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第二小學校 高桂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課程標準下的整本書閱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教師運用恰當的方法,結合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書籍、同伴與師長間的對話過程,讀整本書的過程就是學生獲得真實的閱讀和個性化的閱讀體驗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累更多的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導趣課”是激發學生閱讀欲望的必修課,好的導趣課能引起學生對書籍的濃厚興趣,筆者結合《騎鵝旅行記》導趣課,談一談導趣課的基本策略。
教師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學生與書籍之間產生共鳴的催化劑。引趣導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觀察封面導入、介紹書名導入、作者簡介導入、目錄內容導入、摘錄精彩片段導入、探究特色語言導入等,導入的時間三至五分鐘,不宜過長。
執教《騎鵝旅行記》時,教師以封面導入,讓學生觀察這本書的封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很多學生能夠說出一只大白鵝在空中飛翔,它上面坐著一個很小的男孩,四周的景色很美……當教師指向白鵝上面的小人時,孩子們大聲呼喚“這是尼爾斯”。教師請學生接著觀察封面,細心的學生看到作者塞爾瑪·拉格洛夫,教師隨機介紹作者,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作者的同時找到她的一些補充信息,學生對作者特別崇拜。以封面為切入點的導趣設計,達到了一種“未見其面,先聞其味”的效果,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接著再一點點地揭開這本書的神秘面紗,先讓學生觀察引人入勝的封面圖片,帶著思考和猜測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走進這本書,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從心底里想去求證自己對這本書內容的猜測,而不是為了讀而讀。
一整本書的內容,怎樣才能讓學生在短短的40 分鐘的時間內了解足夠多的信息呢?在明確信息的前提下,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還要讓他們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地去讀書。一節課上內容的取舍尤為重要,教師要將書中的精彩片段呈現出來,運用捕捉閃回的方法,和學生一起閱讀并嘗試走進引文的故事情節,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運用問題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發現閱讀的樂趣,共同挖掘書中的閱讀價值,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
如教學《騎鵝旅行記》時,教師引入“變成小人”這一章節的內容,通過尼爾斯變成小人后小動物對他的表現,說明尼爾斯是一個淘氣的孩子。在引導學生感受小動物的心情時,教師讓學生試著用小動物的語氣來讀一讀尼爾斯變成小人后小動物們的話語,從讀聲中體會小動物們嘲諷和譏笑的語氣,每一種小動物的話語都是那么難聽,說明尼爾斯之前真的很淘氣、愛欺負小動物,小動物都很仇視他,不喜歡他。之前他對小動物的不友好,在他變小后小動物們用語言和動作體現了出來。當他看見自己家的大鵝要跟著大雁飛走的時候,他怕媽媽傷心又不顧一切地坐在大鵝的身上,和大鵝一起飛走了,這里的尼爾斯又讓人看到了勇敢和果斷。和大鵝一起去冒險的尼爾斯會經歷什么?后來又變成怎樣的男孩呢?希望同學們拿起《騎鵝旅行記》這本書一起閱讀吧。引文激趣使學生很好地進入情境中,更加直接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上導趣課時,教師要從作者的語言入手,感受語言的味道。如《騎鵝旅行記》的作者是塞爾瑪·拉格洛夫,她的語言特點是幽默、風趣。塞爾瑪·拉格洛夫在寫作時融合了各種新穎、創新的手法,使一幅幅魅力無限的圖畫展現在讀者眼前,通過精彩的故事情節,讓孩子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本書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各種物體生命,讓孩子讀起來有“人情味”。另外對細節的描寫非常出彩,她的筆下風、河流等有了有趣的形象。細節描寫讓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畫面感,如引文中描寫貓被激怒時,作者運用細節描寫將貓的形態寫得生動逼真。教學中抓住這個細節描寫和學生共同探討,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在交流中揣摩語言的韻味。交流使讀者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使意蘊的理解更加深化,學生持續閱讀的興趣得到培養,從精彩的部分入手,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閱讀激情。細致的描摹狀物給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孩子們在閱讀前受語言魅力的影響,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
產生閱讀期待的方法是設置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整本書的故事情節波折不斷,懸念迭起,教師可以從故事情節的轉折點、人物矛盾的沖突點和故事的推進著力點入手,提出帶有引領性的問題,學生抽絲剝繭般地進入情節,找出線索和依據,結合自身的體驗猜測下面會發生什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學生的答案往往是多維的、發散的。教師不要做出更多的評價,鼓勵學生走進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頗具誘惑力的回答,能夠引導學生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
如《騎鵝旅行記》一課,在分享了《變成小狐仙》這一章節后,教師以視頻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地獄谷中的羊群》一章節,學生在咀嚼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視聽的不同。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學生的情感發生變化,對羊群的同情,對狐貍的仇恨,以及對尼爾斯的渴望,當故事講述到尼爾斯要幫助羊群對抗狐貍的時候,畫面戛然而止,接下來設置懸疑,讓學生猜一猜尼爾斯想出了怎樣的辦法對抗,尼爾斯是否帶著羊群逃過一劫?羊群能否安然無恙?通過制造懸念,引導學生展開大膽想象,學生的猜測有理有據,回答起來有底氣,交流起來有思維的碰撞,再讓學生走進書中尋找答案,引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共享讀書的快樂。
“導趣課”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魅力在于會不動聲色地給予讀者一些影響,在與書籍的對話中,與情節的碰撞中,與人物品質的品悟中,不自覺地感染優秀品質。
《騎鵝旅行記》中的尼爾斯在欺騙小精靈后,受到了懲罰,變成拇指大小的小人,正是因為他變小了,才能騎到大白鵝的脖子上去旅行。從另一個角度講,正是因為尼爾斯之前的種種惡習,如欺負小動物,愛搞惡作劇,討厭學習等,到后來尼爾斯經歷種種磨難,成為一個勇于擔當、堅強勇敢的形象,前后形成鮮明對比。整本書的閱讀是點滴滲透的過程,小主人公的變化過程也正是學生的變化過程,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懵懂兒童,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家長的幫助下,在自身的成長下,一點一滴地積累,使自己成為知善惡、明事理的少年,閱讀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學生在閱讀中積聚能量,感受成長。值得注意的是,導趣課和語文課一樣也要留白,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注重學生閱讀的感受。教師不能講述過多,要留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學生的感受為主,讓學生在期待中閱讀,在感悟中分享。
無論是閱讀前的導趣課,閱讀過程中的推進課還是閱讀后的交流課,這些策略都是為了整本書閱讀服務的。家長和同學也是“整本書閱讀的共同體”,能夠起到提醒和督促的作用。利用推進課教會學生閱讀,利用交流課檢驗學生閱讀的質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方法,學會思考,多一點趣味和收獲。
總之,讀整本書,教師要“教”,教方法,教策略,用心引領;但更要“不教”,撣落心中的疲憊和煩躁,靜下心來與學生一起讀書,讀同一本書,在閱讀中和學生一起分享方法,體會閱讀的樂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整本書閱讀的道路上,行則將至,未來可期。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 年度省專項重點課題《小學高年級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與實施方法的研究》,課題編號為“JYB132037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