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嫩江市第一中學 蘆 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師生雙方的角色都有了轉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因此,數學教師應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才能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尤其是教師角色的轉變,不同的教師用同一本教材,教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就其內容而言是相同的,但效果卻是不同的。除去科學性外,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講授的藝術。教學藝術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富有審美價值的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學生積極高效地學習,并從中感受數學之美及掌握精湛的學習技巧,這是教師智慧的結晶,是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升華,是教學規律與教學創造性的完整結合。
一切知識均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將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進行科學的整合,使知識具有一定的鮮活性。要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出與數學知識相對應的內容,進而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如講授《有理數加法》一節,我沒有像以往那樣講授,而是選取了生活中學生較為熟知的數學案例。這樣的案例會使學生有一定的親切感,能積極快樂地接受并理解有理數加法法則,我在教學中提出了以下問題:
問題一:同學們,收入、支出如何用數學符號表示?(這個問題已經在有理數一節中學過,學生通過回憶就能很順利地說出表示方法。收入用“+”表示,支出用“-”表示,這個問題目的是為下一個問題打基礎。)
問題二:小剛家去年種大豆收入15000 元,種小麥收入5000 元,如何用數學符號表示小剛家去年的兩項收入? 學生在前面已知的基礎上很容易理解并表示出收入的數據,同時還讓學生計算出這兩項的總收入。像這樣的問題,學生通過口算就能說出,即大豆收入15000 元加小麥收入5000 元等于總收入20000元。(+15000)+(+5000)=(+20000),進而得出兩個正有理數相加的基本形式。再通過幾個類似的習題,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鞏固,讓學生在練習中自主總結其中的運算原理,從而發現兩個異號有理數相加的法則。教師在課堂中所提出的問題是從生活中選取的,而內容又是學生熟悉的,它將生活知識和理論知識相結合,能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知知識的靈活性和系統性。
所謂的教師說,非一般的信口開河,漫無邊際的闡述某個問題,而是用科學、標準的數學術語去表達。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在上課前認真鉆研本課所講內容的知識點,對每一個問題的滲透、講解要做到心中有數。在講解中針對問題的個別性,選擇用不同的語言去表達。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語速、語調的變化,因為學生在聽課時存在興奮期和疲勞期,所以應注意語調的起伏性,要根據課堂出現的情況,適當地用一些得體的、幽默的語言去調節課堂氣氛。因為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活躍學生的心情,還能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它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興奮記憶,還能讓某些厭學的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若厭學的學生喜歡一名教師,勢必喜歡這門教師所教的學科,他會將厭學的陰影抹去,成為一名愛學愿學的學生。教師的教學語言還包括肢體語言,在運用肢體語言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此時教師必須把握分寸,若學生回答非常準確,教師點頭速度要快些,給學生以肯定,面帶微笑以示鼓勵。若問題回答得不對,教師應搖頭予以否定;若學生回答得不完全、不全面,教師點頭的速度要輕緩,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不足。教師的一個眼神,可啟迪一個人的心扉,一個激勵的表情,能讓學生上進;一個具有一定意義的動作,能讓學生產生不可限量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正確使用肢體語言,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可見教師在課堂中的說、演是一種藝術。
新的課程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科間的知識整合占有一定的比例,并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課程的講解中能相互滲透,并將相關知識進行穿插,從而體現出所講內容的多面性。如在講授等式的性質一課時,教材中運用天平的原理,進行知識滲透,天平是學生較熟悉的一種學具,屬于物理學中杠桿平衡原理。再如,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一道習題:直尺的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四枚棋子,支點應放在什么位置直尺才能保持平衡?很明顯這是物理學科杠桿平衡中動力臂與阻力臂這一節所講的內容,若教師對這一節不了解,就會講解不清楚,即使講了也是抽象、呆板的。若教師簡單闡明其中的道理,學生會學得輕松愉快。又如在學習方程有關配比問題時,雖然教材中沒有列舉有關火藥制作的問題,教師可自編類似題型提問:我國的四大發明分別是什么?學生必然會說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術。因為四大發明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歷史地位,教師可將火藥是在無意中發現的進行說明,讓學生明白世上很多東西都是無意中發現的。雖然用語不多,耗時不多,但這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讓其明白只要認真學習、認真探索,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自己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也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貢獻,進而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在講解此類問題時,不僅涉及歷史知識,又涉及了化學知識,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說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涵蓋很多學科,要想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取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作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一定要將各學科的知識進行科學的整合。
數學教學藝術準確、完整、精彩的表現形式是靠教學過程來反映和體現的,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教師在講解問題時,一定要根據內容,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自己所處的環境聯系起來,從現實中選擇模型,用類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將一列數據按一定規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個相鄰數的和是-1701,求這三個數分別是什么?本題若按常規的方法講解,學生能從中發現規律并運用規律設出未知數,依據所給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本題。其結果是部分學生明白,大部分學生則是一知半解。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恰當選擇科學的數學模型,以類比的形式引導啟發,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用直觀簡潔的習題去講解,同樣出示一組數據:2、4、8、16、32。這組數據有何規律?學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1)均是正整數;(2)均是偶數;(3)均是2 的倍數;(4)后一位數是前一位的2 倍;(5)這組數據的基本表達式是2 的n 次方(n 是大于等于1 的自然數)。大部分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同時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本來這道題的問題是問它有何規律可循,但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雖然這些結論和教師的要求不同,但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別得出了答案。若我們從中任取三個相鄰的數相加得224,并分別求出各數,此時學生會根據前面的發現很容易設出未知數,并找出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依據分量之和等于總量這個條件,列出方程并解決。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決了教師的問題,不僅培養了數學技能,而且思維也得到了開發,從而學得輕松,記得牢固。用類比法解決問題實際就是旁敲側擊去點題,這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就是類比教學法在數學課堂中的魅力所在。
教學藝術是多方面的,為使數學課堂教學藝術在實際教學中產生最優的教學效益,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應基于數學學科并超越這一學科,讓學生面向真正的數學世界,知識始于課堂,更應走出課堂,融入復雜社會,爭取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