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523000)陳 娟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學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線上教學,返校復學后,教師會對線上教學的內容進行串講。對于這樣的操作,學生的表現各不相同,自覺自律的學生缺乏新鮮感,拖延散漫的學生沒有參與感,而更多的學生則是一知半解。此外,還有教學時間相對緊張的問題。因此,如何準確把握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編寫理念,突破單篇教學的固態,進行整體設計與教學架構,讓教學效益最大化,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就成了廣大一線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
我國教育家梁啟超先生曾說:“語文教育不能一篇一篇文章講,須一組一組地講……要通盤打算,要分期、分類、分組。”從中可以看出,梁啟超先生對語文整體性教學有了最為鮮明的看法:摒棄一課一課的教學,注重單元整合教學。
整合教學以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強調單元各個部分之間的結構性。單元整合教學需要對單元整體進行客觀思考和通盤把握,圍繞單元主題重新選擇教學內容、制訂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活動,輔以個性化、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致力于學生表達能力和綜合性學習能力的生長,以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
現行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相結合的形式編排。這種“雙線組元”的編排理念和單元結構,就非常適合開展單元整合教學。以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以“童年往事”為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古詩三首》《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梅花魂》,引導學生走進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此外,“語文園地”中還安排了“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等內容。
統編教材的整合,不僅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課文的學習是為交流和寫作服務的,而深入地交流和寫作則一定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果說前面四篇課文為學生感知“童年往事”提供了條件,那么“語文園地”就是對所學內容的深化,幾個部分相輔相成,互為整體。
整合包含著“聚焦”的意思,是讓所有的教和學的行為都有一個相當明確的目標。教師在進行單元整合教學目標的設計時,必須考慮到文本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整冊書教學目標、學段目標的有機契合,還必須認識到單元教學目標的“聚焦”之意義在于要將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訓練與語文學習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合成一個整體,進行一體化整合推進,淡化傳統的分課教學,力求使每個課時的教學效益最大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句話,可謂言簡意賅地道出了語文教學的核心——“祖國語言文字”是教學之“矢”,“正確運用”是教學之“的”,有的放矢,才能目標明確、方向正確。單元整合的教學目標應聚焦語文要素。
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具體目標分解的情況:《古詩三首》描寫了古代鄉村中的兒童生活,通過想象畫面、感受童真童趣,表達了作者對兒童的喜愛之情;《祖父的園子》一文則將感情蘊含在園中的花朵、蟲子、鳥兒等具體事物中,借物抒情;《月是故鄉明》直抒胸臆,直接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鄉之情;《梅花魂》中外祖父借梅花表達了對祖國的思念和愛戴,借物抒情;“交流平臺”則引導學生梳理、總結、體會課文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詞句段運用”安排學生體會詞句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并進行仿寫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整合,簡而言之,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吹盡黃沙始到金”,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大膽的取舍,從而發現文本中那一株“最大的麥穗”。語文教學活動整合,就是不斷地做減法,已經會的不學,非語文的不學,沒“味道”的不學,太膚淺的不學……在做減法的基礎上,增加與語文素養相關聯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學所當學,積累語言,習得規律,學以致用。語文教學活動整合,就是在為每一篇文本量身定制最適切的教學核心,凸顯一個核心內容,聚焦一個核心話題,設計一個核心練習,從而形成文本整合的教學組合拳。
開展線上教學后,線下教學的時間被大大縮短,如何準確把握“雙線組元”的教材編寫理念,進行整體設計與教學架構,讓教學效益最大化,落實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呢?我們將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劃分成了五種課型:預習朗讀課、識字寫字課、領悟表達課、習作修改課、閱讀拓展課。
于永正老師說:“備課先備‘讀’。教師自己先反復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妙處。課堂上第一件事也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暢。”
第一階段,自由朗讀。學生利用放學以后的時間,預習并朗讀本單元所有課文,自己解決字詞讀音,要求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為了確保預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小管家”、QQ群、微信群上傳語音等方式督促學生。
第二階段,集中朗讀。找到本單元有特點的句段進行朗讀,例如,《古詩三首》里展現古時候兒童天真爛漫、童真童趣的詩句;《祖父的園子》里“我”與祖父之間的對話,以及第16段寫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句子;《月是故鄉明》中第5段抒發作者強烈思鄉之情的句子;《梅花魂》中第13段外祖父贊美梅花,表達愛國之心的句子。
第三階段,朗讀展示。教師隨機抽取集中朗讀的片段,考查學生朗讀的效果,進行相機評價。朗讀時,學生對課文會有基本的理解和價值判斷,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師作為課堂的管理者和主導者,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采用一定的策略,對學生進行激勵,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熱情和積極性去朗讀。當學生的朗讀出現錯誤,當學生讀到關鍵的句子,當學生讀長句子感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引導,發揮主導作用。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生字的能力,識字方面也以自學為主,無須花費太多時間。教師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字詞的書寫指導及落實上。
寫字課可分三步。
歸類。將所有生字按照結構歸類,如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進行歸類。
書寫。按照歸類后的字的構成規律進行指導。第一單元左右結構的字較多,教師可集中進行指導:同樣是左右結構,“曉、螞、蚱、嗡、櫻、拔”等字是左窄右寬,“割”是左寬右窄,而“瓢”和“耘”是左右同寬。教師指導完畢,學生自由練習。
交流展示。學生展示寫好的字,師生共同評議。
領悟表達課重在引導學生關注表達形式,學習表達形式,運用恰當的方式去表達。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緊扣語文要素對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探究。第一單元指向閱讀的語文要素“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包含兩方面的意義:課文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的?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品析語言,去感受作者表達的獨特性。
例如,《古詩三首》學完后,可以讓學生任選一首古詩,改寫成短文,進一步感受古代兒童的童真童趣。
夏天到了,大人們……
冬天的一個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
夏日的一個傍晚,一個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
《祖父的園子》第16段寫園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教師可以讓學生任選一個場景進行仿寫。
農田間,……愿意……就……,愿意……就……
月光下,……愿意……就……,愿意……就……
操場上,……愿意……就……,愿意……就……
學習《古詩三首》和《祖父的園子》,我們會發現兩篇文章的語言都充滿了童真童趣,在表達形式上也頗為相似,可以通過設置表格(表1)來讓學生進行對比感受。

