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凱
在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溝通的途徑與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3G、4G讓移動社交產品、短視頻、在線直播等媒介形態成為了可能,而5G則使得“萬物互聯”的時代加速來臨。2019年,中國進入5G元年;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標志著我國媒體融合的探索進入到“深海”區域。研究5G時代媒介的形態、應用方式和發展策略,是當下傳播理論界亟需解決的問題。唐俊博士撰寫、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萬物皆媒:5G時代傳媒應用與發展路徑》一書,從5G時代“萬物皆媒”的趨勢出發,系統探討“萬物互聯”實現的可能性,并分章節介紹了電視、VR、人工智能、區塊鏈、直播與短視頻等不同傳媒方式在5G技術影響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總的來看,該書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
富于創新性的理論框架。該書的理論框架簡明清晰,主要以媒介環境學和媒介經濟學作為理論來源,把論述的重點放在用理論去分析、解決實務問題。5G時代,傳媒企業應該如何實現媒介融合和開發新型應用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作者將媒介環境學與媒介經濟學相結合,把要討論的問題多角度、多層面地整合到簡明的理論框架之中,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強烈的務實精神。在媒介環境學資源中,作者借鑒了麥克盧漢和保羅·萊文森兩位學者的思想,聚焦技術對傳媒形態的改變,探討媒介進化的理論,在“媒介進化的人性趨勢”視角中審視VR、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前景,并反思了技術與人的關系。在媒介經濟學資源中,作者從個案出發研究新技術對傳統媒體的市場挑戰,對傳統媒體如何打破技術介質和內容形態的壁壘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分析相應案例,為讀者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
宏觀視野的整體趨勢把握。在該書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作者從宏觀層面論述了5G技術對經濟社會和與傳媒行業的影響,以及媒體結構和功能在5G技術的影響下如何被重塑。5G技術使得媒介生產和信息消費產生了超視頻化、泛媒介化和強智能化三大趨勢,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狀態也將在5G技術的影響下達到新的高度和水平。傳統媒體如果想要繼續存活并獲得好的經濟效益,必須從規模經濟向范圍經濟轉型,加快新舊媒體的融合。因此,在5G技術條件下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實現跨行業、跨系統的發展將是傳媒集團發展的一大方向。借助互聯網平臺,傳媒行業可以將媒體與各類適配的服務業相連通,把“受眾”轉變為“用戶”,并逐漸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型服務和經營模式。這些對宏觀趨勢的研究為之后的具體個案討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細致入微的個案研究。作者從傳統電視轉型、虛擬技術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直播與短視頻五個當下熱點的媒介形態出發,分別選取廣東4K綜藝頻道運營、財新傳媒的VR紀實產品生產、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人民版權”版權保護管理平臺、新京報“我們”視頻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采訪了大量專業從業者,獲得了第一手調查資料。這些個案的探索與變革或許還不夠完善,但卻是媒介從業者迎接技術變化、尋求自身發展道路進行的有益嘗試。以新京報的“我們”視頻為例,作者重點分析了傳統媒體在技術變革的影響下是如何向短視頻、直播領域進軍并獲得成功的經驗。新京報本身屬于傳統紙媒,不具備電視媒體的大屏優勢,因而只能利用短小視頻來播報社會新聞和突發新聞,并擴展到新聞報道的多個領域。在合作策略上,新京報選擇與騰訊進行異質合作,利用人才、內容生產上的優勢與騰訊的資本、渠道、技術資源,在選題策劃、內容制作、算法推薦、大數據運營進行緊密合作,成功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融合轉型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視頻擅長報道各種新聞,但和電商聯系不緊密致使收入模式單一、多元化變現較為困難。
技術的發展已經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萬物皆媒,萬物互聯”的時代正在到來。傳媒作為“人的延伸”,也一定會在5G時代獲得全新的發展路徑,伴隨著人類和社會一同進步。
作者單位 臺灣世新大學
31805003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