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王 晗
《義務教育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其中,作業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在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英語教師應強化作業的創意性和有效性,讓作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
目前,多數教師在作業布置上過于簡單化,表現為布置學生抄寫單詞和慣用語、被動對話、語法知識點等,這樣的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作業乏味且低效,難以發揮作業的作用。
以六年級上冊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 閱讀教學為例,在帶領學生閱讀了Story time 之后,多數教師會布置作業:
a.抄寫單詞N 變,準備默寫;
b.記住短語point to/at、shout at、long ago 等;
c.找出動詞的過去式并牢記,能夠口筆頭運用;
d.朗讀story time,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并背誦。
顯然,這樣的作業內容以單詞、短語、課文為主要形式,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忽視了學生不同的需要,制約了學生的創造力,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鑒于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設計創意作業,優化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作業完成效果。
心理學家洛克通過實驗證實:受歡迎的作業能激起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以激發興趣作為突破口,布置學生喜歡的作業,讓學生感到作業妙趣橫生。
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之所以感受不到樂趣,主要原因之一是作業的形式單一。小學生對事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事物本身是否有趣,因此,作業設計應首先考慮趣味性,避免單一地機械抄寫,而是融入多元趣味元素,為抄寫作業增加趣點,如讓學生畫一幅畫、制作一張卡片、寫一封書信、擬一份自測試、創編對話等。
以What do they do?教學為例,針對職業名詞driver、doctor、worker、teacher 的識記,可以布置趣味性的作業,如讓學生畫出表示職業的人物特征畫,并在人物畫的下面寫出代表職業的名詞,可以畫一個正在上課的教師,在下面寫上teacher。又如,教學Colours 時,可以以畫記單詞,讓學生畫出若干個圓形或者三角形等圖片,再將畫出的每一個圖形涂上一種顏色,并在其下面寫出相關顏色的名詞,如在紅色的圓形下面寫出red,在黃色的圖形下面寫出yellow 等。再如,教學My Day Story time 時,讓學生制作一個List,寫出什么時間做什么事,這樣在制作表格的過程中學生就會輕松記住本課的詞匯。
英語作業應突出“學進去、講出來”這一理念,凸顯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學做結合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實踐性。
例如,在低段字母教學時,帶領學生制作字母卡片,使學生熟練掌握所學字母;學習關于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等內容時,布置學生制作個性名片;教學Keep our city clean 之后,布置學生制作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手抄報,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也是學生記憶和運用smoke、factory、rubbish、messy 等單詞的過程,有助于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學生出試卷、相互考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相互交換試卷并完成評價,學生能夠相互借鑒,及時查漏補缺。此外,每次出課時練、期中測試卷時,都組織學生對每一份試卷進行全面評價,評比出借鑒價值高的試卷,以此促進學生對課時、單元、階段性學習的反思和回顧,激發他們認真出試卷的興趣。布置這樣的作業,大大推動了學生自主復習、靈活運用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然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現象嚴重,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究其原因,除了缺少語言環境之外,教師普遍忽視“說”的訓練。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設計和布置以“說”“用”“唱”“演”“編”等為主要形式的作業,讓學生通過完成這些趣味性強、實踐性強的作業,了解和掌握中外文化差異,提升語言能力。
可以布置“趣配音”作業,激發學生說的興趣。如教學What do they do 的Story time 之后,把學生引入少兒趣配音中的班級群,讓學生針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趣配音”活動,比一比誰的讀音最準。這類活動,改變了讀背的落后模式,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可以開展講英語故事、唱英文兒歌、誦讀chant 等活動,并融入競賽元素,以此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如教學Seasons 單元后,布置一個特殊的作業:借助網絡資源查找關于seasons 的chant,開展chant 的誦讀比賽;教學了Keep our city clean 的story time 后,布置學生制作宣傳“環境保護”的海報,鼓勵他們查找關于環境保護的英語歌曲并學習演唱,并在單元復習課上展示制作的宣傳海報以及開展英語歌曲的演唱比賽;教學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king’s new clothes 等以故事為主的Story time 后,布置學生自主閱讀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而后開展講故事大賽……這些活動的開展,讓作業充滿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一直以來,“大一統”的作業模式不僅讓學生對作業產生厭倦感,也降低了作業的有效性。每一個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同,興趣和特長也因人而異,統一的作業布置違背了“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注重層次性,著力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以五年級上冊Unit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的教學為例,帶領學生閱讀story time 后,布置以下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相應的一項完成。
C 層次的作業:
(1)識記afraid、hard、soft、beside、between 等基礎詞匯。
(2)識記短語in the house、too cold、be tired、in front of 等。
(3)熟讀story time。
B 層次作業:
(1)識記本課中的新詞匯,并在口筆頭中運用。
(2)熟讀故事內容,借助插圖復述故事情節。
A 層次作業:
(1)牢記本課出現的新詞匯,能觸類旁通,比較in front of 和in the front of 的用法區別。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概要。
(3)多讀一些英語故事,并與同學分享。
不容置辯,這樣的作業設計注重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有利于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也能夠促進學生提升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
一直以來的作業布置,以課后知識鞏固為主要形式,單一的抄寫和背誦讓學生感到乏味。應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凸顯作業的多元化,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
教師不僅可以布置以課后復習鞏固為主的作業,還可以布置以預習為主的作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英語學習也是這樣。布置預習為主的作業,引導學生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并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自主預習的興趣。例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2story time 的教學前,布置預習性作業:a.運用自然拼讀法并結合音節知識,預習art room、classroom、computer room、library、music room、playground 等詞匯。b.閱讀Unit2 story time,找出短語,并試著翻譯:show...around、on the second floor、on the first floor、have a look 等。c.找到課文中含有There be...結構的句子,并思考:這些句子為什么有的是is,有的是are。d.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英式和美式表達“多少樓”的方式的不同之處,進一步了解文化知識。e.運用你預習得到的知識,用五~八句話介紹自己學校的布局和設施。這樣的作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