表1
每單元的習作,教師可讓學生先寫,然后再展開教學,并且以片段教學為主,通過例文賞析、微課等方式,集中精力攻破學生寫作過程中的難點。
學生寫完第一單元習作《那一刻,我長大了》之后,可從以下方面(表2)進行自評和互評。

表2
經過評改,教師發現學生習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懂如何將一件事的重點部分寫具體。在講評時,教師就可以出示學生習作中的片段:“在新年假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吵著要吃奶奶做的餃子,因為奶奶做的餃子都是她自己配餡包的,到別的地方吃不到。想到明天就要離開老家了,我忍不住想再吃一次。爸爸媽媽批評我不懂事,不讓奶奶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奶奶卻笑瞇瞇地答應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讓人物適當說話?”原來“吵著”“批評”“答應”等地方都可以進行說話拓展。教師通過事先錄制的微課,引導學生再次修改,讓習作中的人物開口說話,謹防得“啞巴病”,以此破解了這一教學難點。
統編教材十分重視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結合,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因此,除了以上基本教學內容,課外閱讀也應該被納入進來。
學習了《古詩三首》,教師可以拓展其他表現古代孩子童真童趣的詩,如崔道融的《溪居即事》和楊萬里的《舟過安仁》,讓學生讀一讀,并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表3)。

表3
讀了蕭紅《祖父的園子》,感受了作者在園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讀林海音的《冬陽·童年·駱駝隊》,品一品文中的童趣(表4)。

表4
了解了《冬陽·童年·駱駝隊》中的童趣后,教師可以順勢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從語言特點和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兩方面進行比較閱讀(表5)。

表5
隨后再介紹蕭紅和林海音這兩位女作家以及她們的作品《呼蘭河傳》和《城南舊事》:“在《祖父的園子》中蕭紅的童年是自由快樂的,但她的一生卻顛沛流離、命運坎坷,《呼蘭河傳》乃是她的絕世之作,你想一探究竟嗎?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在她的小說《城南舊事》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推薦學生閱讀便水到渠成。
疫情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設計,應不忘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初心,牢記讓學生全面發展之宗旨,在開展單元整合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緊扣核心素養,依托課程標準,創新單元設計,焊接篇目鏈條,勠力以聚焦教學內容為出發點來展開教學,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對話,形成另一種超越傳統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真”課堂。
疫情的確給我們當前的教學帶來了困擾與羈絆,但是,只要我們堅持以生為本,聚焦核心素養,創新單元設計,就一定會走出陰霾,重見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