA1主要存在于營養器官,控制莖葉的伸長,GA4主要存在于生殖器官,控制花芽分化和穂粒發育。調環酸鈣主要阻止GA20向GA1轉化,不會對GA4等其他赤霉素的合成造成抑制,能維持和延長體內既存赤霉素的活性水平,有效防止作物早衰。試驗結果表明,施用5%調環酸鈣泡騰顆粒劑可明顯矮化植株高度、降低基部節間長度、增加莖粗、莖厚,這會對小麥抗倒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調環酸鈣在控旺的同時,對畝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等產量構成要素和產量指標也有優異的表現,顯著促進生殖生長,達到控旺、增產和改善品質的目的,其中以每667 m2施用40 g 濃度的處理效果最好,產量增長率達到了23.58%。另外,本試驗中各處理未觀察到藥害產生,建議可以在小麥上大面積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