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蓮
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信息化不斷發展的產物。新時代我國要加強網絡空間安全,加快建設網絡強國。立足新時代發展需要、著眼于職業院校的特性,職業院校不斷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然性。然而職業院校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也面臨著:范式轉換認識不足、教師隊伍能力不足、教學內容銜接不足、話語主導權掌控不足、教學方法契合度不足等問題。因此新時代職業院校應針對這些問題依次探索出:學校+教師、理論+實訓、目標+需求、問題+話題、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現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2.026
新時代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覆蓋率、普及度日益加強,人們日常經濟、教育等各項活動交流都離不開網絡平臺,網絡日益成為思想交流交融,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時代,我國的職業教育正在迅速崛起,職業院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因其特殊性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因此,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新時代,抓準新困境,尋求新路徑。
1新時代職業院校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網絡異化的存在,筑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陣地具有迫切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網絡本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的工具,但是網絡異化則讓網絡支配人的意識與行動,因此在網絡異化的背景下必須筑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主陣地,嚴守“思想紅線”。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深受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喪文化”“頹文化”等消極負面文化及思想導致學生意志衰退,甚至誤入歧途。同時,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進行的主要工作是運用網絡手段進行正確意識形態的宣傳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而社會意識包含意識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網絡化時代強化正確的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的積極反作用,因此要積極引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性發展。
1.2新時代職業院校發展需要
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網絡信息化超速發展的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方向是培育大國工匠,教育注重技術、技藝與應用,而此重點也更依賴于網絡化設備,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更多接觸的是機器設備網絡技能。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觀念和敬業精神,職業院校開設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很多相關內容,并指導學生弘揚工匠精神,因此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勢所趨。對學生來講,職業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養;而從國家發展來說,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弘揚“工匠精神”,推進“工業制造2025”,增強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投身于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性舉措。因此運用網絡媒介加強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與目標任務的必然性。
1.3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需要
職業院校的學生群體相對于普通高校學生群體具有不同的特點。職業院校的學生由于錄取的分數普遍較低,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進入職業院校后,他們在認知水平、關注重點、行為方式等方面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呈現出不同特點,如他們有自制力不強、自信心不足、理論基礎知識薄弱、自我個性容易凸顯等缺點,但是往往職業院校的學生具有網絡互動性更強、對新奇事物更具有好奇心、與社會實踐生活更加貼近的獨特優勢,因此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網絡思政政治教育更具有針對性。
2新時代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
2.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認識性不足
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群體,在特定時間內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觀念等達成的共識即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就是指隨著特定時間的推進,教育群體達成的共識也要同步實現轉變,最終達到新生成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而此種轉變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從傳統到現代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20世紀末期,我國首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自此,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有20多年的發展,職業院校逐漸認識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職業院校資金普遍不足、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以及范式轉變投入較大等原因轉換速度不足。二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內部升級轉換,即由“舊范式”轉變為“新范式”。“舊范式”是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賴于線上,僅僅在傳統的教育模式加入線上教學的渠道這是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的誤區,也是目前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形式主義問題,背離了原有的初衷。
2.2教師隊伍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建設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職業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分為三個群體,一是專職思政教師,二是輔導員,三是專業課教師。就專職思政課教師來說,新入職的多為高校專業出身的碩士研究生,理論基礎好,但缺乏對職業院校大學生與網絡平臺的了解,教學能力亟須提高;就輔導員群體來講,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從實踐中總結經驗,缺乏科學完備的理論知識儲備;就專業課教師而言,在推動“課程思政”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該群體已經認識到“課程思政”重要性,但是怎么融合以及怎么運用網絡平臺融合尚處在摸索階段。而三個群體的共同問題在于缺乏相應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彼此之間缺乏交流溝通,不能做到學生信息共享,理論深入挖掘。
2.3教學內容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銜接不足
教育內容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深化的根基。網絡的魅力就在于開放性,每個人都能在網絡空間發表或閱讀大量網絡信息,而在信息紛雜的汪洋大海,部分信息要想抓住人們的眼球,就要求信息要有極強的吸引力,因此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吸引的核心根基就在于教學內容。當前職業院校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仍然選用原有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開展教學,教材具有科學性與權威性,筑牢了教學內容之基,把好意識形態“方向盤”,保障教學內容不越“思想紅線”。然而,目前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仍然太拘泥于教材,仍然偏重于“就理論講理論式”的講授,與社會熱點時事政治脫節,與學生關注的熱點脫離,與網絡平臺的開放性要求與吸引力的本質特征不符,不能契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訴求。
2.4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主導權不足
