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銳
摘要:家長的認知偏差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認知偏差的來龍去脈值得深思。家長應該對認知偏差有一個整體的理解:(1)要明確認知偏差的含義及特點。(2)要多角度地對認知偏差予以原因剖析,比如從錯誤觀念、不當期望、不良比較、常識誤用等方面分析。(3)總結如何減小認知偏差的措施,例如,預設發展性的期望、掌握孩子更多信息、不隨便給孩子施壓、借助偏差引發孩子的積極動力等,以盡量使認知偏差的消極作用最小化,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家庭教育;期望;認知偏差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07-0077-04
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評價常常帶有一些認知偏差,這是家庭教育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應引起重視。認知偏差的來龍去脈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什么是認知偏差
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由于自身或情境因素而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不合邏輯或缺乏理性的現象。
生活中的人們都有各自的偏好及相應的行為方式,其認知過程并非總是理性的,很難對各方面信息完成客觀、公正的有效處理。
認知偏差人人都有,只不過在程度上會有所差別。
偏差的有無或大小須經由某些標準才能衡量出來。就學生的百分制考試來說,成績90分及以上,或者成績排在前10%是優秀生的一般標準。這類數量化標準既清晰又明確,多數家長以此來衡量孩子的學習成績或位次。
這種被多數人認可、遵循的標準也被用來衡量準確度,偏離這個標準就是不準確或不合理的,也就是有偏差。但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家長們各有各的衡量標準。
比如,張軍和李浩是同班同學,在同一次考試中兩人并列第一,都得了90分。張軍受到家長的表揚:“考得很不錯,繼續努力!”李浩在家卻被家長批評:“怎么沒考滿分?”同樣的成績得到不同的評價和對待。李浩的家長只把考滿分看成優秀,這顯得很另類或偏激,盡管他自認為是合理的,但實際上不合理。多數家長會感覺這樣要求孩子有點過了,“過了”就是偏差。一般來說,越另類,偏差就會越大。
盡管有些認知偏差在有些時候可以使“主體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小于無偏差行為所付出的代價”[1],但是毫無疑問,認知偏差在更多情況下容易“在加工信息資料時制造有系統的錯誤”[2],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二、認知偏差有哪些特點
偏差常常自動產生。我們對眾多信息往往無法同時把握,只能有選擇地留意那些自以為重要的、需要的、感興趣的、特別熟悉的信息,同時又“會忽略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盡管有時那些他們不需要看到的東西是很明顯的”[3],不重要的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大腦通常以這種方式自動選擇和處理信息,而且非常之快,我們自己也無法覺察它是如何進行的。由此,重要信息被片面夸大,不重要的信息則被忽略,這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完成的。
李浩的家長一看到孩子“沒考滿分”,馬上就有了“不應該”的感受,他的氣惱情緒和批評意識也自動萌生。雖然這種推理是缺乏理性的,但那個時候他不會自省其間的邏輯問題。
偏差有一定模糊性。很多時候,盡管我們發覺自己的想法跟大多數人不一樣,隱隱約約感覺出了問題,有了偏差,但問題在哪兒,卻不一定說得清楚。如果沒有實際的參照標準,也就不會有清晰的差別感。
我們常常拿“多數人都這樣”來迷惑自己,但是多少人算大多數?無法確指。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感知的、模糊的“大多數”。就拿李浩的家長來說,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當得知還有一位學生也是第一,也考了90分的時候,他就想當然地認為考90分的人還有很多。“還有很多”就是他自感的“大多數”,實際上考90分的只有兩個人而已,但這“兩個”在他眼里也是“很多”。
偏差不容易受重視。從嚴格意義上說,偏差本身就是錯誤。但在我們通常的意識里,“偏差”只是偏了那么一點點而已,離“錯誤”還有些距離,起碼看上去沒有“錯誤”那么嚴重,因而偏差常常引不起足夠的注意。相比之下,錯誤更明顯,也易發覺,好防備。很多學生做題碰到“會做卻做不對”的情況,對此,他們大都不以為然,覺得下一次認真點就不會再出錯了,一些家長也認為孩子糾正這類問題是件簡單的事情。其實,與做題出錯相比,輕視錯誤才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忽視問題的嚴重性,這也是一種偏差。
偏差常引發惡性循環。家長的認知偏差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如同說了一個謊,就得用另一個謊來圓前面的謊一樣,一個偏差發生之后,其他的偏差便接踵而至,而且越往后偏差也越大。
