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昊 張 引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100191)
《人像攝影》作為攝影專業必修課程,是攝影教學的重中之重。本課程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了攝影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的教學順利程度,例如《觀念攝影》、《數字圖像處理》、《畢業創作》等課程。同時,《人像攝影》這一課程的學習程度,對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前景影響深遠,結合我國攝影市場目前的特點,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后都將進入商業攝影這一領域。而人像攝影水平,正是商業攝影領域的基礎與最重要的能力。這一課程作為我國高校攝影專業的典型核心課程,由于建設時間較早,普遍已經與時代產生了一定的脫節。經筆者調研與教學實踐,該課程在授課中面對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人像攝影》課程的開設大多在學生經過1到2個學期的基礎學習之后,此階段的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實踐與理論基礎,對畫面構圖、色彩構成、設備器材等相關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處在對攝影初入門徑后的興趣衰減的瓶頸期,如果缺乏能引起學生新鮮感的知識汲取,學生的課堂表現與以往相比會較為怠惰。
而此課程實踐地點為攝影棚,器材價值高昂,為維護實驗室秩序,課堂實踐安排多為本專業學生互相做模特進行拍攝,管理嚴謹的同時也導致了課堂較為封閉。學生在面對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來進行布光、調度、拍攝時,由于過于熟悉以及外形條件不出彩導致很多學生缺乏創作熱情,對布光的實踐顯得模式化、套路化,缺乏創新,因而導致作品質量較低,學生的積極性也就進一步降低。
攝影棚作為攝影專業使用率最高的實驗室,多門課程需要安排在影棚進行,而學生要課后進行人像拍攝實踐的時間也就被相應地壓縮。同時學生本身也有各科目課程的課后作業需要完成,學生的自由創作需要考慮模特時間、影棚空閑時間、學生本身無課時間、教學樓晚間關門時間、其他科目作業催收情況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學生的自由創作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在當今攝影行業中,影響攝影師能力發展上限的往往不是本專業的拍攝、布光技能,而是攝影師的審美能力、模特調度能力,對模特的妝面理解、對服裝造型的掌控等全方位配合能力。此類能力由于學生在學校階段缺乏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對行業認識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在本專業以外能力有一定欠缺,從而影響職業發展。傳統的課程設置中,將注意力集中在單一的培養學生影棚使用、光線布置以及畫面構成上,忽略了攝影行業中重要的“跨界”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畢業進入行業之后需要較長的時間去適應商業攝影的工作模式。
經過針對不同院校的院系設置分析,北京城市學院表演學部具備一個大多數院校都沒有的優勢:表演學部同時設立有攝影、模特表演、人物造型設計三大專業。這也是筆者進行課程創新實踐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礎條件。
針對這一特點,以及我校所具備的獨特優勢,正是我想要對《人像攝影》這一存在已久的課程進行針對性創新的條件與基礎。通過開學前對教學進度表的統一調整,把攝影專業《人像攝影》課程中的模特卡拍攝實踐階段,與表演(服裝表演)專業的《鏡前訓練》課程的實踐階段,以及人物造型設計專業《人物造型》課程中的實踐環節相整合為同一時間段。由三個專業教師共同指導三個專業的學生通力合作產出作品,以一節課的時間安排如下表:
7:30—8:30 模特表演專業學生進入人物造型設計專業化妝間,開始拍攝前的造型設計工作,同時模特表演專業教師與人物造型設計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指導。
攝影專業學生進入6號實訓樓311靜態影棚開始拍攝前準備工作,攝影專業教師開始布置當天拍攝任務及流程。
8:30—10:00 各個棚位的第一組造型拍攝完畢,已完成拍攝的模特返回化妝間進行換妝,同時第二組造型開始拍攝。
10:00—11:15 開始已換妝第二組造型的模特拍攝,持續至午休時間進行影棚整理及模特卸妝。
在拍攝過程中,由以往的只由攝影專業教師進行巡回實踐指導,改為由模特表演專業教師與攝影專業教師共同進行巡回指導,其中攝影專業教師主要負責拍攝上的實踐問題,而模特專業教師負責模特調度、造型把控等方面的實踐指導。在這樣的模式變更下,對三個專業的學生的專業能力都有了長足地提高。攝影專業學生對模特調度、妝面整理知識更加認識完整;模特表演專業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與攝影師之間的拍攝配合,完成由面對觀眾到面對鏡頭的轉變;人物造型設計專業學生能夠在拍攝的實時調整中,加深對不同專業對模特妝面的需求的認識,以及在不同光線需求下,對妝面的調整能力更加純熟。
在課堂授課結束后,課題組成員按時召開總結討論,由于疫情原因采用線上會議模式,針對上一授課階段產生的成果和問題進行總結,并對教學效果與課題成立之前的情況進行對比,如表1:

表1
