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焙盛 (廣東省信宜市第十小學,525300)
“學”是學生能理解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掌握知識技能,并對運動技能的精準靈活運用的體現。“學”的教學設計主要在課堂上呈現,而課堂教學是“學”的主戰場。在耐久跑單元教學設計中,“學”是對跑的動作的掌握、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能將學習的技能知識運用到游戲中、在比賽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體力等等。這個部分設計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依據教材的特點,還要遵循教育規律以及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等,更要充分考慮“學以致用”。
如,水平三“600~800m耐久跑”教學,可選擇“邊疆巡邏”、定向越野等作為耐久跑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場地與運動路線,巧妙設計運用校園運動場的草地、泥沙地、斜坡、階梯、足球門、單雙杠等設計障礙,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游戲中學練耐久跑。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出發點,由小組長領取任務,并組織組內同學自主探究學習任務地圖,合作執行任務打卡練習。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學會正確的擺臂動作,在學練過程中學會“兩步一呼,兩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呼吸方法。此外,還應讓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識。如,跑步后不立即坐下、蹲下或急停等。
“練”是課堂、課外、校外聯合開展練習活動。課堂上練習確保運動的質與量,練習時體現動作的精準、適宜、循序漸進,練習考慮與學生水平段相符學的練內容與導入方式,重視練習的安全防范,防止出現傷害事故。課堂上學練多用強度和密度衡量,課外或校外鍛煉中多依據每周參與次數與每次鍛煉時間來衡量。耐久跑作為一項封閉式運動項目,不僅需要掌握正確、規范、完整的技術方法,還要保障練習次數的積累和體能的增長,才能達到理想的成績。但是,一味地重復單一的練習,容易讓學生對運動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并對練習產生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課堂中應設置序漸進、層層遞進的練習內容,以小組為單位,以組合為學練內容,達到從“會學”到“勤練”的目標。如,任務1為“邊疆巡邏”,全班分為8個小組,小組長接到任務,帶領隊員在大本營的陣地研究地圖,隨后統一出發執行巡邏任務打卡練習,互相激勵,合作學練;任務2為“長途增援”,巡邏距離比任務1遠,在組織過程中,組員輪換領先跑的方法進行耐久跑,通過不同的組員領跑,合理分配體能速度;任務3為“情報傳遞”,利用打卡比賽以賽代練;任務4為“救護傷員”,在學練耐久跑的進程中增加背護“傷員”練習,做到安全第一,確定能背得動,運送由慢到快;最后進行綜合體能練習,4個小組,每組1個6面魔方,每面有6種不同的身體訓練動作,轉動魔方按動作要求與數量進行練習(如馬步沖拳20次、雙人平板支撐猜拳30s、團隊仰臥起坐20次、團隊牽手深蹲20次等多人或雙人的練習)。此外,在練習中增加背景音樂《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或《團結就是力量》,以振奮學生的精神氣勢。

“練”不僅局限于課堂,還要發揮大課間和家庭鍛煉的作用。在課后,體育家庭作業的布置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練習效果。在“練”的同時,可增加“賽”的形式,讓學練不再是枯燥的“學”與“練”。同時“賽”也能把所學的單一身體練習轉換為一種能力,讓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能夠真正在課堂中得以培養。此外,可布置耐久跑相關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周末、假期與家長在社區、公園進行定向耐久跑,或多個家庭組織親子耐久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共同進行,達成課內課外常練。
“賽”不僅能檢驗學生掌握技術的程度,也能體現學生是否掌握規則及遇到問題時的應對能力。通過合作與競爭的運動氛圍,將技能完整地展示出來,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優秀體育品德的重要途徑。
如,水平三“600~800m耐久跑”教學,可進行“長途增援”“情報傳遞”的比賽,以小組整體完成時間的長短確認勝負,如在任務打卡過程中出現順序錯誤或遺漏任務點則在完成總時間上增加20s,當遇到技術、場地或環境問題時,小組內的學生應積極解決問題。此外,可以鼓勵學生制訂耐久跑的跑步計劃和鍛煉目標,從班級內的小組比賽,到學校的班級長跑比賽,再到學校運動會(體育節)的中長跑比賽,通過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

“評”不僅能發現學生學練賽過程中的閃亮點,也能診斷學生對所學技術的掌握程度。評價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教師對學生、學生自我的單向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雙向評價。
評價還可以針對學生的能力評價。如,在“長途增援”的學練中,通過學生自評和相互評價小組內討論完成哪個難度的任務,即教師向學生展示不同距離的任務和相對應的任務獎項,先讓學生們評價自身的體能狀態,再相互評價組內隊員的體能耐力,最后討論是否要挑戰難度較大的任務。
在落實“學、練、賽、評”的過程中,教師應厘清四者之間的關系,即“學”是基礎,“練”是強化和鞏固,“賽”是實踐與應用,“評”是對“學、練、賽”的導向、激勵、調控與反饋。基于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考慮其關聯性,使學習、訓練、比賽、評價四者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分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處理好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并通過整體教學貫穿起來,讓“賽”因“學”和“練”而精彩,讓“學”和“練”因“賽”而不可或缺,并在“評”的引導下“學、練、賽”循環遞進,讓體育課堂充滿活力、生命力、凝集力和挑戰力。
明確了“學、練、賽、評”的關系和每個環節設計的目標后,教師應努力實現以“學”導“練”、以“賽”促“練”、以“評”促“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在比賽的過程中練習,并以客觀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掌握體育知識,熟練運動技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練的積極性,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
在落實“學、練、賽、評”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學生所掌握技術的階段選用學練賽評。如,小學耐久跑運動技能教學中,學生處在運動技能的泛化階段,應做到以學習為主,以練習和比賽為輔,通過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處在運動技能的分化階段,應做到以練習為主,以學習和比賽為輔,通過評價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學生處在運動技能的自動化掌握階段,則要做到以比賽為主,以學習和練習為輔,通過評價指向興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