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晶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99)
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是學習音樂過程中非常必要的學科,也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一門實用性技能課程。簡單來說,從字面意思理解,“視唱”就是看譜即唱,“練耳”就是聽覺的練習。這兩種能力包括了對音的高低、時值、節奏、速度、強弱等基本要素的掌握,是音樂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同時它也是與樂理等理論課程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是對樂理知識的最基本的運用和理解。聲樂、器樂等專業技能的學習都離不開視唱練耳。因此,視唱練耳課程是音樂學習中極為重要的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課程之一。
視唱練耳課在本科高校音樂專業長期以來都是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都進行過系統的視唱練耳學習和訓練,在大學時是對這門學科的鞏固和更深入的學習。一般來說,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對音程構唱、聽音記譜、視唱曲譜等方面都有系統的訓練方法和內容,專業院校也會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對視唱練耳的要求不同,進行更為細致的劃分,如器樂專業的視唱練耳、視唱練耳專業、聲樂專業的視唱練耳等等。所使用的教材范圍也很廣,國外教材、國內教材以及自編教材都有涉及。
而對于幼兒師范專科類院校,音樂學科是普及教育,也是必修課,但學生層次、教學目的和要求與專業音樂院校或音樂專業學生是有差異的,加之學制短,時間有限,大部分學生對于視唱練耳是比較陌生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快速培養學生視唱練耳的能力,最終勝任幼兒教師的職業要求,需要我們通過實踐、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幫助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大部分幼兒師范類院校的現狀是,學生入校前基本沒有視唱練耳基礎,大多數只在音樂課中接受過簡單的音樂知識。而音樂課也存在地區差異,一些偏遠城鎮鄉村的學生,也許從未接受過音樂課的學習,因此完全沒有音樂基礎。面對這樣的學生層次,以及極為不均衡的地區差異,學生基本音樂素養能力極為薄弱。許多學生反映非常喜歡音樂,也渴望學習,但是面對視唱練耳這樣的課程,既新鮮又害怕。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學生沒有基本的音高概念,音的高低訓練需要從聽覺上進行訓練,學生已經是大學生,由于年齡問題,基本音準概念已經難以改變,聽覺能力差,對音的高低、時值等概念都比較模糊,這時候再進行聽覺的訓練是難上加難。但教師依然需要進行正常的課程進度,用傳統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完成課堂目標,每節課唱幾條視唱練習,第二節課要檢查視唱練習情況。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常常出現把視唱練習背會的情況,而且無法注意到音準,節奏節拍也會出現問題,不能完全理解視唱練耳課程的要求,因而不能掌握視唱練耳的基本要素。
國內幼兒師范類院校大部分為中專院校和大專院校,本科院校較少。由于幼兒教育的特殊性,一般幼兒師范類院校不論是學前教育專業還是音樂專業或其他專業,都必須學習音樂課程,視唱練耳課是全校的必修課之一。因而,視唱練耳課程實際上是一門普及類課程,學生學習視唱練耳技能,是為了能勝任幼兒教學工作,對于這些學校來說,視唱練耳課長期以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為內容,有些學校使用本科院校的音樂專業類教材,并不能適應當今幼師學生的現狀和特點。筆者認為,幼師院校學生層次在不斷變化,應認清現狀和問題,創編更適合幼師院校培養目標的實用性教材內容。
幼兒師范類院校學生在入校前也沒有基礎樂理的系統學習,樂理課也是入校后同時開設的,但是學生對理論課的興趣不如對技巧課的興趣高,理論課常常被學生誤以為是純理論,只要背一背就可以,而忽視音樂中基本樂理知識對各門音樂技能課的重要性,不能把樂理知識與視唱練耳相結合就很難把兩門課程都學好。事實上,樂理課的內容都要運用到視唱練耳課程中,因而樂理學不好,也影響視唱練耳的學習效果。
由于上述問題,常常導致學生不能清楚地認識到視唱練耳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視唱練耳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訓練,培養學生快速、準確地視唱新譜的能力。因而,視唱練耳課程并不是每學期唱熟幾條視唱練習,而是通過這些視唱練習,掌握相應的調式調性、音程關系、節拍特點、節奏型特點等等。同樣,練耳是從聽覺上培養學生的音準、節奏等能力,聽得準確才能唱得準確,二者缺一不可。視唱練耳是讓學生感知音樂的美的最基礎的技能訓練。