比如,一位家長對孩子的成績很不滿意,他基于“這次不該不考滿分”的想法(第一個偏差),便認定孩子“學習不努力”(第二個偏差),但孩子辯解說已經很努力了,家長接著就又扔出一個奇怪的判斷:“只要努力了,就該考滿分的”(第三個偏差)。對前兩個偏差,孩子聽了之后或許會產生一點觸動或內疚,但第三個偏差就只能讓孩子又氣又急,使孩子陷入一種既無奈又無助的境地。因為他確實沒考滿分,他也知道不努力也的確是沒考滿分的一個原因,所以他無力爭辯。
這類把孩子逼入死胡同的做法,會讓孩子走上跟家長對抗的道路,他們會認為家長是故意找茬兒:“對我沒有滿意的時候”。家長本來是想跟孩子探討學習問題,但此時演變為互相攻擊了。
三、為什么會有認知偏差
(一)偏差是錯誤觀念的自然流露
什么樣的是好學生?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說辭。有些家長只關注考試成績的名次,認為孩子必須拿第一,不管考多少分數,是第一就行;有些家長更注重孩子是否一直優秀,孩子原來就很優秀,以后必須保持住,或者變得更優秀;有些家長特別在乎孩子的考試分數,認為孩子學習好壞的關鍵在于分數,分數高就可以,是不是第一無所謂。
偏差的背后都有相應的觀念支撐著,對“好學生”的認知不準確,不合理的觀念就自然而然反映在言行之中。怎樣理解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錯誤的認知和觀念不改變,偏差不在這兒涌,就在那兒冒。
(二)偏差是不當期望的背后慫恿
當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他可能會把幼兒園里的玩具說成是爸爸給他買的,對此,我們說這個孩子把想象當成了現實。同樣道理,當一個家長對孩子說“你必須考第一”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這個家長把期望當成真實?考第一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必然的,更不是必須的。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對孩子寄予厚望并沒有錯,但必須允許孩子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有很多家長并不考慮孩子的現實因素,只是奔著理想狀態對孩子提要求,甚至預設一些沒有根基的期望,恨不得讓自家孩子始終鶴立雞群才好。這樣教育孩子,期望越高,偏差可能會越大,奢望產生的偏差最大。
(三)偏差是不良比較的必然結果
帶著情緒進行比較,容易產生偏差。我們可以仔細體會一下,李浩的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里暗含著褒獎的意味,意思就是“跟你并列的那個同學,他平時學習不如你,你應該考得比他高才對”,只不過,批評意味更濃,褒義被批評掩蓋了。但孩子不能領會這種“高看你一眼”的明貶暗褒,他感受到的只是家長的不滿、失望。
“情緒相比于思維是更即時的東西”[4],情緒產生的作用更直接,它比理解真實含義來得更快。一看到家長的不滿,孩子馬上就有了委屈和反感:同樣情況,人家被表揚,我卻被批評。孩子在比較中更感覺“太倒霉了”。于是,家長和孩子都在不滿、埋怨、委屈、氣惱的情緒里各自“加工”各自的偏差。
帶有自我服務意圖的比較,也容易產生偏差。如果人們彼此之間的想法、做法有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或看得到的明顯的不同,就不會產生偏差,例如,誰也不會把第一名和倒數第一名混為一談。但是,在差別不那么明顯或者有合理借口的時候,人們往往為了自我保護,會故意淡化那些現實存在的、能感受到的差別。
例如,假設第1名100分,第21名91分。第21名的家長對孩子說“你這次不是優秀生了?!钡拇_,班里有20多人在90分以上,這種情況下的91分并不是個驕人的成績。但孩子爭辯說:“90分就是優秀,我咋不是優秀生呢?我是21個優秀生之一?!奔议L與孩子之所以看法不同,就是因為他們都有自我服務的打算。孩子為了說明自己的優秀而突出名次,“我是第一啊”;家長為了表明孩子的退步而強調成績,“才90分嘛”。
(四)偏差是狹隘常識的簡單延伸
人的大腦通常采用簡單程序來應對復雜環境,很多人想問題、做事情圖省事,傾向于在掌握很少信息的情況下,僅憑直覺或一時的情緒就下判斷,做結論??梢韵胂?,李浩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只考了90分,沒考滿分”就氣不打一處來,他會有心情去分析孩子為什么沒考滿分嗎?這時候,他滿眼里全是“沒考滿分”這個結果。在所謂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的時候,他要做的只是教訓。
這類只負責評判的家長往往依據一些所謂的常識進行推導,比如,“90分不是滿分”,“沒考滿分就是有不會做的”,“有不會做的就是沒學好”,“沒學好就是沒努力”,家長最后的結論就是“沒考滿分就是沒努力”。如果孩子爭辯說“我努力了!”家長就來個反向論證,“努力了,就該考滿分的”。
家長的這些話似乎都是顯而易見的常識,聽起來沒什么不對。但正是這類狹隘常識非常霸道地坐實了孩子“就是沒努力”,很多時候,孩子因此而被冤枉。
這里有個不被留意的問題:“常識并不是總能站得住腳”[5],努力了就一定考滿分?細致推敲,便知其端倪。但這類偏頗的常識能烘托出無可辯駁的氛圍,不但固定了家長的思維,而且也不打算讓孩子反駁,這就使那些偏頗的理解在不講道理的情勢下得以延續下去。孩子在這種氣氛中很抓狂,卻又無言以對,最后也就選擇不予應對。
四、如何使認知偏差的消極作用最小化
盡力防范和避免家庭教育中的認知偏差是家長應該有的意識,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家長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預設對孩子具有發展性的期望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及其問題。孩子都有其內在的生命潛力,其成長是一個連續的、曲折的、不斷前進的過程。誰都不可能永遠優秀,誰也不可能一直落后。逼迫孩子不應該成為家長的特權,也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