對比以往的教學方式,新的教學方法有機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更加具有責任感,作品質量大幅度提升。而由于不同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使得三個專業的學生對待拍攝活動的認知更加完善、全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區別以往的單專業授課,在《人像攝影》課程的中期階段,學生掌握一定基本拍攝能力后,與模特表演專業、人物造型設計專業進行聯合創作,使三個專業的學生在這一課程中互相配合、磨礪,共同成長。在此課程安排中,攝影專業的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專業的模特與服裝、化妝設計,真正接觸與行業相關的配合,培養其專業能力。模特表演專業的學生能夠將所學專業知識盡情發揮,在實際拍攝中平面造型能力得到鍛煉,并且可以在課程中得到大量的模特卡、見組照,用于日后參加比賽、簡歷投放,節省大量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人物造型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在這一課程中,有充分進行專業能力發揮的空間,針對模特不同的外形特點,進行針對性設計,并且配合攝影專業學生的創作理念,共同探討進行創作,在本專業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更加了解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工作配合方式,經驗得到了提升,視野得到了拓展。
通過多專業聯合創作授課,三個專業的學生同時收獲了本專業能力的提升、對整體行業合作方式的了解,以及大量的實際作品。最為重要的是,在課程結束后,由于學生之間互相配合的熟識,可以對學生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在后續的學習生活中,不同專業的學生產生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對三個專業學生的創作以及能力提升都有極大的便利條件。
對比往屆學生作品質量,經過跨專業聯合創作課程后,學生的作品質量有了質的飛躍。此種進步不僅體現在模特卡拍攝的實踐環節,也同樣表現在后續學生的作業創作、臨摹仿拍甚至下一學年的《觀念攝影》課程作品創作上。由于新的教學方式由專業教研室為學生提供了穩定的攝影—化妝—模特合作關系,學生對作品的質量要求明顯變高,對作品的想法實踐也更為大膽。
模特卡對一個服裝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學生面試時的簡歷+名片,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攝影專業的學生在承擔了同年級其他專業同學的重要任務時,對待作品的認真程度也就有了明顯的提升。由于在作品中肩負的責任感,學生的積極性明顯增強。周末、夜間的靜態影棚長期滿員,所有的棚位都是對作品不滿意重拍或實踐新的拍攝構思的同學,與往屆同一時間段,影棚的蕭條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經過《人像攝影》課程中模特卡拍攝實踐環節的多專業聯合創作的磨練,多數學生都已能夠完全適應商業攝影行業內的工作模式。同時,由于行業經驗的積累,也幫助學生在實習、就業上占據優勢,幫助多名學生進入了國內知名影像機構實習或工作。非畢業年的學生也由于拍攝經驗的積累,獲得了大量勤工儉學的機會,由曾經單一的體力勞動兼職轉化為攝影寫真、室內外拍攝等專業方向兼職,在進一步得到鍛煉的同時得到更為客觀的經濟收入。
自本課程創新實踐研究開始以來,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在三個專業的共同努力下,課題的進度符合預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教學方案
《人像攝影》課程教學進度方案有了明顯的改進,在以往的課程進度設置的基礎上,與模特表演專業、人物造型設計專業對課程進度計劃進行調整,結合三個專業在該學期的授課計劃進行統籌規劃,形成了良好的配合默契,在授課創新上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配置和計劃,經過兩年的實踐檢測,目前的教學進度方案合理。
2.行業調研
對行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展開了調研,隨著攝影行業的快速發展,行業內部的拍攝流程及拍攝風格一直處于快速的變化過程中。這就要求課題組作為教學者,緊跟行業變化,針對時下特點在教學理念上進行調整。在過去的一年里,課題組結合攝影行業拍攝流程的變化、時下影響風格、模特行業對于模卡的新要求以及模特妝面造型的新潮流,從不同專業角度進行探索,并將新的調研結果實時體現在課程的作業要求、結構設置上,形成了良好的課程進化習慣和規律。在本課題結題以后,也能長期、穩定地持續更新。
3.課程試驗
課程試驗已經完成,由于疫情的影響,課題持續時間延長,在原本的對18級攝影專業的教學試驗基礎上,有了更加充裕的試驗時間和試驗案例,增添了對19級攝影專業《人像攝影》課程的教學實踐,均取得了良好的拍攝效果。對學生的拍攝技能帶來了長足的進步,同樣為模特表演專業、人物造型設計專業的同學帶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并且完成了在授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與難點的總結。
4.教學成果
經過兩年的課程實踐,得到了重要的教學成果,主要體現形式為表演學部模特表演專業模特卡資料庫的形式呈現。目前資料庫中已累計收集了模特表演專業17級—20級四個年級全部學生的模卡形象資料,所有圖像均為本《人像攝影》課程所拍攝。在各類經紀公司為我校學生提供就業機會時,模卡資料庫為模特表演專業同學的就業提供了重要幫助。
1.硬件問題
硬件設備問題較大,常規的靜態影棚在面對突然增多的學生人數時,對設備和場地的考驗較大,需要全方面考慮通風、防火以及用電安全,加強管理。
2.時間規劃問題
不同專業學生在課表時間上需要進一步調整,模卡拍攝不同于普通授課內容,由于專業要求較高,內容多變,往往會出現需要加班的情況。但由于學生在當天可能會有其他公共必修課程,導致拍攝進度受到影響。
3.學生溝通問題
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夠密切,后續課程中需要繼續加強培養學生跨專業配合的意識。
經過了幾個學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說收獲了明顯的成效,基本完成了教學創新實踐研究之初立下的目標。得益于北京城市學院獨特的專業設置,筆者的實踐創新思路得以實現。由于專業種類限制,此教學實踐方式可能并不適用于其他院校。但只要遵循著專業教學緊跟時代發展,更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相信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能夠尋找到適合本專業、本課程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