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敏潔
隨著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重要,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對鄉土課程資源的利用。對本土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能夠完善本土幼兒園課程的建設。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毛衫資源作為本土特色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可以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本文致力于研究利用毛衫資源,創設特色主題環境和區域活動,從而有效促進幼兒的自主發展。
獨特的本土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本土資源。俗話說:“一鎮出一品,一品興一鎮。”蘇州市吳江區橫扇鎮羊毛衫產業發展迅猛,年產羊毛衫超億件,是全國羊毛衫產業密集區。菀坪鎮與橫扇鎮相鄰,兩鎮于2003年合并,部分菀坪鎮的幼兒家長從事毛衫生意,賣毛紗、生產毛衣、銷售毛衫制品,因此,幼兒對毛衫較為熟悉。
近年來,自媒體短視頻行業以不可阻擋之勢迅速發展,很多傳統企業從線下發展到線上,毛衫產業便是其中之一,同時,直播賣貨的興起,也讓毛衫產 業在電商平臺蓬勃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筆者以毛衫資源為切入點,在本文中探討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貼近幼兒的生活,將毛衫資源運用于區域活動中的有效 方法。
資源收集的過程是了解資源的好機會。幼兒在收集毛衫資源的同時,也會對材料的特性與功能有進一步的認識。毛衫作為本土資源,幼兒收集起來十分方便。在收集的過程中,一方面幼兒可以了解毛衫,另一方 面,幼兒也能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本次課題的研究時間是中班下學期,有很多區角活動的內容已確定下來了。如果只是為了引用毛衫資源而進行較大的改動,可能會使得幼兒在下半學期入園后,因對新的材料不熟悉而不知所措,影響區域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慎重對待區域環境的改造和新材料的投放。
1.區域的選擇。在研究初期,筆者先有針對性地選擇幾個區域進行小改造,將毛衫的生產到售賣的過程逐步融入各個區域活動,引導幼兒了解毛衫的特點和本土的毛衫產業。例如,筆者將毛衫資源投放到生活區和科學區。在生活區中,幼兒能夠看到不同毛衫的款式、顏色、裝飾等,這能夠激發幼兒探索毛衫資源的欲望;在科學區中,幼兒探索不同毛衫的紗線、輔料,利用不同的紗線與輔料進行游戲與探索。另外,美工區和表演區中也可以投入毛衫資源,但應該是在幼兒對毛衫資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美工區和表演區的區域性質可以讓幼兒更好地了解毛衫制作、售賣的過程。
2.有效投放區域材料的要求。一是安全性。所有區域材料的投放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安全性,安全健康的游戲環境與游戲材料是每個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在活動初期,筆者會對投放的材料進行篩選,毛衫的款式有很多,毛衫制品是否干凈,面料是否含有有害物質,這些都需要教師提前進行評估。總之,教師要確保幼兒的區域活動在安全衛生的條件下展開。
二是目的性。區域活動的材料應與區域活動的主題相契合,教師要設計有關聯性的區域活動,引導幼兒能夠主動利用毛衫材料開展游戲活動。例如,在“毛衫時裝秀”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在科學區中選好毛衫資源,緊接著在美工區中對毛衫資源進行加工,制作成成品,再運輸到生活區中對成品進行展示,最后,讓幼兒在生活區中挑選成品,在表演區完成最后的毛衫時裝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帶著目的去完成每一次活動。
三是層次性。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能力發展的水平也是不盡相同。筆者在考慮材料投放的時候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毛衫資源最常用到的便是毛紗,同時也有很多附帶的衍生產品,如衣服上面的紐扣、裝飾品等,這些輔料也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比如在美工區,一些能力較為薄弱的幼兒一開始并不會很好地使用剪刀進行裁剪,但是他們可以利用這些小的裝飾品進行其他的藝術創作,長此以往,也能提高他們各個方面的能力,使他們收獲有益的經驗。
在完成前期資源投入后,幼兒也陸續開始利用毛衫資源進行一些游戲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幼兒已經能夠較好地利用區域中現存的毛衫資源,筆者在各個區域都能看到毛衫。在毛衫的生產與售賣這兩大環節中,幼兒已經很好地掌握了生產環節,接下來筆者希望幼兒能夠提出一些創新性的想法,將剩余的毛衫資源投入區域中,開展售賣環節。這一方面能夠提高幼兒的游戲自主性,讓幼兒做游戲的小主人,另一方面也能開拓幼兒的 思維。
