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烈
第五屆江蘇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示及研討活動在線上拉開帷幕,筆者有幸參與并執教了譯林版《英語》7B Unit 7 Abilities Task一課。此前,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筆者結合新課標的最新理念,設計并實踐了這堂初中英語寫作課。
依據新課標指導思想中提到的“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同時考慮到開課時間恰逢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筆者決定借用《共青春》這一主題曲的MV作為課前熱身。播放短片為本課時的導入與主線埋下伏筆,同時為后續的寫作打開思路。借用短片內容順勢導入,可以迅速引出“A recommendation letter”這一關鍵詞。
筆者在引出“A recommendation letter”這一關鍵詞后,突出“letter”一詞,引導學生思考本課時文本材料的體裁。應用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規范性,而規范性最明顯的體現就在于它的基本格式。作為正式書信,推薦信開頭的稱呼從以往的Dear+name變成了Dear Sir/Madam,結束語從Yours變成了Yours faithfully。在比較中,筆者讓學生發現并總結出這些區別,有助于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做到規范且得體。推薦信的基本格式也將會作為最終輸出評價的一個標準,列入學生使用的checklist當中。
筆 者 講解 完“A recommendation letter”中“letter”一詞后,通過PPT中的動作設計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至寫作中心“recommendation”,讓學生認識到,本課時的內容并非簡單書信,更是一封推薦信。筆者在引出“How to write the details?”這個問題后,緊跟著出現的問題鏈為:
(1)Mr Wu recommends____ (who)for____.(what)
(2)We should state what the letter is about in paragraph____.
(3)We can also find they want to recommend Chen Dan to get the award in Paragraph____.
(4)We should state again who would you like to recommend in the____paragraph.
(5)Why we need to state again?
(6)In Para.1,Mr Wu uses“I would like to...”,but in the last paragraph,he uses“All the members...”.Do you know the reason?
問題一和問題二的設置讓學生明白,推薦信開篇必須清楚地交代兩個關鍵點,即who和what。問題三和問題四是在前面兩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解答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也清楚地知曉最后一段的用意,對第五個問題的解答水到渠成。而問題六比較了首尾兩段的用詞差別,在比較中突出推薦信用詞的細微之處。
在完成問題鏈后,文章首段(Introduction)和尾段(Conclusion)的結構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同時,中心部分自然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筆者通過問題鏈的設置,一方面完成了對首尾段的解析,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搭建了寫作的基本框架。當然,寫作結構同樣會作為checklist的一部分被列入其中。
筆者通過對主體部分的文本分析,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從文本結構轉移到文本內容上。筆者通過閱讀完成對應活動,總結相應寫作技巧,如每段均圍繞中心句展開,并輔以支持性細節;支持性細節中應重點介紹被推薦人的ability和personality這兩個大方向;等等。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的同時,總結并習得了推薦信的寫作技巧。
在關鍵寫作技巧學習部分,筆者慎重選擇拓展素材,配以實踐運用環節,并在此基礎上達到拓展提升。在學生發現中心句并總結出其作用后,筆者選取了冬奧冠軍蘇翊鳴的一段英文自述,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視覺和聽覺,分析并總結出符合此段材料的中心句。這個環節中的材料運用,除了達成實踐運用的目的外,也將材料內容作為情感主線的延續,為學生們樹立了積極正面的青年榜樣。而在支撐性細節方面,筆者選取的補充拓展材料則是一個普通的小學生,她利用暑假時間苦練烹飪技術,既掌握了生活技能,也能借此為父母分擔家務。補充材料的選擇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第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寫作課的氛圍極易陷入沉悶,缺乏趣味性。材料畫面與配樂輕松活潑,學生們在舒適放松的狀態下,學習效果更好,目標達成率自然就更高。第二,傳遞最新的信息。新課標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明確提出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能夠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獨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三四道菜等。第三,拓寬寫作思路。提到“the Young Star Award”,學生的思考角度多數會停留在某一方面,從本單元的主題“ability”來分析,“the Young Star Award”的被推薦對象應該是存在于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的,這對拓寬學生的思考維度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前面的若干學習環節,學生對文本的形式、結構以及內容都有了充分的認知,了解了Chen Dan這位優秀青年。筆者借此內容以及PPT的圖片展示,將課前熱身環節出現的人物串聯進來,由國家層面的優秀青年過渡到學生身邊的優秀同學,引出寫作環節的內容,即“the best Classmate”。在獨立寫作開始前,筆者帶領學生回顧板書內容,同時提醒學生主要語法和書寫,進而在PPT上展示出完整的checklist。接下來,筆者為學生提供充裕的獨立寫作時間,保證在課時內完成初稿。
初稿完成后,筆者選取了兩名同學,利用checklist進行師生評價。筆者從評價作文的角度出發,既告訴學生如何評價一篇作文,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意識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處。學生稍加修改后,隨即進行生生互評。采用該評價方式,可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還能取長補短,拓寬寫作思路。互評結束后,筆者選取一名能力較強的學生將自己的批改過程及最終評價進行了展示,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本單元主題為ability,本課時借助寫推薦信這個任務,展開“青年之星”這一話題的學習探究。二者看似聯系不夠緊密,但仔細研究不難發現,青少年所具備的各種能力,最終不僅僅只在個人成長,更應該服務于國家,奉獻給社會。課的最后,筆者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片段,以此構成該課時完整的情感主線,提升整個單元的主題意義,升華單元主題價值。
借助新課標傳遞出的新理念、新思想,筆者進行了一次寫作課的探索。從課標到課堂,這當中還存在著“教學落差”。筆者和教育同仁,依舊會不斷研究,反復實踐,總結反思,不負自己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