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科學技術展覽館 王雅坤
鄭州市蔬菜研究所 應芳卿 胡京昂 李自娟 張麗霞 盧欽燦 劉宗立 黃文
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進入21 世紀以來,春季露地番茄條斑病毒病頻繁發生,是造成春季番茄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2007 年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簡稱TYLCV)首次在河南扶溝發現,之后迅速傳播,給番茄生產帶來巨大影響。2013 年番茄褪綠病毒在河南省夏秋季番茄生產中被發現,造成番茄減產。2019 年英國報道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造成大面積絕產,給我國番茄生產敲響了警鐘。
2004 年5 月,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露地番茄取樣檢測病毒病,檢出番茄花葉病毒(ToMV)和黃瓜花葉病毒(CMV)。2013 年6 月初,上海師范大學蔬菜花卉研究所在鄭州滎陽廣武鎮、二七區馬寨鎮、中牟縣、惠濟區等露地采集相關病樣31 份,與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用一種世界上最先進的小RNA 測序技術進行病毒檢測,共檢出7 種病毒,主流病毒為番茄花葉病毒(ToMV),其他還有馬鈴薯H 病毒(PVH)、馬鈴薯Y 病毒(PVY)、南方番茄病毒(STV)、番茄不孕病毒(TAV)、番茄褪綠病毒(ToCV)、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V)。絕大部分病樣為2 種以上病毒復合侵染,只有鄭州滎陽廣武鎮唐莊村的一個病樣為單一番茄不孕病毒(TAV)侵染。2019 年有報道稱英國大面積發生番茄褐色皺紋果病毒(簡稱ToBRFV),生產上還沒有抗病品種,一時間給番茄生產帶來了恐慌。
2019 年7 月中牟縣韓寺鎮群眾反映,蒜茬番茄存在整棵果實發軟、果面發褐或有壞死斑,新葉黃化、卷曲或皺縮、節間縮短現象,造成部分田塊絕產。懷疑是ToBRFV 所致。采集1 個樣品送海南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檢測,僅檢出ToMV。之后改進檢測方法重新檢測,檢出ToBRFV。2020 年5 月再次進行了跟蹤調查和取樣檢測。
2019 年7 月10 日,番茄結5 穗果打頂。果實表面不平滑,發軟,外果皮和果肉很容易被剝離,發生軟爛;幼果有被薊馬等害蟲危害的痕跡;剖開病果后發現,果實內表皮干縮呈海綿狀或維管束褐變,即黑筋;新梢和側枝葉片變窄、部分枯死;商品果率不足70%,嚴重地塊拔秧。
當地有種植大蒜的習慣。據種植戶介紹,大蒜采收后定植露地越夏番茄,品種為京番1 號和京番3 號,定植株行距0.5 m×0.7 m,雙稈整枝。2018 年開始零星出現果實發軟、果面發褐或有壞死斑、新葉卷曲黃化或皺縮、節間縮短等病癥,這兩年越來越嚴重。
2020 年5—7 月采集郭辛莊病樣5 份,品種為“京番3 號”。鄭州市蔬菜研究所室內分子標記檢測,檢出TYLCV。送海南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檢測,檢出ToMV,沒有檢測出新病毒ToBFRV 和番茄斑萎病毒(簡稱TSWV)(見圖1)。
圖1 海南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分子標記檢測結果
采集8 個樣本,檢測了4 個抗性基因位點。檢測結果顯示,該品種不具有TY1(見圖2)、TY2(見圖3)、TY3(抗TYLCV)(見圖4)基因位點,具有TM2(抗煙草花葉病毒2 株系)(見圖5)基因位點。
圖2 京番3 號TY1 抗性基因位點檢測結果(800bp)
圖3 京番3 號TY2 抗性基因位點檢測結果(300bp)
圖4 京番3 號TY3 抗性基因位點檢測結果(650bp)
圖5 京番3 號TM2 抗性基因位點檢測結果(500bp)
侵染番茄的病毒主要有TYLCV 和ToMV。TYLCV侵染引起番茄黃化曲葉癥狀;ToMV 侵染后在高溫強光條件下導致番茄莖葉和果實條斑壞死和果實褐變。
生產上選用的品種對TYLCV 和ToMV 不具有抗病性。
春季露地TYLCV 傳毒媒介昆蟲——煙粉虱發生量較小,但隨著溫室、大棚種植面積增加,春季露地煙粉虱危害提前,需要選用抗TYLCV 品種。一般耐熱、耐強光干燥的品種對ToMV 具有較好的耐性。
多年來的觀察發現,ToMV 的暴發與番茄的栽培環境有很大關系。高溫、干燥、強光照條件下危害加重,常導致莖、葉、果實等出現條斑壞死。蚜蟲是主要的傳毒媒介。利用大棚、網室進行保濕、遮光、防蟲栽培是預防ToMV 的主要手段。清除周邊雜草,尤其是滋生蚜蟲的雜草,遠離滋生蚜蟲的植物,如桃樹、欒樹、合歡、麥田、萵筍、菠菜、香菜、芹菜等,可避免蚜蟲遷移危害傳毒。
病株和健康植株分開整枝打叉、綁蔓、?;ū9龋芾聿≈旰蠹皶r用肥皂水等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通過小水勤澆增加環境濕度、套種高稈作物遮陰、增施磷鉀肥、適當控旺等創造適合番茄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其健康生長,增強抗病性。在持續干熱天氣條件下,葉面噴灑磷酸二氫鉀、腐殖酸等葉面肥,減輕干熱危害。
1.種子消毒。用10%磷酸三鈉浸種40~50 min,0.1%高錳酸鉀浸種30 min,或55 ℃溫水浸種20 min,進行種子消毒。浸種后洗凈備播。
2.傳毒媒介昆蟲防治。用銀灰色地膜栽培,趨避蚜蟲。田間吊掛黃色誘蟲板誘殺蚜蟲、煙粉虱等。發現誘蟲板上有蚜蟲、煙粉虱等害蟲時,及時進行藥劑防治。每7~10 d 用阿維菌素、吡蟲啉、呋蟲胺、烯啶蟲胺、螺蟲乙酯、聯苯菊酯、抗蚜威或甲氰菊酯等農藥交替噴灑防治,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注意交替用藥,防止產生抗藥性。
3.病毒病防治。苗期每10~15 d 葉面噴灑阿泰靈、氨基寡糖素等抗病毒制劑,共2~3 次,增強植株抗病抗逆性。生長期每10~15 d 葉面噴灑阿泰靈、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甲殼素或氯溴異氰尿酸等抗病毒制劑,預防病毒病發生。發病初期,葉面噴灑病毒A、寧南霉素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