家長對于毛衫的了解較多,他們對于毛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活動開展的中期,幼兒有很多想法想要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實踐,但是缺乏科學的指導,這時候家長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設計了調查表,收集了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利用家長微信群,邀請有經驗的家長對幼兒進行解惑。
例如,在科學區中,有幾件羊毛衫制品,幼兒發現衣服成品放到水里浸水后再曬干后,有的會變得比原來小,有的則會變大,還有一些保持不變,這讓他們十分困惑:都是毛紗制品,摸起來也差不多,但是怎么會有這樣神奇的變化呢?通過筆者的反饋,有家長很快給出了答案。原來這和毛衫的成分有關,不同的紗線有不同的特性,在生產過程中,織法、下水、縮毛、熨燙等步驟十分關鍵,不同的織法會造成毛衫的密度不同,不同的毛衫遇到冷水、熱水、溫水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雖然幼兒對于這些材料的名字不是特別了解,但是這些材料的特性成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并因此產生了更多有趣的想法。家長在區域活動中表現積極,與幼兒的互動積極,這讓幼兒在活動時更為興奮,也特別開心、自豪。
經過中班下半學期的努力,筆者成功地將毛衫資源投入班級的各個區域活動,幼兒也收獲了成果,獲得了更多有益的經驗。今年,幼兒從中班升入大班,面對全新的班級,一切從零開始,但是筆者已經準備好了豐富的毛衫資源,決定打造一個以“毛衫”為主題的班級環境,讓幼兒能深入透徹地了解毛衫資源更多的奧秘。
面對新的班級,筆者決定利用毛衫資源裝飾班級環境,主要利用毛衫上的毛紗、亮片、紐扣等,這些都是班級環境創設的基礎資源。在制作班級區域區角牌的過程中,筆者請幼兒制作了與區角活動相關的元素用于裝飾區角牌。如在美工區的區角牌上面有用紐扣拼成的花朵和用碎毛衫剪成的剪刀式樣的布條, 在班級的吊飾上,也有一些用毛紗編制的小吊墜。這樣的制作既能體現游戲區域的具體內容,又能將毛衫這一資源融入班級的環境創設中。
1.班級內區域活動的創設。在科學區,筆者添加了一項紗線染色活動,可以很好地幫助幼兒了解紗線的結構特征,間接地使幼兒了解毛衫的一些特性。紗線的染色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筆者請教了一些從事相關生產的幼兒家長,簡化了一些步驟,避免使用一些有害的化工產品。同時提醒幼兒給紗線染色需要特 別小心,否則會破壞紗線的內部結構。
在美工區,教師除了要給幼兒提供毛衫的編織物和一些裝飾的紐扣、亮片等飾品外,還要提供各色的紗線。同時,科學區染過色的紗線也會提供給美工區進行創作活動。筆者嘗試引導幼兒利用紗線進行羊毛氈的手工制作,這也是本次美工區最大的創作活動。羊毛氈的制作很考驗幼兒的耐心,需要長時間地戳羊毛使其進行氈化固定,這對幼兒精細動作的發展有著較高的要求。
在益智區,筆者主要是組織幼兒進行編織活動。毛衣的成品制作對于幼兒來說還是較難的。為了使幼兒能更好地了解毛衫生產的過程,筆者組織部分幼兒到家長開辦的毛衫廠進行觀摩活動,參觀羊毛衫的制作流程。通過觀摩,幼兒了解到羊毛衫制作的流程,包括毛紗的制作、套口、縮絨、整燙等。工廠的阿姨們還細心地為幼兒演示了幾種手工編織毛衫的方法,成品毛衣對于幼兒來說可能難度太大,但是學會編織方法后編織出一小塊布還是可行的。筆者還將編織活動與其他主題活動相結合,如在“護蛋行動”中,幼兒用自己編織的布保護蛋不受傷害,以此來檢驗編織的布的質量。
2.班級外區域活動的創設。班級外的活動區域較大,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菀幼直播間”區域活動。本區域活動的重點在于利用直播間的“賣貨”環節來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這也是本學區的重點區域活動之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菀幼直播間”正是筆者為幼兒準備的舞臺,能激發幼兒想說的欲望,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同時筆者也希望能以此提升幼兒的觀察力,讓他們能發現毛衫更多的閃光點,將毛衫宣傳出去。
既然是直播活動,自然少不了與人交流互動。“售賣員”在介紹商品的同時,其他“觀眾”要針對商品的款式、質量和裝飾提出疑問,“售賣員”如何更好地推銷自己的產品,這是最大的挑戰。在將來筆者還想在全園組織一次毛衫服裝秀,讓每一名幼兒設計一款專屬于自己的毛衫服裝,并向同伴介紹自己設計的亮點,向全園的師生宣傳自己的設計理念。
通過筆者的研究和實踐,在幼兒和家長們的共同努力下,毛衫資源被很好地利用起來了,幼兒一走進教室就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毛衫文化”。在這次活動中,幼兒感知到“毛衫文化”的魅力,保護和宣傳了本土特色資源,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今后,筆者將繼續立足幼兒視角不斷探究,讓毛衫資源在區域活動中更好地為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服務,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