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 魯振 蔣向 王策
小麥作為河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持續穩定在566.67 萬hm2以上,在全國糧食生產中占重要地位。因小麥生長周期長、分布范圍廣、地理環境條件復雜,故易遭受多種災害影響,尤其是不同年份、不同時期小麥苗情復雜不均衡現象,使小麥生產管理難度增加,對小麥持續穩定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科學開展小麥苗情監測,對分析判斷小麥生產形勢,有針對性地開展田間管理工作,包括因苗分類管理、采取主動防災減災管理措施等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多年小麥田間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優化河南省小麥苗情監測技術,科學研判生產形勢,合理提出麥田管理措施。
對小麥苗情監測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進行定點監測。定點監測從調查基本苗開始,對樣點做標記,固定不變,每次調查應在此樣點進行,調查時不要損傷樣點及周圍小麥,使其盡量保持自然狀態。
對長勢均勻的單一田塊調查時,將田塊兩條對角線的交點作為中心抽樣點,在兩條對角線上雙向等距各選擇1 個樣點(每個樣點距田邊1 m 以上)取樣,組成5 個樣本(圖1),定點調查樣點較多時也可采用3 點取樣法(圖2)。對長勢不均勻田塊調查時,目測選取能代表大多數水平的樣點進行取樣,取點要避開缺苗斷壟或生長特殊地段。
圖1 5 點取樣示意圖
圖2 3 點取樣示意圖
小麥播種后,采取進村入戶的方式進行調查。主要對監測點農戶姓名、種植面積、土壤質地、前茬作物、種植品種、播種期、播種量、整地方式、秸稈處理方式、底肥使用及田間管理等項目進行調查記載,作為苗情調查與分析的依據,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樣表)詳見表1。
表1 監測點基本情況調查(樣表)
在小麥出苗分蘗前、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測定小麥苗情,并按照不同生育時期特征記載出現時間。小麥生育時期記載(樣表)詳見表2。
表2 小麥生育時期記載(樣表)
選擇有代表性的田塊,定點對小麥基本苗、總莖蘗數、主莖葉齡、單株莖蘗數和單株次生根進行調查。
1.基本苗調查。條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于小麥全苗后分蘗前,對小麥基本苗進行監測。按照監測樣點選擇方法選取有代表性的樣點。每點測量(N+1)行(N=20)之間的總長L(m),由此計算平均行距D(m)=L/N;每樣點選擇1m 雙行,查基本苗總數,計算每667 m2基本苗數:
撒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用1 m2圓形鐵絲框(半徑約0.565 m)或正方形鐵絲框(邊長1 m),按照監測樣點選擇方法選取有代表性的樣點,在取樣點垂直向下隨機套取,數出樣點總基本苗數,計算每667 m2基本苗數:
2.總莖蘗數調查。條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按照上述條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的要求,測定行距。每樣點選取1 m 雙行,調查主莖和分蘗的總數,計算每667 m2總莖蘗數:
撒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按照上述撒播栽培方式調查與計算的要求,選擇樣點,調查樣點內主莖和分蘗的總數,計算每667 m2總莖蘗數:
3.主莖葉齡調查。在所選監測莖蘗數的樣點附近,選擇長勢長相與樣點相近麥田,連續選取10 株,數單株主莖葉齡,求主莖葉齡平均數。
4.單株莖蘗數。在已挖取的10 株小麥上數單株莖蘗數,求單株莖蘗平均數。
5.單株次生根。在已挖取的10 株小麥上數單株次生根數,求單株次生根平均數。
苗情是作物整個生長過程的最重要特征,與作物最終產量關系密切。通過該技術的應用,能夠進一步提升河南省小麥苗情監測和診斷技術水平,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小麥準確苗情,并作出科學診斷和評價,因地制宜,及時采取應變管理措施進行調控,實現小麥豐產豐收,為保障河南省夏糧穩定發展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