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尊重與成全”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班主任要始終堅信,由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建構的班級同樣是獨一無二的。在班級建設中,班級文化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基礎,班級活動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載體,和諧建構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愿景,兒童在“體驗、反省、覺醒”中實現自我的成長。
【關鍵詞】尊重;成全;德育;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63-0040-02
【作者簡介】李曉紅,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江蘇泗陽,223700)校長,宿遷市名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尊重與成全”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尊重學生就是嚴守教育的規律,從尊重學生的身心特點、人格和個性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育他們生活的勇氣、向上的熱情、創造的激情。成全是因為所有生命都有綻放的必然,教師應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更好地發展成全兒童的天性,培養兒童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兒童能夠在“體驗、反省、覺醒”中實現自我的成長。
做老師要始終堅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班主任要始終堅信,由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建構的班級同樣是獨一無二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你做到了嗎?
一、班級文化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基礎
班級文化是學校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級文化建設過程的實質是探索建構學生生命成長的支持系統的過程,目的是促進學生生命成長與個性發展。班主任要著眼于小學六年完整周期的養成教育,尊重兒童的生長規律,提升班級凝聚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是對學生成長影響最為持久的關鍵場域,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班級文化發展中始終要關注“學生在場”。開學初,張雷老師和學生共同制定并完善紀律、衛生、安全等方面的班規。同時,他在班級常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有效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的思想素質。
教師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關注學生情感需求與成長愿望,以學生成長的價值定位與發展目標,系統進行班級場域日常生活的重建,形成班級文化整體育人實踐體系。張雷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選擇適合的班級崗位,所有學生在集體崗位上得以歷練,把個人融入集體,充分發揮自主管理能力、創新實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蒙特梭利說:“兒童通過自立獲得身體的獨立;通過自由地使用其選擇能力,獲得意志上的獨立;通過沒有干擾的獨立工作,獲得思想上的獨立。”在師生共同構建班級育人文化過程中,教師應用班級精神內涵激發學生內在成長動力,實現完整人格的自覺發展。
二、班級活動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載體
只有真正將教育價值觀著眼于每一名學生之上,關注其終身學習與發展,才能使其幸福人生得以實現。班級活動中,班主任要直面學生的生命存在,研究和尊重學生的成長需要,聚焦學生的生命質量提升,創造性地策劃和組織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基于此,通過多元的活動課程帶給孩子多元的教育,給孩子帶來多元的發展。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適切的教育,發展其綜合能力,張雷老師依托省品格提升工程《戲悅童心:教育戲劇融合下的育人平臺建設》精品項目,引入教育戲劇,開展育人活動。班級學生參與教育戲劇活動設計的每一個環節,了解到自身發展的所需與方向后,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給予其鍛煉的機會,提升探究、交往等能力。學生不再是隨波逐流的跟隨者、受教育者,而是活動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張雷老師開設的“七愛”德育課程指向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發展。課堂專注于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學生養成刻苦勤奮、自主合作、科學探究等學習習慣。在多元化的課程實踐中,學生有選擇地學習,逐步在學習中促進自身的成長,最終讓好習慣涵養本性。
三、和諧建構是“尊重與成全”達成的愿景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有人說,人是一個可教的動物,這是一個不壞的定義,實際上,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家、校、社在三方合作育人的過程中,要相互理解支持,最大限度發揮各自優勢,和諧發力,為學生提供適切的教育。
由于家庭遺傳、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每個孩子的興趣點、發展力也是不一樣的。學校教育中,教師應通過觀察,發現和知曉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時,因為家長對于孩子的關注更聚焦,其教育行為可能更貼近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更容易實現針對性、精準性的教育管理。此時,家長對于課外、校外的學習輔導、活動參與有更多的主動權和參與權,學校顯然存在效力不及的現實困難。這時,教師和家長應保持緊密聯系,家長要做到及時補位、有效跟進,通過家長會、微信群、家校聯誼會等方式互通有無,在充分了解兒童基礎上,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家庭和學校共同對孩子因材施教,最大化地激發出孩子內驅力,實現家校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從兩千年前的孔子到近代陶行知,從社會學家盧梭到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們的論著中都有涉及尊重兒童的思想。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肖川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中描繪:“使我們秉有淵深的知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性情、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學生具身實踐,體驗探究,健康成長,逐漸成長為自信向上、勇于擔當的陽光少年,這正是我們在尊重孩童的成長規律和差異性的理論觀照下的畢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