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大通路小學大通路校區(233300)曹 剛
文體指的是文章的體裁,包括文章結構形式、構成要素和言語表達等諸多方面的特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涉及的文體有童話、寓言、故事、兒歌、兒童詩、古詩、敘事性作品、說明性文章等。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文體意識,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文體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理解、感悟、表達、運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引用文天祥的詩句作為單元的篇首語,人文主題是“志向與心愿”的革命傳統教育。這一主題憑借著一篇又一篇鮮活生動而又富含思想內容的課文,影響著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語文要素中“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指向的是閱讀;“習作時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表達”,指向的是寫作。這些要素和題材,都不是六年級才出現的,只是對小學階段學生習得的閱讀與表達方法的總結,是對語文關鍵能力的遷移運用。
本單元除單元導讀頁外共編排了四篇課文,還有“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等板塊。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三首》、李星華的《十六年前的回憶》、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以及略讀課文楊旭的《金色的魚鉤》;“口語交際”的內容是“即興發言”,習作主題為“心愿”。四篇課文,從古至今,從四個不同的時間節點凸顯出一個主題——“志向與心愿”;四篇課文,包含了古詩、回憶錄、議論文、敘事性作品四種不同的文體,承載著不同的任務,從精讀到略讀,達成了對語文要素的落實。
汪潮教授指出,“文體意識”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提倡,不同的文體可以設計不同的思路,采取不同的方式,達到不同的效果,避免“千文一面”的教學方法。本單元涉及的文體有古體詩、回憶錄、議論文和敘事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不同文體,把語文素養的提升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同時為單元習作創造條件。
1.古體詩
古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有固定的字數,講究韻律和節奏等,曾涌現出像李白、杜甫等眾多偉大的詩人。教學古詩,首先要引導學生熟讀,然后根據注釋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再想象畫面,感悟詩情。例如,教學《馬詩》,可以抓住“大漠”“燕山”體會惡劣的自然環境,從“快走踏清秋”感悟詩人有遠大抱負卻不受賞識的感慨與憤懣;《石灰吟》可以抓住“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體會石灰所經歷的磨難和考驗,從“要留清白在人間”感受詩人所追求的高潔品質;《竹石》則抓住“咬定”體會竹子的倔強和堅韌,從“千磨萬擊還堅勁”感悟詩人不怕打擊、不畏風浪的氣節。
2.回憶錄
回憶錄是特殊的敘事作品,一般按照“引起回憶—回憶往事—回到現實”的層次進行敘事安排。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教師可以抓住課后第二題,指導學生厘清課文脈絡,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抓住描寫李大釗言行的語句,深入體會人物的高貴品質。通過李大釗與敵人的不同表現的對比,體會他臨危不懼的品質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通過感受“我”眼中的父親的樣子,體會李大釗對待工作的認真負責、充滿信心和對待親人的慈祥和善的品格;通過體會李大釗被害后家人的悲痛,感受“我”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最后,讓學生找出前后照應的句子,用心朗讀,領悟寫法的妙處。
3.議論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借助事物闡釋道理、發表見解、表達觀點的一種文體。議論文一般有明確的論點、充分的論據和合理的論證。教學《為人民服務》時,圍繞課后第二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疏理出每段的意思,概括主要觀點,理解句子的含義,感受句子間聯系緊密、層層遞進的關系,體會議論的嚴密性。如學習第2自然段時,就要抓住“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這一中心句,體會作者從引用司馬遷的話、對比描寫、以張思德為例三個方面來說明死的價值,告訴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的寫作方法。
4.敘事性作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敘事性作品要引導學生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感受。作為略讀課文,《金色的魚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自讀自悟,教師則相機指導。教學時,先請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然后和同學交流:“老班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來的?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交流中,讓學生聚焦老班長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感受老班長的精神品質。交流后,讓學生就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主要考查學生在閱讀中辨別不同的表達方式,領悟不同的表達效果和作用的能力。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的是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寄托作者的志向和心愿。《古詩三首》教學時,可以重點結合課后第三題,通過對比引導學生理解三首古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志向,表達方式也有異同。《馬詩》通過詠馬表現詩人的雄心壯志及懷才不遇的憤慨;《石灰吟》用石灰自喻,表達詩人不怕犧牲的精神和高潔傲岸的情操;《竹石》以竹自喻,表達詩人對黑暗、污穢的社會永不妥協的斗爭意志和高尚節操。此外,教師還可以延伸“字詞句運用”的第一題,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古詩,談談還有哪些事物在古詩中被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從而深化對托物言志這一表達方法的學習。
