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倩
福建南音流傳于福建南部,被譽為“中華傳統音樂的活化石”。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音課程已經成為南音傳承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且經過不斷的發展越來越為人所熟知。但是時代在不斷前進,南音教育是否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如何對南音教育進行教學創新,是學校、教師面臨的一個課題。本文圍繞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痛點”問題,從優化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重建教學方法入手,談談南音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創新方法,以供參考。
南音并非博物館里陳設的古董,它曾伴隨著一代代閩南人,在各種宗教儀式、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歲時節氣、祭祀禮儀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跡。南音傳承的模式主要是“館舍模式”和“現代學堂模式”。
數百年來,南音一直沿用著“口傳心授”的傳統,當一批有成就的南音藝人相繼去世,他們手中的豐富技藝也瀕臨失傳。南音以“四管”、清歌為主,節奏清、雅、淡、慢,難以適應現代人快速的生活節奏,加之受近代音樂文化的影響,聽者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人,大多不了解南音。南音作為一種民樂,其傳承還需要廣大群眾的共同努力。只有讓更多的人認可南音,擁有一種對南音的歸屬感,這樣,它才能真正地發展起來。如果沒有新一代人的喜愛,福建南音只能隨著歷史的洪流逐漸被人們淡忘,直至消亡。這樣的結局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也不希望南音這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筆者認為,南音和其他傳統音樂一樣,只有在繼承以往的基礎上創新出新的音樂形式,才能獲得新的發展。
早在1984年,福建藝術學校泉州分校就開設了南音專業,開辟了閩南地區南音進學校的先河。而后,泉州市教委和文化局于1990年聯合發文,正式啟動了南音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工程,全市近百所中小學以各種形式把南音藝術引入課堂,緊接著,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培養教師、編寫教材和配備教學設施等一系列舉措。最初的中小學南音教材是一本僅收錄了10首膾炙人口、通俗易學的南音散曲的20頁的小冊子,有關部門還為此專門成立了南音教材編委會。
泉州市培元中學是南音教育走入中小學課堂的典型。最初,培元中學與其他許多學校一樣,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南音教育,但逐漸發展為南音實驗班,每周開設一節普通的音樂課和兩節南音課。此外,從一年級開始,學校為學生提供10分鐘的課程,講授與南音相關的理論知識。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從2005年開始,面向全市招收藝術特長生,對南音專長的學生不僅減免學費,而且給予一定的獎學金。多年以來,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元中學成立了南音藝術團,并先后與國外多所中學進行南音藝術交流演出活動,該校因此被泉州市教育局評選為“南音教育先進單位”和“南音教學特色學?!薄H菔信嘣袑W與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學、南安市四都中心小學、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學結為南音傳承教育共同體,并向上述學校捐贈了《南音生南國》(第三版)校本教材。
繼承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是目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的民間音樂遭受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對其所知甚少,許多傳統民間音樂瀕臨消失。如果不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文化和藝術,要讓其有豐富的土壤,發揮其珍貴的價值,就必須通過教育來保存和繼承。
時代在不斷進步,這也要求我們要不斷對南音課堂體系進行創新,與時俱進,發揮南音文化的最大教育價值。根據調查了解,大部分學校采取的是“精英式”教學模式,不是從那些音樂素養較高的孩子中選取,而是從有利于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學生中選取,這不利于南音的普及。只有少數學校全面開展了南音教學,但是也很難普及。此外,有些學校在響應“南音進課堂”這一計劃的時候,尚有猶豫。畢竟,長期以來,考試像根指揮棒一直指揮著大部分學校的教學。這就面臨著一個觀念改變的問題,如果各學校能夠轉變觀念,不再只簡單地服從考試這根指揮棒,而是從長遠出發,考慮到傳承南音在弘揚民族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忽略的教育作用,從整個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著眼,把南音教育作為一個長期的歷史使命堅持下去,“南音進課堂”活動才會有一個質的變化。因此,所有的南音人都必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南音進課堂”絕對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教學計劃或者教學任務,而是一種民族文化,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強化課程育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體現核心素養導向,并對中小學音樂課程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學校加強美育的功能。