網絡較強的開放性使熱點問題信息展現出爆炸性特點,信息冗雜。職業院校學生是網絡常客,對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不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適逢其時,應運而生。但是仍然存在網絡話語主導權不足問題。首先,網絡化教育就是要多樣化,話語要生動活潑,然而職業院校在開展教學時未能突破原有話語模式,未能貼合網絡化需求,迎合學生話語需求;其次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不夠、斗爭性不足。面對熱點話題中的消極腐化信息,面對意識形態的激烈斗爭,面對政治性大是大非問題,教師往往不敢針鋒相對與其開展辯駁與斗爭,面對網絡上充斥的頗有爭議的事件“談不好”“不敢談”,選擇性的逃避問題,甚至政治立場不堅定;最后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不足。網絡信息流傳面廣,因此網絡思政政治教育要想掌握話語主導權必須開發大量的平臺,然而職業院校對平臺開發的重視度卻不足。
2.5教學方式與網絡化教學需求契合度不足
當前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形式是在主題班會或者課堂中播放視頻,教學形式單一,而教師普遍存在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加上多媒體資源就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形式主義的誤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教學方法核心原則就是互動性。傳統的講授式加上單一的視聽方式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性的需求,職業院校充分開發互動性教學平臺不足,主動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不足,缺乏原創性、針對性與個性化,學生甚少關注,往往變成一種“面子工程”。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教師盡管運用了網絡多媒體手段,但是仍然是自說自話,仍然大多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方式,互動環節缺乏,背離了網絡化教育增強互動性的初衷。
3新時代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3.1學校+教師,加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轉換的方向應為交互式、開放式兼具主動性、創新性,而推動這一轉換的實踐主體主要落在職業院校與教師身上。在思想層面,職業院校與教師首先要摒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厘清線上思政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差別,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熟知、深知。在實踐層面,目前大多職業院校存在平臺打造不足問題,學校普遍出現思政課與專業課爭奪僅有的一個或幾個網絡專業教學空間,因此要加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建設,花大力氣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套基礎設施;思政課教師要走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簡單的由線下轉到線上教學的誤區,花時間與精力去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人云亦云,片面甚至曲解的進行理解與實踐。
3.2理論+實訓,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能力
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群體而言,聚焦專業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亟待提升問題,需要各職業院校集體備課制度,深入開展教學交流研討。聚焦隊伍“多而不優”的問題,要更加嚴格按照“六個要”的標準,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教學素養與能力。聚焦輔導員理論素養不高問題,要定期對輔導員進行思政理論培訓,而日常學生管理工作問題,要積極發揮學生干部、學生組織的作用,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聚焦專業課教師不知如何將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融入問題,各職業院校可聯合推出課程思政金牌示范課,以作示范引領作用。針對三大群體共性問題,職業院校要鼓勵教師實際操作,開創“交流探討式”集體備課中心、3D虛擬仿真體驗中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基地等項目。總之,理論提升+實訓操作是各群體提升自身能力的基本方向。
3.3目標+需求,銜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要兼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目標和網絡化特性所要求的吸引性和互動性,以滿足網絡化的需求以及學生需求,不能因為網絡化的形式而失去課程建設的初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要嚴格遵守課程目標與教育目標。但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畢竟不同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輸出教學內容的形式不再是簡單的教師用語言闡釋理論,而是主要依靠網絡平臺,通過圖片、音頻、視頻傳授知識,因此教學內容必須在強調理論抽象性的同時也要加強具象化構建,其主要著眼點在于與學生實際相結合,而不是就理論談理論。此外,教學內容也要強調開放性與互動性,打破固有的教學內容閉合性的弊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以內容為基礎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這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
3.4問題+話題,把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針對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問題,要推進話語體系的政治性與大眾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只有這樣才能感召學生、吸引學生、說服學生,增強教學的信服力與權威性。一方面,思想政治課的課程屬性是一門政治課,因此強化政治性是課程的根本。教師在課程中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注重將“四史”“三愛”教育融入其中,傳遞紅色文化,傳播真善美,讓學生面對政治性、敏感性問題時能站對、站穩立場;另一方面,教學不能將理論束之高閣、居高臨下,而是應要貼近學生。學生關注什么話題就講什么話題,學生對什么問題有疑問就重點剖析這類問題,教學要兼顧“接地氣”與“蘊真理”。學校可以通過網頁建設,對學生活躍度高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等進行建設,增強教育輻射力與影響力。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斗爭性問題,教師要增強自身理論功力,敢于直面熱點問題,切不可避重就輕,否則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對課程喪失信任。
3.5線上+線下,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學方式創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需要從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進行創新。網絡思想課教師首先應積極運用網絡手段,利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網絡新媒介,利用大數據技術尋找出學生關注的熱點,掌握學生思想的動態,將調研出的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網絡信息化手段有機融入教學,增強教學的社會氣息,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學生容易吸收知識點,增強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感與成就感,進而達到提升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通過網絡方式搜集學生關注、感興趣的教學信息后,教師可以運用線上方式進行教學。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加工成“微電影”,或制作各種慕課、微課、公開課,利用學習通、職教云等平臺進行授課,在授課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平臺,設置熱點案例討論、疑難問題反饋等環節,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此外,教師也需要運用線下教學,與學生展開面對面交流,答疑解惑,并實時了解線上教學成效。
綜上,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建設工業強國的必然要求。職業院校需要提高重視度,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注重考察調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現存困境,摸清實情,對范式轉換、教師能力、教學內容、話語主導權、教學方法等問題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解決問題,全方位、立體化、多維度的開展工作、破解難題,探索出新時代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課題“‘三教改革’視域下職業院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2-3006)。
參考文獻
[1]駱郁廷.吸引、判斷、選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11):120-131+160.
[2]李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鄧鵬,陳樹文.網絡話語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9):103-107.
[5]趙玉枝,胡樹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換:內涵、成因及意義[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36-42.
[6]高歌.加強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