對孩子設置恰當的期望。遵循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孩子已經達到和可能達到的兩種能力水平之間設置“跳一跳夠得著”的期望。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期望是否恰當,并不好把握。這需要家長在了解孩子真實能力的基礎上,來預判經過努力他可以達到哪類目標。
孩子能力提高了,再隨著提升下一步更高點的目標。小目標,易達成,孩子不斷有進步,常常有驚喜,收獲愉快的同時也增強自信。
(二)盡量多地掌握孩子的關信息
為人父母都不容易,孩子的一切都時時刻刻揪著父母的心,這是家長都會有的感觸。但不管再難再苦,既然為父為母,就得細心加小心,而且僅有愿望是不夠的,腳踏實地是必須的。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掌握孩子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正確地理解孩子。家長必須克服懶惰思想,盡量減少省事意識。以研究的心態觀察和分析孩子的言行舉止,多跟孩子的老師、同學進行溝通交流,這也是家長的必修課。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的信息比結果信息更重要。例如,等到孩子考了個不及格的分數,此時再教訓他為什么沒考及格,為時已晚。掌握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有了好的學習過程,獲得好的學習結果就成為自然而然。
也許是因為家長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行為過程,所以大多數家長才只寄希望于把握孩子學習的結果。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只關注學習結果的最大問題是錯過了引領孩子的機會。
生活是復雜的,誰都不輕松,生活本身就是要處理遇到的各種矛盾,這對哪個家長都是一樣的。為人父母,總得盡力而為才行,用心和不用心所帶來的情緒體驗不同,達成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從這方面來說,家長追求的目標應該是“累并快樂著”。
(三)不要理直氣壯地給孩子施壓
家長們都明白,要求孩子每次都考第一并不現實。但是,如果問一些家長:“為什么要求孩子只能考第一”,他們可能會反問:“我不可以希望他考第一嗎?難道要求他考第一,不是促使他進步嗎?”不錯,家長可以表達“希望”、提出“要求”,但“只能考第一”是表達“希望”嗎?這應該是奢望。如果不能抑制“讓孩子好了還想更好”的奢望,就容易逼著孩子進步,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要求而失望,甚至絕望。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責任和權利,但家長不能假借奢望而使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力無限膨脹。家長們應該明白,孩子在放松之中比在壓力之下更容易有好的成績和表現,在愉快中進步更值得追求。
(四)借助偏差引發孩子的積極動力
發覺有偏差是相對容易的,但真正承認并糾正自己的偏差,則更有難度。我們可以借助偏差引發孩子的積極性。例如,有位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他并沒有給予嚴厲地批評,反而表現出“竊喜”神態,他對孩子說:“好!你進步的機會來了”,然后跟孩子一起探討問題的原因所在。家長的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傳達了如何面對錯誤的信息。
經歷錯誤是一種考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成功了一半,進步是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達成的。如果把問題置于錯誤隊列里,一本正經地揪住錯誤不放,就只會使孩子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
這位家長的和緩語氣、“竊喜”心態,不但降低了孩子面對錯誤的恐懼和厭惡,而且能引導孩子把存在的問題與可能的進步聯系起來,讓孩子觸摸到希望,從而更容易使孩子產生進步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宏,鄭全全.錯誤管理理論:一種新的認知偏差理論[J].心理科學進展,2002(1):78.
[2]J·L·弗里德曼.社會心理學[M]. 高地,高佳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丹尼爾·西蒙斯.看不見的大猩猩:無處不在的6大錯覺(經典版)[M]. 段然,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4]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M].第8版.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5]金伯莉·J·達夫.社會心理學 挑戰你的成見[M]. 宋文,李穎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