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00)
在線教育是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是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1〕。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教學水平決定了在線教育的質量,建立一套適用的在線教學評價標準以準確衡量在線教師的專業水平是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美國作為在線教育的領先者,在該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其最早的在線教學質量標準于2003年4月由南方地區教育委員會(the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簡稱SREB)發布,指導南方地區16個州的K-12在線教學評估,后經多方組織機構不斷修訂,推陳出新,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至全國,對美國K-12在線教學實施和教師培訓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基于美國不同時期的三份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相關文件,梳理美國K-12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演變邏輯,分析美國K-12在線教學教師的職責特點,提出對于提升我國教師信息素養和建設優質教師隊伍的一些思考。
在過去的20多年里,在線教育已經成為美國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最早的在線學校包括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勞雷爾斯普林斯在線學院(Laurel Springs Online Academy)、虛擬高中(Virtual High School)和佛羅里達虛擬學校(Florida Virtual Schools)〔2〕。根據美國教育政策中心2019年關于虛擬學校的報告,截至2018年,美國有39個州允許虛擬學校或混合學校的運營,在2017至2018年間,美國的501所全日制虛擬學校招生297712人,300所混合學校招生132960人,入學人數相比去年分別增加了2000多人和16000多人。除了全日制學生外,數百萬學生在綜合性的實體學校補充在線課程的學習〔3〕。全國幾乎所有學區都在提供某種形式的在線教育,在線教育通過為學生提供靈活和創造性的選擇,確立了其在K-12教育中的價值,美國的在線教育呈現在線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在線學習常態化的趨勢〔4〕。在線教育的普及帶來的是對在線教學質量的關注。在線教學并非傳統面對面授課在網絡空間的復現,教師除了需要精通專業的學科知識外,還應掌握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在網絡空間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培養學生數字素養等教學策略。因此,對于在線教學的要求和評價標準,不能簡單以傳統的教師專業標準來看待,而是需要構建一個專門的在線教學質量標準以規范教師的在線教學,保證在線教育的質量。
美國在線教育規模擴展迅速的背后是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領和支持。1996年,美國教育部發布了第一輪《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簡稱NETP),此后每隔5年發布新的計劃,總結經驗,調整方向,解決不同時期的任務和挑戰。每一輪的NETP都有中心主題和關鍵領域,指明該階段在線教育發展的重點,圍繞每一次關鍵詞的更新,在線教學質量標準都會做出相應的修訂,將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指示具體到教師教學層面,保證其先進性和引領性。其次,美國教育政策中心在2013年至2017年間連續發布5份關于國家虛擬教育的年度發展報告,為改進在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也為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建設提供了可靠數據資料,標準制定者們根據真實的教育問題對教師提出新的改進意見和要求,修改之前標準體系中不符合實際的內容,確保其標準的制定有的放矢。此外,為了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落實到教師教育層面,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教育技術,美國教育部下屬的“教育技術辦公室”于2016年發布《推進教育技術在教師培養中的應用》〔5〕,將信息化教學理念滲入教師培養環節,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以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給教師帶來的挑戰。以上這些政策的持續更新體現了不同政策背景和技術支持水平下教育領域對教師專業能力的不同要求, 為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建設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共同推動了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在國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領下,美國先后涌現了一系列關于K-12在線教學質量標準文件。這些文件雖然由不同組織機構制定,但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包容性,新的標準體系都是在對之前標準體系進行審查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的最新需求而構建。選取三份具有廣泛影響力的K-12在線教學質量標準文件為分析對象(見表1),可以發現美國K-12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建設遵循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信息技術融合教學、信息技術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的演變邏輯,這種邏輯恰恰符合了美國在教育技術計劃推進過程中對“技術與人”這一關系的思考,其核心理念從“技術的應用”逐步回歸到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一種價值取向。

表1 三份K-12在線教學質量標準標準文件對比
2006年,SREB在美國推行NCLB(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和實行第三輪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背景下發布了《國家虛擬學校在線教學評價》,對在線教學方法、管理、知識和技能方面做出了清晰的闡釋和規定。該評價標準強調在線教師掌握在線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實施高質量的教學、評價和課堂管理,鼓勵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積極學習、互動、參與和協作。除了評價教師在線教學相關知識與技能水平的檢查表以外,這份文件特別增添了評價者的敘事評價。評價者在學年開始、中間和結束時,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對教師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進行三次概述,并在最后撰寫一份總結性評價報告,總結教師在一年中對于在線教學標準的實現情況。敘事評價對于評估在線教師的整體工作質量至關重要,一方面使教師充分了解需要完成的工作,找出某些目標沒有實現的原因,幫助管理者判斷該教師是否有資格繼續擔任當前職位。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檢驗評價標準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修訂〔6〕。作為早期的文件,該標準體系存在兩點不足,一是評價標準中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還停留在工具層面,而沒有強調教師對在線教育應有的認識和理解,在線教育僅流于教學形式上的轉變便難以實現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二是該標準文件中的評分等級過于簡單,只有“符合”和“不符合”兩個級別,檢查表的評價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評價者的主觀判斷,雖然有敘事評價作為補充,但其客觀性和準確性有待考量。當時的美國已經完成了兩輪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實現了1993年克林頓政府提出的完成“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在2005年公布的第三輪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心轉向數字化學習內容的設計開發和外部完整保障體系的建立,改進師資培訓、發展電子內容、建立綜合數據系統等被納入《NETP2005》的發展目標〔7〕。這一階段教育信息化的任務是借助技術重設課程和組織結構,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技術于教育領域而言還停留在輔助性工具的地位。
