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三江口鎮哆頭小學 李建訇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根本,閱讀教學過程就是對文本的材料內化吸收的過程,語文素養的形成是通過聽說讀寫的日常訓練來實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閱讀能力既可以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又有助于小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高認知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閱讀教學是促進語言材料內化的途徑,也是一個“再創造”過程。學生的家庭與生活經歷不盡相同的,知識的儲備同樣有所差別,讀書感受也是不同的。教師要打破常規,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閱讀、認真思考、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拓展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鹿角和鹿腿》一課,課文最后有這樣一段話:“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送了我的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這段話到底應該怎么讀?有的學生覺得應該用“憤怒”的語氣來讀,原因是鹿角太礙事;有的學生認為應該用“惋惜”的語氣來讀,因為美麗的鹿角卻讓它險些送命;有的則認為應該用“傷心”的語氣來讀。如教學《找駱駝》一文時,文中老人剖析駱駝的特征句句在理,此時教室角落一個學生卻發出不同聲音:“沙漠里風沙很大,駱駝的腳印很可能被風沙淹沒,單是順著腳印去找是不行的。”正因為這位學生真正走進了文本,開動腦筋,才有了獨特的見解。
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通過對文本的品味和聽說讀寫的訓練來實現的。學生品讀文本,領悟感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這是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積累的差異,審美標準的不同,價值追求的高低,所站的角度不同,產生的感受往往有所不同,對文本情感的體會不盡相同。教師要走進兒童的情感世界,融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共同品味。如《匆匆》一文的閱讀品味環節中有一段案例:?
在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時,下面有許多學生笑了起來。
師:你來說說,剛才笑的原因。
生:嗯嗯,是“赤裸裸”。(學生笑得更厲害了。)
學生讀到這個詞想起了一些事兒,便捂嘴偷笑,但這能怪學生嗎?我覺得如果訓斥學生會影響學生對美文的品讀。應該怎樣引導學生品讀美文呢?我沉思了一下也笑了,把“赤裸裸”三個字寫在黑板上。
師: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析“赤裸裸”三個字。呵呵,沒穿衣服,(教室里一陣哄堂大笑)。這里面有兩處“赤裸裸”,是不是沒穿衣服?
生:(讀句子)。
師:我覺得,這兩個“赤裸裸”是說,朱自清先生說他沒穿衣服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沒穿衣服回去。
朱自清是大文學家,竟然寫了這一句小孩子都懂得內容。為什么呢?朱自清先生真正要表達的是什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品讀文本,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明白我們一無所有來到這個世界,就像沒穿衣服一樣。赤裸裸是比喻剛生下來一無所有,后一個赤裸裸是說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沒有留下什么東西。此時,師生再共同揣摩,朱自清寫這些話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
生:我感到作者有一種迷茫、不知所措的哀傷。
生:作者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生:作者感覺很自責,日子就這樣白白地過去了。
師:這幾位同學的發言都提到了朱自清感傷、懊悔、嘆息的消極情緒,僅僅只是消極的一面嗎?
生:我覺得還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不甘心時間白白流逝,因為課文中說“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生:我覺得作者雖然感到很傷心,但他還是很努力。
師:是啊,雖然傷感而不氣餒,雖彷徨而不消沉,雖自責而不失奮進。朱自清先生就是懷揣著這樣復雜而微妙的情緒寫下這篇文章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讓我們帶著這樣的體會來朗讀這一段話。
因為有了“源”,才有了“活水”。教師走進學生、尊重學生、聆聽學生的心聲,與學生一起品讀,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感悟出作者語言間的真情,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學生的創新活動來源于知識的積累,離開了積累,創新思維的火花也難以迸發。現行的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它們的謀篇布局無不浸潤著作者的心血,所以在閱讀過程中除了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外,還應注意吸收內化。古人云:書到用時方恨少。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課外積累,如講授韓翃的《寒食》這首古詩,就會讓學生積累背誦描寫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古詩,教學其它作品,同樣見縫插針。除了背誦課內的好詞好句外,還要大量閱讀,廣泛汲取各類著作中的精華,如魯迅先生的譯文《表》中思想蘊味深長的句子,還有那極具特色的寫作方法。當你在有意無意中積累了名句時,既開闊了閱讀視野,也豐富了文化底蘊,這時,你若想信筆涂鴉,那就是信手拈來的事了,如此日積月累,才有聚沙成塔之效。俗話說得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因此積累為創造性閱讀營造更多交流的空間,兩者之間是息息相關的。
語文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有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導致語文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嚴重脫節,這既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應用意識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基于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語文教師應當加強課程教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鼓勵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點、學習需求等差異,力求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實現知識、能力、素養、情感的全面發展,實現更加高效的語文學習目標。例如,《可愛的草塘》一課中的片段:“近處的呈鮮綠色,遠一點兒的呈翠綠色,再遠一點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再如,“蘆葦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顯得更綠了……顯得更白了。”通過品讀這些優美的語句,我們仿佛目睹了草塘的可愛,仿佛置身于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教師可讓學生把它摘錄到摘抄本中,今后寫作文時,當寫到美麗的田野滿眼翠綠時,就可以運用這些語句。當寫到我們高興的心情或看到些可喜的變化,可以運用“天仿佛更藍了,云朵仿佛更白了,田野里的麥苗仿佛更綠了。”教師應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摘錄的詞句,切記生搬硬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地利用文中所學的表達技巧來描寫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景物、人物、事件等,對于優秀的作品教師可以拿到課堂上進行展示或傳閱,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有時可能會面對一些突發情況,或者應對學生在核心素養發展上的特殊要求,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評價工作上有所變化,把握好教學評價的獨特性,確保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都能夠有所進步和提高。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成果,還應當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等,要做到評價策略與學生學齡特征的充分適應,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效。例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思維的提升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素養,可以安排學生以“讀書的理想”為主題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時,就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積極關注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并實施獨特性的評價和引導,避免因為部分學生的學習理想不明確或不恰當而影響個人的學業發展,以及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上的短板。把握教學評價的獨特功能,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更好地兼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有效調研和把握學生在學習與成長上的一些獨特性需求,進而制定與之對應的教學評價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
綜上所述,小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通過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理念,運用創新性的閱讀教學模式,在設計閱讀教學內容時,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以及其獨特的認知規律,積極開展科學適宜的閱讀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