根據中小學學生的特點,教師在開展南音選題時,應注重南音發展的創新性與多元化,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文化環境,并注重滲透南音的文化價值。同時,要使學生了解南音的創造性和融合內容。這可以激發學生思考能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泉州南音的文化系統,提高其音樂核心素養。依據課程分段設計思路,教師在學段設計上可以將南音課程劃分為四個學段,設置有針對性的學段目標,比如,1~2年級“唱游·音樂”,具體要求是能體驗南音的情緒與情感,感知音樂的藝術形象,對音樂產生興趣,能夠在學習南音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初步了解本土的音樂文化;3~5年級“聽賞·音樂”,在與南音作品的情感共鳴中煥發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感知音樂的感性特征和審美特征,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并且要求這個學段的學生都能夠自信、自然地演唱南音,以增進對南音文化的了解和喜愛之情;6~7年級“領悟·音樂”,鼓勵學生參與南音相關的藝術表現活動,展現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和創意,在參與過程中增強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能選用合適的南音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中國音樂文化中的中華美育精神和民族審美特質,增強文化自信;8~9年級“欣賞·音樂”,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南音活動,能進行富有個性和創意的二度創作及表現形式的創新,不斷提升表現水平,認識南音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手段和審美特征,熱愛南音文化,能從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堅定文化自信。教師根據學段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評價方式,能夠使南音課程的設置更加合理,從而達成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課程設置的目標。
在中小學南音教育中,以往的“精英式”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了,教師不只是教學生技藝,更要挖掘南音文化的深層教育價值。針對重知識輕內涵的教學內容問題,課程團隊聚焦“兩性一度”標準,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有機整合和重構南音演唱知識體系,建立了“三模塊+2”互融式教學。所謂“三模塊”是指知識技能、實踐創新、核心素養三個模塊,“2”是指知識延伸和思政融入。其中,知識延伸是指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新文科”建設,以及將學科前沿和學術熱點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思政融入是指深入挖掘南音文化內涵,從南音自身蘊含的和樂習俗、禮樂觀念、科學精神、創新意識,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家國情懷和生態文明意識等,將思政之“鹽”融入教學全過程。
教師要主動實踐南音的傳播理念,讓南音音樂感染到每一個學生。在“新文科”視域下,教師可以將其他學科與南音相融合,如舞蹈、美術、思政等,使學生能從多方面深入了解南音,并且創新南音課程。比如,教師可以著重挖掘南音的思政價值,全面推進中小學的思政工作。這是貫徹“立德樹人”思想的重要措施,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將思政融入南音的課堂教學是必要的,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對學生做好思想政治的教育,能為學生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對南音是否感興趣,與教師上課的方式有很大的關聯。南音的藝術教學不只是包含教師的表演培養和文化理論培養,還包括教師怎么向學生傳遞知識,這在南音的課堂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當前南音音樂教學的教學內容,大部分依賴于教師自身的一些經驗。教師授課的內容要豐富,可以是最經典的南音音樂,也可以是以故事為背景的音樂,或者是新的文學作品,甚至可以將某一特定時期的音樂作品當作一種主題來欣賞。除了讓學生聽、學、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熟悉古典音樂的基礎上,增加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第二,利用新媒體拓寬南音交流平臺。根據學段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開展多元形式的創新教學,意在達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機貫通。新媒體技術是實現課程教學創新的重要支撐。例如,“智慧課堂”結合線上課程,以線上線下不同形式的互動問答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活躍度;借助“慕課”智慧工具,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小組合作探討,來提高學習挑戰度。另外,可以通過“互聯網+教學”的平臺加強各校之間以及與海外僑胞之間的交流(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這既能夠促進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又能從海外僑胞的南音傳承者中了解到南音在其他國家中的發展,從而在保留傳統的同時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使南音體系越來越壯大。同時,這也可以作為南音課堂的重要資源。面對新時代中小學生的個性和學習特點,課程團隊以信息化教學工具的應用為教學創新的手段,根據南音文化的獨特性。通過“新”技術與“古”音樂的深度融合,解決了原本南音演唱教學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等問題。
教學創新是新時代教育發展所需,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以本為本、四個回歸”要求的戰略舉措。時代在不斷發展,教育理念在不斷完善,信息技術在不斷革新,如何緊跟新時代教育發展步伐,結合課程特性,求變應變,并給予及時的分析和優化,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學??梢酝ㄟ^南音課程更好地實施美育,輔助德育,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