2.前后照應
照應就是一篇文章中相同或相關的內容前面交代了,后面再交代一次,如前有因后有果,前有問后有答,前有伏筆后有交代等。常見的照應形式有題目和內容、開頭和結尾、情節和語言等。照應可以使文章結構嚴謹,富有吸引力。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要重點關注前后照應的表達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找出讓自己感動的詞句,反復朗讀,在讀中體會人物品質,學習表達方法。教師還要進一步拓展“交流平臺”的內容,引導學生先把列舉的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多讀幾遍,品味其表達效果;再交流讀后的感想,分析首尾照應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最后找找自己認為寫得好的文章,把開頭和結尾列出來,交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3.語言嚴密
嚴密指的是作者的用詞準確恰當,語言富有邏輯,思維性強。抓住嚴密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賞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人民服務》教學時,教師可結合課后第三題,讓學生先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再聯系整段體會語言表達的嚴密性。這段話共有四句。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接受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只要批評是正確的,“我們”就改正;第四句話是講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四句話是通過“因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這些關聯詞語緊密地連接起來的,意思層層遞進。這四句話圍繞一個意思,從不同的方面展開了層層論述。
4.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就是把細小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無限放大,通過生動地描述,使人“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時可圍繞課后第三題,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李大釗語言、動作和外貌的語句,體會其表達效果;同時結合“詞句段運用”的第二題,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中人物描寫的表達效果。《金色的魚鉤》有很多細節描寫,如第21自然段“老班長看到這情況,收斂了笑容,眉頭擰成了疙瘩”,這里的神態描寫中“收斂笑容、擰成疙瘩”等動作,體現出老班長對革命忠誠無私的精神品質,之后“嚴厲”的激勵語中,更體現出他樂于奉獻的高尚情操。
閱讀和表達并重是統編教材的編寫理念之一,讀寫結合有機滲透在課文教學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圍繞單元習作任務進行分解,將合適的讀寫方式嵌入每一課的教學中,降低單元習作的難度。本次單元習作,就是綜合運用學過的表達方式,進行“心愿”抒發,可設計以下教學路徑。
1.明確心愿
談話導入唱心愿,激發興趣貼心愿,創設情境說心愿,營造氛圍訴心愿。
【設計意圖: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引入了話題,為接下來學生敞開心扉訴說心愿創造了條件。】
2.選擇題材
(1)心愿素材歸類。
(2)探究愿望:你們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心愿呢?(板書:產生心愿的原因)
(3)隨機采訪,交流原因。
(4)學生討論實現心愿的方法。
【設計意圖:素材歸類、原因探究、方法尋找等一系列的操作,引導學生由感性的訴說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在相互碰撞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確定方式
(1)確定習作的表達方式。
①大家的心愿中有對自己的,有對別人的,還有對社會的。說說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
②學生互相交流,教師課件出示(記敘故事、寫信、創作詩歌、日記)。
③教師小結:同學們選擇的寫作方式真多,有記敘故事的,有給爸爸寫信的,也有創作詩歌的,還有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心愿的。無論哪種表達方式,都可以運用學過的方法,如前后照應、細節描寫、托物言志、對比手法等。下面,我們來看看一個同學的心愿。
(2)范文賞析。
(3)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課后選擇適合的表達方式,將自己的心愿寫在作文本上。寫好以后認真讀一讀,用修改符號修改不滿意的地方,使語言更加通順、流暢,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設計意圖:選擇方式、學習方法、嘗試運用,學生經歷了從學到用的完整過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習效果水到渠成。】
4.賞析修改
(1)激情導入:同學們借助提綱已經完成了初稿,下面我們來看兩篇作文,一起探討這兩篇習作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2)賞析佳作。
(3)學生評價。
①這是一個同學的習作,今天就讓大家做一次小老師,給這篇習作打分。(課件出示評價標準)

書寫認真 字數達標 內容真實 方法合適 情感真摯
②認真品讀習作,交流意見。
讀完后,同桌之間交流意見,給出這篇習作的最終得分,并說說你們的評價理由。
③學生交流。
(4)找出下面這篇習作的不足之處,修改作文。
(5)總結: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很快總結出一篇好的習作一定要用恰當的表達方式,抒發自己最真摯的感情。
(6)習作要了然于胸,修改作文助提高。
①讓學生結合五星評價法,用自己喜歡的彩筆給自己畫上星星,并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修改。
②修改后展評。
【設計意圖:賞、評、改,學生不僅學習了優秀習作的優點,更發現了自己和他人習作的不足,不僅學到了賞析作文的方法,更提高了作文評改的能力,提升了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