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旺 蔣國軍 李皎

摘要:目的:對比分析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效果及價值。方法:此研究借助回顧性方式展開,抽取宜興市人民醫院2018.6-2021.2內59例早期肺癌患者并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27例實施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觀察組32例予以肺段切除術;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情況、術后肺功能、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手術前后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變化情況。結果:行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下床及住院時間較少,肺功能較高,兩組數據對比,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觀察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各指標含量較低,并發癥發生率僅3.12%,對照組高達25.92%,兩組數據對比,P<0.05。結論:與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相比,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更具效果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并借鑒。
關鍵詞: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早期肺癌;肺功能;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3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2
肺癌惡性程度較高,近年來在諸多內外源因素的聯合作用下,我國肺癌發病率以及病死率呈持續升高趨勢,現已位居男性病死率首位。研究肺癌的發病機制,發現該病的發生和發展,與環境污染、長期吸煙等因素關系密切[1]。肺癌有轉移性,會逐漸向淋巴結及血液轉移,侵犯肺部臟層胸膜的同時順著肺靜脈回流,繼而轉移到其他部位,疾病的加重會累及患者腦、肝等重要器官組織,繼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致使手術成為現階段臨床治療早期肺癌的首選方式,而其中又以胸腔鏡術式最為典型[2]。在胸腔鏡下對病灶進行切除,無須撐開器牽開患者肋骨,因此可有效減少對患者胸壁肌肉造成的損傷,因此該術式被臨床廣泛應用。肺段切除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在早期肺癌的治療中逐漸體現出可行性,不僅可以保證病灶的切除,還可減少操作對患者周圍組織造成的損傷,繼而提高質量效果的同時改善患者肺功能[3]。為對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效果及價值,特性此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此研究借助回顧性方式展開,抽取宜興市人民醫院2018.6-2021.2內59例早期肺癌患者并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27例:男、女患者分別為14、13例,年齡48-84(66.78±8.33)歲。觀察組32例:男、女患者分別為20、12例,年齡48-85(66.59±8.56)歲。借助SPSS 22.0軟件分析兩組資料,P>0.05。
1.2方法
對照組: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術前完善臨床和實驗室各項檢查,借助雙腔管氣管插管保證患者健肺通氣;指導其取健側臥位,分別于腋中線第8肋間、鎖骨中線第6肋間做1.5 cm的觀察孔和操作孔,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背闊肌前緣4~6 cm做切口,輔助小切口(4 cm)作于腋前線第4、5肋間,必要時還可在聽診三角做切口(1cm)輔助牽引。若患者肺裂發育良好,可行傳統肺葉切除術,若患者肺裂發育不全,可用單向式肺葉切除術。嚴格按照相關順序對病灶進行切除,縱隔淋巴結清掃后若出現肺動脈出血,需及時查找出血原因并進行冷靜處理,確保病灶完全清除。無出血后常規清洗、消毒,縫合切口。
觀察組: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全身麻醉雙腔管氣管插管,觀察孔﹑操作孔及輔助切口操作同對照組,在胸腔鏡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若患者病灶隱藏較深,可對肺段做楔形切除;直線切割發育不全的葉間。切除期間需避開血管區,肺段前必須詳細觀察患者肺膨脹情況,切除區域為肺膨脹緩慢區;肺門和縱隔淋巴結常規清掃。肺裂發育良好者,肺段直接清除,肺裂發育不全者,先處理靶段氣管和動靜脈,肺段結扎切除,切緣離病灶需2cm,周邊組織必要時可切除,病灶完全清除后常規清洗消毒,切口逐層縫合。
1.3觀察指標
圍術期情況[4]:主要觀察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術后肺功能:主要觀察第1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最大呼氣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PEF)以及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手術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變化[5]:主要對比組織蛋白酶X(CatX)、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以及腫瘤抗原細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手術前后采集患者外周血5 ml給予離心處理,分離血清后借助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以上各指標含量。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6]:主要觀察切口出血、感染以及肺損傷。
1.4統計學內容
此研究所用數據均通過Microsoft Office Excel設計表格并整理,后借助SPSS 22.0統計學軟件錄入數據資料并展開分析。文中數據遵從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研究存在統計學顯著。
2. 結果
2.1圍術期情況
下表數據可見,行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下床及住院時間較少,兩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1。
2.2術后肺功能
下表數據可見,行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FEV1、PEF、FVC指標較高,兩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2。
2.3手術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含量變化
下表數據可見,行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腫瘤標志物各指標含量較低,兩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3。
