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師;專業期刊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7-0072-03
一、偶然相遇
2015年剛工作的時候,我是我們學校唯一一個心理老師。還記得我到學校報到時,學校教導處主任這樣跟我說:“小徐啊,按照規定,教導處是要統一給新老師安排聽課任務的,但是我們學校沒有心理課,該怎么給你安排呢?要不我先來打聽打聽,小徐你也回去想想。”回去之后,我確實想了很多,沒有心理課聽、沒有師傅帶、沒有經驗可以參照,甚至連上課的教材也沒有,這心理課該怎么上?
當時的我非常迷茫。然而,現實根本容不得我焦慮害怕,我必須找到突破口。我決定先從上好心理課入手,因為我深知,上好課、站穩三尺講臺才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可站穩三尺講臺之路遠比我想象的艱辛。首先擺在我面前的問題,就是我得先知道好的心理課堂是什么樣。于是,我主動申請聽課,想先通過聽課來學習別人的好課是怎么上的。可校內沒有心理課聽,我就一邊先去聽其他學科優秀老師的課,聽公開課、聽常態課,去學習他們如何設計教學活動,一邊嘗試將學習到的教學方法、師生互動技巧用在自己的課堂上。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后,我就主動申請了學校的對外公開課。因為是自己的課堂“首秀”,我非常認真地備課、反復地修改、打磨教學設計。我信心滿滿地上完了公開課,但課后的專家點評環節讓我徹底傻了眼。直到今天我都清晰地記得專家的點評:徐老師的課呢,看得出來精心準備了,但是這節課不像心理課,學科味很濃,換成語文老師來上這節課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點評就像是一記重拳打在我臉上,好像我之前的努力全都是錯的。但我來不及傷心,抓住機會忙向專家請教,表明自己在心理課教學方面的“困境”。專家真誠地建議我:作為剛入職的新手教師,一方面你要多觀摩優秀的心理課堂,把基本功練扎實;另一方面你要持續學習、充電,多閱讀專業的雜志、書籍等,比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這本雜志就很不錯,它里面有很多優秀的課例,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驗分享……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這本雜志,雖然相遇的過程不那么愉快,但后面當我真的拿到這本雜志的時候,簡直是如獲至寶。
二、自然相隨
精讀雜志里許多好的課例后,我漸漸發現自己課堂的“問題”所在,對備課、上課也有了一些新的體會。我主動嘗試將其他老師的一些優秀課例素材、活動設計借鑒到自己的課堂上。就像我在備“面對考試”這節課的時候,1.0版本的教學設計中,聚焦學生的焦慮情緒調節,我精心準備了很多緩解考試焦慮的方法、策略。可學生反饋給我的是:老師你說的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所以你講的沒啥用,還不如多寫會兒作業。
怎么辦?我借助知網將近五年刊登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的有關考試焦慮輔導的課例全部下載下來,一篇篇看,一篇篇去分析別的心理老師是如何上這個專題的。學習之后,我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課。2.0版本的教學設計中,我在導入部分借用了一位老師的“擊鼓傳花”的游戲,讓學生體驗“緊張”的情緒感受,課后學生反饋說:游戲時那種緊張的情緒我在考試之前經常體驗到,所以我愿意聽你后面的講解。3.0版本中,我受一篇課例中“壓彈簧”活動的啟示,設計了“吹彈可破”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吹氣球去體驗過度焦慮的“后果”,這一次學生反饋說:越往后面吹我越害怕,害怕氣球爆炸,所以我停了下來,不能給自己過度施壓。這節課后續又誕生了許多進階版本的教學設計,比如我嘗試將“爬山圖”技術用在教學活動中,課堂反饋非常好,而我的設計理念就是源于《“爬山圖”繪畫技術在緩解考前壓力中的應用》這篇文章。
這節課的進階過程是我在教學成長方面的一個片段,更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助我不斷成長的縮影。也正是在這樣不斷反思、分析、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我對站穩三尺講臺有了底氣和信心,對自己的專業有了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學生也越來越喜歡我的心理課。2018年的時候,我恰巧有機會參與蘇州市的心理健康優質課評比,我選擇的主題是職業興趣,我將雜志上有關的資料全部收集起來,認真研讀,以保證自己有充足的理論知識儲備。隨后我備課、磨課、試上、修改、優化,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課堂互動的把握、對生成性資源的處理技巧,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一個多月后,我所執教的“天才也怕選錯行——揭示我的興趣秘密”獲得了蘇州市心理健康優質課評比高中組一等獎。這一次,我感受到了被專家和同行認可的喜悅,也終于讓自己的心理課散發出濃濃的“心理”味。
三、必然相伴
當課堂教學漸入佳境,我又陷入反思之中,我還可以做些什么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直到一次課堂中的“小插曲”事件讓我把目光投向課題研究。有一次我在一個班級上完課,正準備要走,被幾個學生拉住,學生說:“老師,我們覺得自己都是拖延癥晚期患者,你能不能下次課給我們講講拖延癥,教我們一些對抗拖延癥的方法?”我當時只是笑笑,說回去看看有沒有時間來備課,其實當時內心很是慌亂,只能步履匆匆地“逃”回辦公室。因為我對“拖延癥”也不了解,我過去的學習中也未曾有過相關涉獵。怎么辦?我立馬查資料、找文獻、去圖書館找書,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集中起來,仔細研讀。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和研究之后,我終于對“拖延癥”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我設計了調查問卷,實地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精心準備了“你今天‘拖’了嗎?”這節課。正是這些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促使我開啟課題研究之路。
隨后,我有針對性的精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中的“學術空間”和“研究實踐”兩個欄目,去學習如何設計、開展、評價研究活動,在閱讀中不斷夯實自己的研究基礎。基礎有了之后,我一方面嘗試申報課題,主動用科學、規范的手段去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做踏實的研究者。比如我申報的課題“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特點及其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研究”,就是想要去探究內控型和外控型學生在看待個人努力與考試結果之間關系的差異,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策略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課題“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在高中心育課程中有效運用的教學實踐研究”,則是專門聚焦心理課堂教學策略的持續性研究。另一方面,我嘗試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反思、課題研究的相關成果,用論文的方式呈現出來,做勤奮的筆耕者。比如2019年撰寫的文章《高中生考試焦慮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干預研究》 就是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也非常幸運地能發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上。課題讓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有了“抓手”,是我精進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載體,更是助力我解決現實教育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當然,我的研究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我將繼續做踏實的研究者,在不斷研究、反思之中,內化專業發展訴求,實現專業能力提升。
回望過去,我是課堂教學的探索者、教育科研的實踐者,因為我深信任何學科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最終走向深度的發展一定和教師的主動、鉆研分不開。然而,相比其他學科教師,心理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顯“孤獨”,所以非常感謝能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伴我左右,為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在我迷茫時為我指引方向。
謹以此文記錄自己與雜志相遇、相隨、相伴的歷程,以表達我對雜志的感激之情,也衷心祝愿雜志能夠成為更多心理教師成長路上的“最佳拍檔”。
作者簡介:徐夢,江蘇省常熟中學專職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蘇州市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常熟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曾獲蘇州市心理健康優質課評比一等獎、蘇州市學科教學“雙優之星”等榮譽稱號,先后主持、參與蘇州市級課題研究多項,在國家級、省級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十余篇心育論文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