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婕
(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41)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各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驗、實習實訓、實踐質量;2016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提出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可以全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強調要注重協同育人,注重實踐教學,增強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一系列文件的出臺顯示了國家對教育實踐的重視。體育教育實習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師范生培養的重要一環,可以使體育師范生所學的體育教育學理論知識在體育實踐中得以檢驗,可以有效整合體育師范生所學的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實踐應用,全面提升體育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然而,新冠疫情給我國社會正常運轉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體育教育實習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全球疫情不斷加速蔓延的態勢下,短時間內完全結束疫情是不可能。由此,體育教育實習原有的正常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干擾,令其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的暴發使得大眾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各方面都遭受了嚴重的沖擊,正常的教學秩序經常因疫情的爆發而被迫按下“暫停鍵”,體育教育實習因體育所獨有的直觀性、實踐性和層次性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當前,我國新冠疫情防控穩步推進,整體可控可防,但呈現出零星散發的態勢,在此疫情防控管理政策下,體育教育實習的成本大大增加。一是接收實習的中小學防疫成本的增加。校園人口密集,青少年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長完善,中小學生和教職工是疫情防控管理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而體育教育實習生受到的校園管理約束力較小,行動軌跡相對較為自由,受經濟條件的影響其往返住所和實習學校的方式傾向于選擇公共交通,這些都給接收實習的中小學帶來了防疫工作的壓力,防疫成本增加。二是體育教育實習生參加實習的成本增加。由于面臨的疫情防控壓力,很多學校停止了為體育教育實習生提供住宿、飲食等福利,使體育教育實習生參加實習的成本增加。
當發生疫情或是疫情傳播風險較大時,聚集性的線下教學活動受到限制,各校紛紛轉入“遠程教學”“線上教學”模式。然而,相比于理論課程的“線上教學”,體育課程的“線上教學”困難重重,教學效果受到質疑。一是體育本身的特性帶來的“線上教學”的困難。體育具有直觀性,再多的語言描述往往比不上直觀的動作示范,遠程的“線上教學”使學生和教師之間隔著一個屏幕,學生難以多維度觀察到體育教師的動作示范,教師也難以精準掌握學生的動作領會情況。體育還具有實踐性,學生如果僅僅觀看視頻而沒有實踐練習,往往容易出現“大腦會了身體卻不會”的情形,“線上教學”教學效果受到影響。二是“線上教學”新的教學方式對體育教育實習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線上體育教學”在跨越時間、空間阻礙的同時,需要教師對課堂有更高的掌控能力,既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時刻關注課堂紀律關注學生運動練習狀況,防止“體育課只有體育教師在運動”的情形發生。除此之外,體育教育實習生還要熟練掌握各種直播課堂、體育相關App的使用技巧。
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為我國抗疫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鐘南山院士寄語中國生活體育大會倡導生活與體育相結合,肯定了體育對于提高身體免疫力的正面作用。從個體層面考量,體育教育可以顯著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增強身體免疫力,體育教育除了運動技能的傳授之外,還肩負著提升青少年體質、傳播健康生活的重任。從家庭層面考量,疫情期間家庭體育活動激增,很多家庭因地制宜開展居家鍛煉,但家庭體育鍛煉缺乏正確的體育指導,盲目的鍛煉反而容易損害身體健康,因此后疫情時代居家鍛煉對體育教育提出了進一步的體育保健指導要求。從國家層面考量,新冠疫情的防控牽涉社會的方方面面,醫療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體育可以提升身體素質提高身體免疫力,可以將健康端口前移,有效緩解醫療系統面臨的壓力,因此體育教育又肩負著健康觀念傳遞以及“體醫結合”戰略實施的責任。
2021 年教育部和衛生健康委兩部委共同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學校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完善家校協同機制”,將家庭納入學生疫情管理和健康管理工作范疇,指導家長培養、監督學生養成良好健康習慣。《通知》還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2022年7月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明確了學校等重點機構及場所人員的監測防控具體措施,詳細的行動指南明確了責任主體,為體育教育實習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數字經濟”開啟了我國重大的時代轉型和社會變革,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表征的“數字經濟”正席卷教育、經濟、文化、民生等各方面。在此“數字經濟”背景影響下,教育領域也開啟了智慧教育新模式。“大數據”可以提高體育教育信息化程度、豐富體育教育教學方式,可以記錄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偏好、學習狀態、學習層次等,并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智能分析與處理,實現對體育教學各個環節的有效監測,并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使體育精準教學模式的實現有了技術基礎支撐。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提出強化學校教育主體作用,規范校外培訓,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體育和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之后,教育部辦公廳又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引發了《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提出促進體育教育培訓行業健康發展。“雙減”政策提出保證學生課后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要求有效實施各種課后育人活動,體育教育培訓迎來新的機遇。
針對疫情防控管理帶來的體育教育實習成本增加的挑戰,建議跟隨教育部和衛健委相關政策的指引,教育部門、實習學校、實習接收學校、實習個人等多方協同發力,明確責任主體,壓縮體育教育實習成本,共克時艱。實習學校和實習接收學校不能簡單“一刀切”或“相互推諉”,應加強溝通,借助現代化管理工具,及時掌握體育教育實習生的行蹤,做好疫情監管和防范工作。體育教育實習生應強化疫情防范意識,增強自我約束能力,積極配合學校防疫規定。
針對后疫情時代體育教學實習效果受到質疑的挑戰,建議借力“數字經濟”帶來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持,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方式和實習管理模式,打造智慧體育教育實習體系。“大數據”可以精確測量學生的學習過程,追蹤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科學化的教學服務。體育教育實習生雖然在教學經驗以及課堂掌控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但對“線上教學”“體育App”等新技術新應用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強,體育教育實習得以由傳統的“經驗模仿”范式轉向“數據驅動”范式,而這種“數據驅動”正是智慧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除此之外,“大數據”在體育教育實習管理中的應用也可以更加全面地監測實習成效,為體育教育實習提供有效反饋。
后疫情時代對體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體育教育肩負提升青少年體質、指導家庭體育教育、貫徹落實“體醫結合”方針策略等多項任務,可以把握當下“雙減”政策提出的契機,拓寬體育教育實習途徑,除了傳統中小學體育課實習之外,體育教育實習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后體育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體育服務。學科類培訓在“雙減”政策下釋放出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逐漸轉移至體育教育培訓,為學校、社會體育場館的開放提供了場所,當前課后體育教育培訓正缺乏專業的體育指導人員。將課后體育服務納入體育教育實習既可以落實“雙減”政策,有效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又可以拓寬體育教育實習途徑。
體育教育實習是體育類師范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也是中小學體育健康教育開展的重要助力。在后疫情時代,體育教育實習既面臨種種挑戰,也有著“百年未有大變局”帶來的新機遇,應把握機遇,探索發展新模式,在切實完成基礎教育實習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為青少年體質健康建設的高質量完成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