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市福前實驗小學(215600)胡思運
《復印報刊資料·小學語文教與學》在2020年第2期轉載了曹愛衛老師發表于《語文教學通訊》中的文章《緊扣“寫清楚”邁好習作第一步》。此文開宗明義,明確指出:“三年級是習作教學的起步年級。習作教學的重點應定位在把要表達的內容‘寫清楚’。”筆者十分贊同曹老師的觀點,并由此生發思考: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是什么?本文淺談自己的教學思考與建議。
筆者認為,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是段落學習。首先,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中年級作為過渡年段,科學而有序地進行段落學習,既是對低年級字詞句訓練內容的延伸,又是為高年級的篇章學習做準備。雖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對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沒有提及“段落學習”的相關內容,但是細讀課標,我們能發現一些內在的關聯。要實現課標提出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等目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就要進行段落訓練,把握段落大意。如果沒有對一段話的理解、概括、提取信息等能力的培養,學生就很難把握整篇文章的意思,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
認真研讀三年級的兩冊語文統編教材,在除去2個習作單元、1個策略單元后,剩下的13個單元中,有4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直接指向段落學習(詳見表1)??梢?,從課標到統編教材,都在提醒我們:段落學習是三年級閱讀訓練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內容。

表1
根據課標和教材單元的語文要素,我們將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定位在段落學習上。統編語文教材對語文要素的編排,體現出序列性與梯度化,把語文要素的相關知識點、能力點,分層落實到各個單元中,層次鮮明,自成體系。因此,段落學習應具有明晰的序列與梯度。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梳理出三年級段落學習具有梯度化的四個能力訓練點。
理解自然段寫了什么,這是學習一個自然段最低層級的要求。這一訓練內容,統編語文教材集中安排在三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該單元通過《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城》三篇課文,重點訓練學生掌握“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方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自然段的深度學習,課文所呈現的自然段以簡單段落為主,關鍵句短小、位置明顯。具體教學時,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發現段落中的關鍵句,理解它的意思。這樣,學生就可以概括自然段的內容,了解關鍵句的作用以及關鍵句的一般位置,明白可以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和理解自然段寫了什么。
在抓住關鍵句來理解自然段寫了什么后,就要訓練學生借助關鍵詞、關鍵句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這一訓練內容,統編語文教材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的第四單元。通過《花種》《蜜蜂》《小蝦》三篇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掌握這一能力。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抓關鍵句來理解自然段寫了什么,再讓學生通過尋找、提取、整合關鍵句來概括自然段的意思。顯然,這一單元是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六單元學習內容、要求的提高,課文不再出現可以直接選用的關鍵句,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提取相關信息并進行綜合歸納,從而概括出段意。
“理解自然段是怎么寫的”這一訓練內容,集中安排在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這一單元有《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三篇課文,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三篇課文的重點段落都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先一句話總寫,再圍繞這一句話具體寫。例如,教學《紙的發明》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教師應引導學生默讀思考:“這一段話有幾句話?每句話分別講了什么?”通過交流,學生明白:段落中的三句話有著總分的結構關系,后兩句分別寫蔡倫是如何改進造紙術的以及改進后的優勢,詳細而具體地說明第一句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梢?,在這個單元,段落學習的內容由簡單轉向復雜,學生開始學習給段落分層,并嘗試厘清層與層之間的聯系,從理解、概括段落內容轉向關注段落的表達。
“借助意義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這一訓練內容,統編語文教材集中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我們可借助《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三篇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情寫清楚的。這樣,從讀懂自然段過渡到學會讀意義段,意味著學生開始學習分部分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意義段的內容來把握整篇課文的意思,同時要引導學生對意義段的語言進行品味,揣摩意義段的表達特點。例如,在《火燒云》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第1~3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后,還要讓學生細細品讀具體的語言文字。其中“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的排比句式值得學生仿寫運用,類似“紅彤彤、葡萄灰、半紫半灰”這些表示顏色的詞語,也值得學生積累拓展。
“緊扣語文要素,強化段落學習”,就是從理解段落內容到概括段落內容,從自然段的理解到意義段的把握,從關注段落內容到關注段落表達,這樣的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不僅契合教材的編寫思路,而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
對段落的教學,首先,教師應明確三年級段落學習的重要意義;其次,既要對本冊教材語文要素進行橫向研讀,也要對年段教學語文要素進行縱向研讀,把握好段落學習的序列與梯度以及相關的能力點。三年級的教師應將涉及段落學習的課文列一份教學清單,以提醒自己。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除了4個專門指向段落學習的單元外(見上文表1),從閱讀提示或課后習題中,我們發現還有6篇散落在其他單元的課文,也涉及對段落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對段落的學習感知來把握課文內容(見表2)。教師可以借助這些課文,加深學生對段落知識的感知與掌握。例如,《秋天的雨》一課,課文的第2~4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雨的三個方面。這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圍繞一個意思寫的自然段。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這篇課文寫了秋天的雨的哪三個方面?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這樣,引導學生發現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概括了秋天的雨一個方面的內容。當然,這一課的教學只是讓學生經歷感知自然段的過程,無須深入探究,點到即可。

表2
強化段落的學習,要關注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與運用,使得單元學習的內容環環相扣、互相配合。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花鐘》一課,課后練習第二題要求學生能“默讀第1~2自然段,分別說說這兩段話的大意”。概括這兩個自然段的大意,沒有關鍵句可以用,需要學生提取并整合信息。第1自然段需要學生對關鍵句適當做“減法”以進行概括,而第2自然段則需要將提取出來的關鍵信息加以整合再概括。這里的教學,教師的目標就不能停留在學生能概括出段意,還要讓學生學會概括段意的方法,即學會提取并整合信息的方法。同時,這一單元的后兩課《蜜蜂》《小蝦》的學習,也要求學生嘗試運用在《花鐘》中學習到的提取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段落學習最終還是指向語用,因而夯實段落學習的成果,要做到讀寫結合,即通過小練筆來鞏固學過的學習方法。整體而言,三年級的練筆要求還是寫一段話。課堂上,教師可以精心挑選一些合適的段落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仿寫的角度亦可多樣。仿語言,如仿照《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用排比句“有的……有的……”來描寫成群結隊的魚;仿寫法,如仿照《紙的發明》中用一系列的動詞來描寫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仿結構,如仿照《趙州橋》中“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填補其他語段的過渡句等。這樣,做到讀中學寫、讀寫結合,鞏固學生學到的段落知識。
段落學習作為向高年級篇章教學的過渡內容,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段落訓練時,不僅要關注內容的把握、理解,還要兼顧詞句的感受與品析、段落結構分析與揣摩,了解作者是如何寫清楚、寫具體的,力求做到言意兼得,切不可將段落學習變成劃分層次、分析段意的機械性、重復性訓練。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蜜蜂》一課,第2自然段是學習借助關鍵詞句來概括實驗過程的重要段落。教學時,首先,教師提示學生抓住法布爾做實驗的動詞,概括實驗過程;接著,引發學生思考:“當蜜蜂放出來的時候,法布爾觀察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寫的?”這樣,讓學生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性。
段落學習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之一。近些年,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對段落的研究相對減少,但是這不代表教學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筆者以為,詞、句、段、篇的教學順序是符合學生學習發展的邏輯與規律的,以語文要素為突破口,梳理出三年級段落學習的能力訓練點大有裨益。如何優化段落教學,提高中年級的教學效率,還有待廣大教師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