2011年,國際K-12在線學習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Online
Learning,簡稱iNACOL)在SREB系列標準文件的基礎之上發布了《國家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第二版)》(第一版是對現有的在線教學質量標準進行徹底的文獻回顧)。在第二版標準中,iNACOL將評分標準重新調整為0到4級,分別表示“缺乏,缺失重要組成部分”“不滿意,需要大幅度改進”“一般滿意,需要有針對性的改進”“滿意,需要酌情改進”“非常滿意,無需改進”。之前文件中的三個大板塊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從A到K十一項標準,每一項標準下面有若干個知識與理解目標、教師能力目標和評級,方便評審人員進行打分。最后部分是教學設計標準,這些標準屬于可選標準,根據各州對教師的課程修改權利規定進行靈活應用。該文件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授課、互動、評價以及多方協作等多個環節中融合信息技術,突出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地位〔8〕,但是忽視了對學生在線學習力的培養。在線學習力是在線學習環境中促進學習者學習動力、認知能力、學習策略與方法、學習結果相互作用的動態能力系統〔9〕。空間上的不受限是在線教學的優點之一,同時也將學生和教師劃分在兩個不同的物理空間,失去老師的時時督促,學生的主動性和在線學習力成為影響在線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作為技術的使用者之一,學生需要主動地去利用技術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建構知識與發展能力,提高信息素養,鍛煉綜合能力。學生的在線學習力得到重視和培養,才能實現信息化社會中的自主學習和終身發展。2010年11月,美國發布了《NETP2010》,提出“技術賦能學習模型(Learning Model Empowered by Technology)”,該模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將技術、人、資源和環境聯系起來,強調技術并非是教育過程中的一項孤立技能,而是要融入課程與教學之中使其充分發揮作用〔10〕。在技術的幫助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各類資源、技術支持人員、服務提供者以及網絡管理者等相關主體形成一張相互連通的大網,其中豐富的資源得以整合和共享,學生和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快速獲取幫助和支持。至此,美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向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向推進。
2019年,虛擬領導聯盟(VLLA)和QM(Quality Matter)兩個非盈利教育機構共同發布了《國家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第三版)》〔11〕。第三版標準相較于前幾個版本改動較大:(1)標準領域從之前的十一條精煉成八條,且賦予簡短而清晰的標題;(2)先前在每個標準下列出的“教師知識和理解”和“教師能力”的標準被重新修訂,并作為可測量的“指標”提出,每項指標附有“解釋”和“實例”以作進一步澄清,幫助于各地區采用符合實際情況的指標進行評價。該文件強調教師在建設在線學習社區,示范和培養數字公民方面的責任,重視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參與和體驗,突出標準和指標的可測量性、有效性和具體性,與其說這是一系列評價標準,不如說是指導教師進行在線教學的參考指南。2016年,美國教育部發布了《NETP2016》,其主題是重新思考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確定該階段教育技術發展的任務是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轉變教師角色、實施嵌入式評估、提升學生的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等〔12〕。美國的教育技術計劃經過前四輪的實施,開始思考技術對于教育和未來生活的意義。在《NETP2016》中,技術的應用最終回歸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為個人的終身發展,在線教學需要傳授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所需的知識與能力,包括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等認知和非認知技能的培養〔13〕。《國家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第三版)》解決的不再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問題,而是如何利用技術構建一個聯通的、便捷的、高度個性化的在線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夠享受技術帶來的學習體驗,并且主動尋求個人發展與虛擬空間中的社會性交往。第三版的標準體系雖然完備,但是并未說明教師在促進學生創造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際溝通技能和情緒管理等非認知技能的發展上的具體做法和要求。此外,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跨學科教學等也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未來教師可能需要關注和提升的方面。
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每一份文件都以《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中的核心理念為引導,隨著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推進而不斷更新。文件通過明確的標準和詳細的示例說明新階段國家對于教師能力的期望和要求,成功將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教師的職責專門化、具體化和規范化。標準的每一次更新的背后是在線教育領域內大量專業人士的共同努力,參與修訂的人員幾乎涵蓋了在線教育領域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保證了在線教學質量標準的權威性和可行性,而其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特點讓在線教學質量標準能永遠發揮它對在線教學的最新引領作用。
