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敏 (浙江省吳興高級中學,313000)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在學校體育評價改革方面:“推進學校教育評價改革。建立日常參與,體質檢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1]”2021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需要更加注重‘知識、能力、行為、健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2]”籃球在水平五階段必修選學時是最受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是集高強度、高速度、高對抗為一體的開放式集體運動項目,不僅要求突出的個人能力,更需要嫻熟的戰術配合,場上隊員通過快速跑動中變換身體姿勢和方向,以及合理的身體沖撞完成運、突、傳、搶、投、防、封等技術動作。如果要獲得比賽的勝利,學生在比賽中展現的側身變向、變速跑以及快速移動中的動、傳、搶等移動能力是關鍵因素之一,基于此,本文以籃球進攻跑位能力為例,探討籃球進攻跑位能力的評價機制,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促進學生提升籃球比賽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而運動能力的表現形式被界定為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與比賽。[3]按照《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運動能力提出的要求,結合籃球作為開放式運動項目是在復雜多變的實戰情境中逐步形成專項運動能力的特征,把移動能力界定為移動認知能力,既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移動技術的外在行為表現,更要重視學生的感知覺和思維決策能力的培養。
金泰爾把運動技能學習劃分為形成動作概念階段和固定化、多樣化階段,并對開放式運動技能提出了不同的學習要求,在形成動作概念階段要求對所學的動作程序在大腦中進行編碼,確定需要的力量、速度和節奏,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動作完成的外部和內部因素;在下一階段要求能通過實戰情況瞬時決策并作出技術動作調整。據此,可將籃球進攻跑位能力概括為瞬時選擇進攻跑位技術的決斷能力、實戰中的進攻跑位技術應用能力、創造性使用進攻跑位技術的臨場應變能力。
籃球進攻跑位技術是籃球運動中最基本的移動技術,是其他籃球進攻技戰術運用的基礎和前提,籃球進攻技術及基礎進攻戰術配合中都需要進攻跑位技術的參與,串聯著有球和無球技術形成戰術,奪取進攻的主動權,所以進攻跑位技術在籃球運動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籃球進攻跑位能力評價的是學生在比賽中瞬時選擇進攻跑位技術的決策能力,包括在實戰中的進攻跑位技術應用能力、創造性使用進攻跑位決策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表1)。

表1 籃球進攻跑位能力的評價指標及內容
針對進攻跑位能力的評價要在比賽情境中完成,既包含進攻跑位技術的領會和掌握,又包含比賽中運用進攻跑位技術的能力,以進攻跑位技術動作的熟練程度為基礎,通過場上隊員的相關測量數據,用顯性數據,將隱性的移動認知能力顯性化。以籃球進攻跑位技術能力為例,將實戰中瞬時選擇的進攻跑位技術應用能力、進攻跑位技術決策能力以及創造性使用進攻跑位技術臨場應變能力,細化為可以測量的二級評價指標,分別對應準確性、反應時和有效性指標,再進一步細化為場上收集的客觀真實的比賽數據。這樣就可以使得隱性的籃球移動能力顯性化,有助于提升球隊整體的進攻技戰術水平。
《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為促進學生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和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在評價內容方面,重視對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進行綜合評價,真正實現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并指出評價的重點不是學生對某一運動項目單個動作技術的掌握,而是靈活、有效運用動作技術的能力,評價可以針對個人,也可以針對團隊[3]。
籃球進攻跑位能力的指標體系是遵循《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評價的相關要求,在總結實踐評價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籃球進攻跑位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賽中評”是使用這套評價指標的基礎,也是基本形式。進攻跑位能力是難以量化評價的,筆者嘗試探討用“位置”這個直觀可測量的指標進行測量,對跑位進行量化評價。以水平五籃球專項班籃球進攻跑位能力評價為例,呈現關于進攻“跑位”評價內容構建的有效方法(表2)。

表2 籃球移動認知能力的評價標準
“位置”是場上衡量運動員跑動實況的最顯性的數據,無論有球還是無球,進攻還是防守,都可以直接反映出隊員場上的進攻跑位能力。通過對“人—球—人”位置的判斷,充分利用自己的進攻跑位能力,選擇繞過、擠過、穿過創造傳接球的時機和空間,擺脫防守者形成空位,從而創造得分機會。選擇評價內容時可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和評價需要把“位置”細化為跑位、落位、要位和卡位進行評價,也可以直接評價“位置”,不進行細化評價。此評價內容需要教師按照實際的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籃球進攻跑位技術評價中往往使用實戰進行量化評分,或把進攻跑位技術融入模擬實戰練習中進行評價需要避免脫離實戰情境而對進攻跑位技術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因為這既不符合《意見》《綱要》《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運動能力評價的要求,也不符合開放式運動技能評價的要求。以“進攻位置”的評價為例,進攻位置的評價可以是對進攻跑位能力的評價,可以有防守位置的評價,也可是防守落位能力的評價,還可以是移動能力的綜合評價。在實踐中,將評價指標的內容劃分得越細致,所得出的評價效果也就越好,也就越能發現籃球專項學生或是某個小組的移動技戰術上的漏洞和優勢,可以更細致地為某名學生或某個小組制訂更合理的練習方法和技戰術方法,以發揮其優勢,并針對性地彌補場上的不足。
“賽中評”是運動認知能力的基礎和基本形式,對賽制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根據專項班學生的特點制訂合理的比賽機制,如果時間允許可設置循環賽,適當增加復活賽機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比賽,給學生更多的比賽機會磨練,也體現了最大化的公平競爭。如,適當增設小組選秀機制,制訂合理的隊員“轉會”辦法,特別是讓相對較強的隊員和相對較弱的隊員合理分配,或是人員輪換機制讓人員盡可能流動。
進攻跑動技術的練習方法目前已非常成熟,練習方法也較多,既可以融入游戲、技術組合練習、有無球練習,也可以設計成體能練習。通過這些練習能夠完成運動技能學習的第一階段,即將進攻跑位技術動作在大腦中進行動作編碼,并結合原有技術的認知進行分析,確定在單個練習或組合練習中需要的速度和節奏等完成移動技術的各項要素,并排除完成練習的內在和外在影響因素,以順利完成移動技術練習。
在籃球進攻跑位測評模擬賽的設計中,進攻跑位技術往往被融入在各種籃球專項技術測評中或作為專項體能進行測評,本文以進攻技術中的傳、運、投和專項體能為例進行說明(見表3)。


表3 籃球跑位技術與專項技術結合示例(傳球類、運球類、投球類和專項體能)
《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倡導評價可以是團隊評價,也可以是個人評價。隨著評價形式的細化,教師的評價變得繁瑣,如教師能培養“小老師”或各個比賽小組的組長,讓“小老師”承擔起一部分評價任務,甚至可以授權學生制訂評價方法,由教師把關指導、學生討論確定評價內容和標準,形成自評和互評的的良好評價氛圍,形成扎實過程性評價依據。“小老師”的產生既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環節,也是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關鍵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