2.4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觀察組僅3.12%,對照組高達25.92%,兩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4。
3. 討論
臨床相關統計顯示,多因素的聯合推動下,肺癌已發展成為國內患病率、致死率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截至2015年,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我國5年肺癌患病率130.2/10萬[7]。肺癌的臨床表現較復雜,患者的癥狀及體征輕重,會受腫瘤部位、病理類型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患者早期癥狀較輕且日常生活中無明顯不適,因此極易被忽視。
目前臨床對早期肺癌患者實施治療,多以手術治療為主,胸腔鏡技術于20世紀90年代問世并被應用于臨床[8]。該術式是典型的微創理念,切口微小且美觀,可對機體正常組織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患者的接受程度更高。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肺部小結節會在早期被發現,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胸腔鏡手術,而臨床又將肺段及肺葉切除分為兩種,但不論是哪種,都旨在切除原發病灶并保留正常組織,繼而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并延長患者生存時間[9]。
肺葉切除術是臨床治療早期肺癌的金標準,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肺葉切除術切除的組織較多,術后患者肺葉功能會逐漸喪失,延緩患者術后恢復進度的同時誘發一系列并發癥。因此為減少對患者造成的損傷并改善其肺功能,臨床對肺結節≤2cm內的患者,建議切除肺局部,減少損傷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10]。此研究結果示:(1)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下床及住院時間較少,肺功能較高,兩組數據對比,P<0.05。證實了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效果和價值。分析原因:肺段切除術僅需切除肺段內動靜脈、支氣管,可保留較少的肺組織,更適用于無法接受肺葉手術的患者。術中無需擴大切口,更不需要采用切口撐開器,直接解剖出肺段支氣管及血管后單獨處理,不僅可減少對患者胸腔組織的損害,還能最大程度的切除癌變組織[11]。(2)與術前相比,術后觀察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各指標含量較低,并發癥發生率僅3.12%,對照組高達25.92%,兩組數據對比,P<0.05。腫瘤標志物可直接反映惡性腫瘤細胞活力,術中的過度擠壓或牽拉腫瘤,會導致癌細胞破裂,而腫瘤標志物則會進入血液并遍布全身。CatX、Cyfra21-1及sCC是目前已經明確的肺癌腫瘤標志物,Cyfra21-1屬于酸性蛋白,在正常細胞中廣泛存在,Cyfra21-1的脫落會進入血液循環和局部氣道[12]。SCC、CatX與肺癌復發與轉移關聯密切,而肺段切除術范圍小、損失小,因此會減少癌細胞標志物進入血液中的含量,繼而減少患者術后復發風險并改善預后[13]。
綜上,對早期肺癌患者實施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效果顯著且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并借鑒。
參考文獻:
[1]張五星, 喻東亮, 熊劍文,等. 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與肺葉切除治療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20, 36(04):245-253.
[2]邵波, 李波, 解綱. 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與亞肺葉切除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及遠期療效比較[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8, 17(5):5.
[3]劉紅宇. 單肺通氣預處理對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氧化應激,炎癥細胞因子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 中國醫師雜志, 2021, 23(10):4.
[4]湯雋, 趙俊剛, 鄭福爽,等. 老年外周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行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的療效及安全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8, 38(13):2.
[5]謝博恒, 隋天一, 秦毅,等. 機器人輔助與電視輔助胸腔鏡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短期效果比較[J]. 中國肺癌雜志, 2019, 22(12):5.
[6]王振華, 張立國, 郭喜喜,等. 比較單孔胸腔鏡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高齡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效果[J].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21, 27(1):4.
[7]張樹亮, 高鵬強, 蔡炳強,等. 單孔胸腔鏡下肺葉與肺段切除術在高齡早期肺癌患者中短期臨床療效[J]. 中華胸部外科電子雜志, 2021, 8(2):6.
[8]朱冰, 吳迪, 李琛,等. 胸腔鏡下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效果[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8, 17(10):5.
[9]王建平, 高杰, 薛恒川,等. 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和肺葉切除術治療老年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比較[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20, 24(11):4.
[10]張新峰. 胸腔鏡肺段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及對患者臨床指標、肺功能影響觀察[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15(A02):3.
[11]李金河, 董斌, 文剛照.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胸腔鏡肺段切除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肺功能及遠期生存質量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9(S02):3.
[12]潘閃、林鏗強、代祖建、陳樹興.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20, 18(29):3.
[13]程鵬, 于在誠, 謝琳琳. 胸腔鏡肺段切除及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胸腔鏡肺葉切除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觀察[J]. 重慶醫學, 2018, 4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