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純 房欽政
在全球化語境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塑造真實、可信的國家形象尤為重要。中國紀錄片力求以真實客觀的創作方式,擷取立體生動的中國故事,旨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反映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由于紀錄影像聚焦真實的生活事件,因此在跨文化語境的傳播背景中更易被不同文化的受眾所接受。由何蘇六、韓飛、程瀟爽合著的《映像中國:紀錄片參與下的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一書詳細闡釋了紀錄片在國際傳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面臨的顯著問題,對未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討。紀錄片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在傳播過程中生動詮釋了具有中國特色、凝聚中國智慧的生活故事,體現出近年來國家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成為向世界分享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文化的窗口。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知今。本書分階段梳理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新時代中國紀錄片的對外傳播史,探討多重話語空間下紀錄片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的關系。通過特定歷史節點紀錄片的主題選擇、創作風格及內容呈現,反映出紀錄片在不同歷史時期差異性的傳播特征。不同時期紀錄片傳播主體與功能的變化,亦體現出特定歷史時期中國的國家政策與對外文化交流方式的轉變,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與史料價值。本書重點提出了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傳播中需要建構本土化的話語體系,發掘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紀錄影像在外交活動中推廣國家形象、消弭意識形態的偏見,展現真實、客觀的大國形象,讓紀錄片成為文化交流與互鑒的橋梁。
立足現實語境,厘清傳播格局。本書立足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現實語境,通過文本研究、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反思中國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困境,結合國外創作者“他塑”的具體案例,總結當下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創作與傳播特點。在中國紀錄片的“自塑”過程中,資本介入下的紀錄片市場會產生同質化現象,從而導致影像難以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同時,國外機構對中國紀錄片的“二次編碼”,則會消解創作者最初的創作意圖,導致國外受眾在解碼時對中國形象產生“誤讀”。國內外文化的差異會導致塑造手法、解讀方式的差異,使中國紀錄片傳達的文化本意不易被國外受眾所接受。而“他塑”的紀錄影像則體現出中國形象的轉變,以此進行自我審視,能夠發現文化的傳播發展與國家的綜合國力息息相關,因此,在國際傳播中應理性研判國際傳播格局、厘清國家形象失真的主客觀因素,形成對外傳播的戰略布局。
正視傳播困境,全面反思問題。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著雙重障礙,即西方話語體系下的意識形態偏見與文化差異。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話語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西方國家輿論的偏見會導致輿論傳播結構失衡,不利于塑造一個客觀、正面的中國形象。我國紀錄片的生產傳播體系也存在一系列問題,諸如議程設置能力欠缺、選擇的內容缺乏受眾意識、制作方式仍需改進、營銷能力不足等。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紀錄片的產業體系,制作、傳播更多優質內容,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制定傳播策略,展望發展前景。本書借用拉斯韋爾“5W模式”的理論框架,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受眾等方面探討了未來紀錄片的國家傳播策略。一是從傳播主體來看,政府與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應加強對紀錄片的資金扶持力度,培養優秀人才。在紀錄片的生產創作中推行制播分離的原則,細化創作分工。借助市場化的傳播路徑,鼓勵紀錄片“走出去”。二是從傳播內容角度來看,紀錄片在題材的選擇上應更為多元化、國際化,創作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作品要關注現實生活,挖掘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共性,用世界話語表達中國故事。在制作包裝方面,紀錄片需要在生產、制作、發行等各環節實行國際化的標準。三是從傳播渠道角度來看,紀錄片應重視傳播效果,將國際化的合作常態化,運用新媒體的力量進行跨屏傳播。四是從傳播受眾角度來看,紀錄片應打造品牌IP,細分受眾市場,以用戶為導向,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五是推進紀錄片產業化和國際化發展,以市場化、產業化帶動國際化。
本書對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提供了建設性的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 張雪純 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房欽政 中央大學(韓)藝術大學院
392250033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