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怡



摘 ?要:目的 ?研究抑郁癥患者接受綜合心理護理后,對其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等方面的影響。方法 ?選取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48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將其中24例納入對照組,并予以常規護理方案,其余24例患者接受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并視為觀察組;通過組間對比患者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評析兩種護理方案的臨床應用價值。結果 ?觀察組干預后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睡眠質量、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環境適應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綜合心理護理適用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護理,有利于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其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并獲得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關鍵詞:抑郁癥;康復護理;綜合心理護理;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生活質量;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079-03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主要表現為情緒持續低落、食欲缺乏、睡眠障礙、離群索居等,目前已經成為折磨全球3.5億例患者的重大公共精神衛生問題[1]。該病會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除了需要結合個體情況予以藥物治療,妥善的護理干預措施同樣非常重要[2]。目前臨床對于抑郁癥采取的主要護理措施均為常規護理,但是效果并不明顯,雖然也會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但是其應用程度并不深入,導致護理效果較差。為了進一步提升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筆者將采取綜合心理護理方案,以更好地促進抑郁癥患者的康復,以下為兩組患者分別接受護理干預的具體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48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將其中24例納入對照組,并予以常規護理方案,其余24例患者接受綜合心理護理干預,并視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1例,女13例;年齡18~53歲,平均年齡(45.23±6.67)歲;病程0.5~5年,平均病程(2.24±1.14)年。觀察組:男9例,女15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45.57±6.38)歲;病程0.5~6年,平均病程(2.58±1.2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大連市金州區第四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后執行,48例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抑郁癥,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2R)抑郁癥診斷標準[3],同時伴有睡眠障礙;②能夠進行語言交流。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情緒障礙或精神障礙;②存在藥物、酒精、毒品依賴情況;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案:僅給予醫學心理科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健康宣教和針對個體差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由責任護士對其進行常規的入院介紹,檢查、治療的目的和注意事項的說明,抑郁癥健康教育資料發放、講解,出院前給予出院指導等,針對個體差異運用鼓勵、傾聽、解釋、共情、積極關注等溝通技巧進行支持性心理護理及使用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等技術。
觀察組給予綜合心理護理方案:①組建綜合心理護理小組,指定組內負責人,定期安排心理護理專項培訓,明確綜合心理護理的整體流程和所有細節操作;②全面采集患者個人信息,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③耐心解答患者疑問,鼓勵患者主動表達訴求,引導患者排解負性情緒;④針對患者以往的錯誤認知要及時并耐心地進行講解和糾正,避免嚴厲指責或否定;⑤盡可能爭取家屬、親友的協助,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⑥定期組織健康宣教,鼓勵患者主動分享心得,建立新的人際關系;⑥可借助音樂、白噪音等輔助療法協助患者順利入睡。
1.4 ?觀察指標
①負性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在護理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②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在護理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評估,分值范圍為0~21分,分值越高睡眠障礙越嚴重;③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在護理干預前后對患者進行評估,包含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環境適應三個維度,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④護理滿意度:自擬調查表,以問卷形式收集患者及家屬反饋意見,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90分為非常滿意,分值在70~89分為滿意,分值<7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n(%)]表示,行字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前,組間對比兩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組間對比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干預后睡眠質量、日常生活、人際關系、環境適應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網絡普及,抑郁癥已經成為熱門詞匯,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重視,而這種最為常見的精神障礙正在威脅我國1億居民的身心健康,并為其家庭帶來不同程度的困擾。對于抑郁癥的護理,臨床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了多種護理方案,但是在患者的康復階段,則均需要進行綜合心理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的抑郁情緒,避免其再次發作。心理護理是指護理過程中,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包括應用心理學和技術),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從而達到護理目標的心理治療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了綜合心理護理方案,首先建立了心理護理小組,以保證心理護理干預人員的專業性,且進一步完善了護理流程的細節,在護理方案實施過程中,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以更好的獲得患者信任和理解,促進心理干預效果。在和患者溝通過程中,傾聽也是一種溝通方式,通過傾聽可以將患者的抑郁情緒進行良好的排解,避免護理人員單方面的表述達不到應有的護理效果。筆者總結本次研究,并結合相關研究文獻,將綜合心理護理的優點總結如下:①與抑郁癥患者建立有效溝通的難度要高于一般病患,全面掌握患者信息可以找到最有利的切入點,促使患者迅速對護理人員產生信任感,進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5];②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后續各種護理措施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本次研究結果充分體現了綜合心理護理的上述優點:觀察組護理干預后,在改善負性情緒和睡眠質量,提高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證明觀察組采用的綜合心理護理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適用于抑郁癥的康復護理。劉亞麗和劉立志的研究結論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可為本次研究提供更多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綜合心理護理是建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的一次較為科學的服務升級,可以全面提高護理質量,改善患者負性情緒、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增進護患關系,從而幫助患者盡早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文獻
[1]許曉靜,王曉軒,張新風.綜合心理護理對抑郁癥心理波動的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6):182-185.
[2]盧婉波,章燕利.綜合護理聯合心理認知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波動的影響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7):70-72.
[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4]周蕊妮.綜合性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甘肅醫藥,2018,37(11):1053-1054.
[5]符曉艷,王華,馬瑞雪,等.抑郁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9,21(11):1663-1666.
[6]王妙華,劉海斌,張建芳.小組積極心理支持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9,30(11):1487-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