對于大部分幼兒師范院校來說,專科的學制是三年,比本科學制少一年,加之屬于職業技術類院校,有大量的實習實踐時間,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就更少了,最多能達到兩年半的時間。兩年半的時間,對于沒有音樂學習基礎的學生來說,要有熟練的視唱練耳能力,是個難題。如果用傳統的教學內容一步一步地進行訓練,沒有一定的時間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填鴨式的教學,一味地塞給學生,就會導致上述觀點中的問題,不能實現視唱練耳學習的最終目的。
以上幾點現狀和問題,引發筆者的思考,針對幼兒師范類專科院校,若能根據學生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教材、教學方法等,將提高學生學習視唱練耳的興趣,從而進行有效的視唱練耳學習。
根據幼兒師范類專科學校在校學習時間短、學生音樂學習零基礎、學生年齡等問題,筆者認為,單獨開設視唱練耳課程、樂理課程等理論課并保證每周一到兩節課,并不是每個學校都能達到的,根據課標的要求和不斷調整,越來越傾向于實用性和高效率的普及學習。因此有效的課程融合對幼兒師范類專科學校學習音樂來說是有可行性的,課程融合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加快學習進度,從泛學到精學,從興趣培養到自主學習,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讓學生快速感知音樂的美,從而理解理論知識。
視唱練耳的基礎學習中,特別是幼兒師范的視唱練耳教材,大部分練習曲都是選取的中外名曲片斷,在這些樂曲中選擇最有節奏特點的樂曲片斷,針對每一章節進行練習。樂譜是枯燥的,學生在沒有聽覺訓練的基礎上,對樂譜視唱總是陌生、擔心、排斥的,如果與音樂欣賞課相結合,把這些著名樂曲通過欣賞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這些旋律的特點、節奏的特點,比如音高的走向、旋律的連貫及跳躍、特殊節奏型的音樂語言等,能夠比較直觀地讓學生在聽覺上進行感受,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融合音樂欣賞課的方式,可以放在初學時,先聽再唱,聽覺訓練其實也在此時開始,比專業訓練中的練耳訓練要有趣,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同時也把音樂史中對這些世界名曲的內容穿插進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體現視唱練耳中的模唱、音的高低、節奏掌握、節拍恒定等基礎技能和知識。欣賞內容若放在中后期學習時,可采取先唱后聽,學生已經掌握了視唱練耳的方法,通過自己的視唱,體會音樂特點,再欣賞時可以檢查、糾錯,同時可以對視唱中的表情記號有所認識,更深刻地理解視唱練耳的目的,我們學習唱譜子,是為了表現更美好的音樂,每段音樂都有不同的情緒,因此,視唱練耳并不是機械地唱譜子,更是唱音樂。通過一段音樂的視唱和欣賞,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許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完整地欣賞整首作品,并理解作品,記住作品,增加音樂知識的儲備。這樣讓學生大量地了解音樂知識,比單獨上音樂欣賞課記憶力更深刻,比單獨上視唱練耳課學習的范圍更廣泛。相比本科院校更專業的音樂學習來說,專科院校的實踐性更重要,眼界更廣闊,學習思路就會更開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能夠更好地促進他們理解視唱練耳的目標,使他們更愿意自主練習,欣賞更多類別的音樂和更多的世界名曲。
中國的民族音樂是藝術的瑰寶,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現在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有誤區,接受度不強。但筆者在聲樂課中經常選擇民族歌曲,學生學習后非常喜愛,這說明學生并不是不接受,而是要用正確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視唱練耳也有專門對民族調式的練習,這是我們發揚傳統民族音樂的機會,通過欣賞、視唱音樂片斷,大量地了解民族音樂,在視唱時,教師需進行正確的引導,將傳統民族音樂的韻味與調式結合起來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調式特點,唱起來更有興趣。
視唱練耳課與樂理課不能分家,許多學校樂理課只開設一年,這在本科院校是普遍的,因為學生入校前已經深入學習過樂理,但職業技術專科院校學生沒有基礎,樂理課不能泛泛而講,泛泛而學。樂理課可與視唱練耳課融合學習,同時進行同一內容,視唱練耳是對樂理知識的實踐,也可以樂理課程布置視唱內容、視唱練耳課布置樂理知識中的問題,加強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充分理解視唱練耳課和樂理課的關系。在教材的選擇上,可以尋找或編寫樂理基礎知識較為全面的視唱練耳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快速理解的目的,也能解決理論知識的枯燥性,在大量的樂理知識中,選擇最主要的內容,幫助完成教學目標。
除了以上的課程融合,視唱練耳一直以來與聲樂、鋼琴等技能技巧課相融合,視唱練耳實際是這些技能技巧課的基礎,還需要在這方面繼續發展、改進。
綜上所述,視唱練耳課在幼兒師范專科院校教學有一定的問題和困難,但我們仍可以發展更多的辦法,來彌補這些不足。課程融合的方法其實在視唱練耳課中有涉及,但筆者希望更深入的發展課程融合的教學理念,從而形成一種適合專科學校的教學體系,真正讓學生喜愛視唱練耳課,學好視唱練耳的基本要素,提高全民的音樂基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