作為最早關注教師數據素養的國家之一,美國高度重視數據驅動教學和教師數據素養提升等工作〔14〕。在線教學標準通過多次修訂,其中對在線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逐步提高,隨著教育技術的升級和普及化應用,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它對于教師而言已不再是簡單的輔助工具,而是必不可少的、貫穿每一個教學環節的重要支撐。因此,數據素養成為在線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代表教師能夠針對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教育數據進行定位、獲取、處理與分析,并將分析結果轉化為改進教學行為的知識,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能力〔15〕。傳統教學中,要準確全面地記錄所有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考核結果等數據是一項繁重而耗時的任務,在其基礎之上進行學情分析,針對不同學生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則是對教師的能力和精力的雙重考驗。如今,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各類智能學習平臺幫助教師解決了前期收集、整理數據的難題,為教師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實施個性化教學。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根據自身數據素養對系統呈現的學生學習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缺漏,厘清背后的原因,最后發揮教育智慧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依托大數據和教師本身的數據素養,教師可以更輕松地實現教學活動的目標精準、問題精準和干預精準,從而保障在線教學的有效性和高質量。數據為王的時代,教師的數據素養是迎接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備素質,只有充分掌握數據的使用方法,才能形成基于數據的科學教學思維,利用學生的學習數據和各類數字資源實施個性化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標準(第三版)》中特別提出“教師要通過數字教學促進教師臨場、社交臨場和學習者臨場”,并且使用了“社區建設”和“學生參與度”兩個標準領域和十一個指標分別強調教師對學生體驗感的重視。學習體驗對于發展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有重要影響力,在加里森提出的用于分析在線通信媒體促進教育實踐和培養教學經驗的探究社區模型中,學生體驗處于社會臨場感、教學臨場感、認知臨場感三要素交叉的核心位置〔16〕。在網絡環境中,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依靠網絡媒介傳遞,失去了面對面教學下的肢體語言和眼神交流,以及線下互動的即時性和公共性,在線交流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學者對我國334所高校學生的在線學習體驗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社會性互動和技術平臺與環境是影響東、中、西部高校學生在線學習體驗的最重要因素〔17〕。由此可知,除了學習成績和課堂表現,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在線學習體驗,通過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在線社區,構建有利于學生內容學習、情感表達、思想交流和協作完成任務的學習環境,在傳播知識與文化的同時,也帶給學生歸屬感和社會感。學生既能體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與強大,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同學間的互助,技術沒有使人成為孤島,而是更好建立與世界以及他人的聯結。同時,計算機強大的交互性、多媒體功能和龐大的數據庫為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對話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和豐足的資源保障,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豐富多彩的參與方式。因此,構建資源互通、信息流動、情感交流、技術支持的在線學習社區,采取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互動,提高學生學習體驗,幫助其進入深層次學習是新時代教師提高在線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
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將數字公民定義為能夠安全地、合法地、符合道德規范地使用數字化信息和工具的人〔18〕。當今時代,人們時時刻刻都與數字信息打交道,信息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便利,但如果對技術的使用規范和界限缺乏明確的概念,便容易引發網絡詐騙、網絡欺凌、網絡侵權、網絡社交成癮等新的社會問題。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對于個體行為規范養成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示范和培養合法使用數字化信息和工具的數字公民也是教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2011版的在線教學標準中就已提出“在線教師了解并理解數字公民和技術的責任,以促進學生調查與技術和社會有關的法律和倫理問題”,而2019版的文件則是專門劃分一個標準領域來進一步細化教師在示范和培養數字公民方面的職能要求。這里的數字公民涵蓋了兩個主體,一是教師自身,教師作為技術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并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與相關法律法規,以身作則,發揮示范作用,如不盜用網絡教學資源,不侵犯他人隱私,不泄露學生數據等。另一個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學生人格的塑造者,需要對數字公民的內涵和做法進行言傳身教,培養正確使用數字技術、積極參與社會、創造和消耗數字內容的下一代數字公民。網絡環境為學生的信息獲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為一些偏愛捷徑的人留下了違法侵權的漏洞,有些人因為不了解相關規則,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也有人惡意地在他人成果上冠以自己的名字,或是一些人在無意中泄露重要信息造成財產損失。為了避免這些事情發生,教師要自覺示范數字公民行為,講解知識產權和網絡道德法律法規,在教學活動中建立網絡行為標準,強調學術誠信,教導學生安全使用網絡工具,正確獲取信息資源,樹立保護自身以及他人信息隱私的意識,有意地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滲透數字公民素養。
教師專業能力標準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指導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的重要指南,也是教師進行反思型實踐、實現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依據。我國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從2014年5月開始實施,在疫情爆發時期得到檢驗,有學者對湖北省的“停課不停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教師信息素養參差不齊是影響學生在線學習的重要因素〔19〕。雖然在線教育并不是一個新穎的理念,但其依靠的技術手段的飛速發展賦予了在線教學不斷更新的生命力。新時代,教師正面臨著許多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新挑戰,這些挑戰需要教師、學校、家長、社會機構和政府部門來共同應對。我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要與時俱進,遵循《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為教師信息素養建設提供依據,發揮對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中小學教師和管理者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促進我國在線教育的優質發展和在線教師隊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