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錫成 鄧曦光
八集廣播系列報道《強軍,這十年》已經播出,收獲了不少肯定和贊許。
有業內專家認為:“這組報道,人物選擇精當、事件取舍恰當、提煉概括到位、謀篇布局合理,堪稱精品力作?!庇熊娛驴茖W院的學者評價:“系列報道聚焦主題主線,策劃構思新穎,語言簡練流暢,思想性、理論性、可聽性都很強。”有聽眾反饋:“八集報道通過一個個人物來講述十年間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用一個個故事細節來反映習近平強軍思想偉力,生動自然,讓人信服,倍感振奮!”
《強軍,這十年》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廣播人專門為迎接黨的二十大、慶祝建軍95周年而精心策劃、重點打造的拳頭產品,于今年的7月和8月份在《國防時空》欄目中首播,9月下旬和10月初重播。系列報道從各軍兵種部隊遴選24位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人,通過他們的生動講述和感受體會,多角度、多側面、全方位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軍隊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從事軍事廣播工作時間比較長的同志都知道,每逢慶祝建黨、建軍、新中國成立的重要年份節點,或者黨的代表大會召開之年,采制這一類型的重大主題報道,既是我們的“常規動作”,更是一項挑戰性很強的任務。在做過幾次同類型的主題性成就報道之后,要想做出新意和特色,讓人耳目一新,特別是想要達到“平實務實、精準精確、高質高效”等標準要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參與《強軍,這十年》系列報道的主創人員深知,黨的二十大,是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這次大會將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能夠參與到迎接黨的二十大的重大主題報道當中,能夠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做出自己的點滴貢獻,每位同志都倍感光榮、激情滿懷,同時也有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
對廣播媒體來說,要推出大型主題性成就報道,最關鍵、最核心、最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創意和策劃,也就是頂層設計,或者叫總體構思。策劃創意搞好了,系列報道的四梁八柱也就立起來了,后面的采訪、撰稿就能順利進行,不至于走彎路,否則,就會讓參與創作的人員感到茫然,既影響報道的進度,更影響報道的質量。而創意策劃或頂層設計的重點,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就是系列報道要呈現哪些內容,另外一方面就是如何選擇報道角度,更好地呈現報道的內容。

圖1:總臺軍事記者徐佳慧(左)、宋鵬超(右)在交流討論第六集《走向世界維護和平》稿件

圖2:總臺軍事記者孫杰(左)在采訪空軍指揮學院教授苗潤奇(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鮮明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明確新時代我軍使命任務,就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一系列戰略謀劃和部署,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引領全軍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闊步前行??梢哉f,要報道的內容十分豐富,也非常厚重??墒菓搹氖裁唇嵌惹腥耄鯓尤コ尸F,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起初,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可以從全軍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成就角度來切入,陸軍的成就做幾篇,海軍的成就做幾篇,空軍的成就做幾篇……這樣的做法,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但很難做出新意。有的同志又提出,是不是可以從政治工作、軍事訓練、裝備建設、后勤保障等各個側面,來展現十年間的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這樣做可以說輕車熟路,但又覺得創新不夠,因為以前曾多次做過這樣的成就性報道,有點兒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
在那段時間里,為了搞好創意策劃,創作團隊多方搜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成就的新聞報道近百篇,仔細梳理了十年間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大事記,特別是系統深入地學習《習近平論強軍興軍》《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綱要》等十余本書籍,從中梳理出習近平主席關于“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重要思想和重要觀點。為了完善創意策劃方案,我們又從這些重要思想觀點入手,梳理出能夠表現這些重要思想觀點的標志性事件和代表性成就。經過幾番討論,甚至是激烈爭論,最后,創作團隊初步取得共識,確定了整個系列報道的重點內容。為了慎重起見,我們又專門邀請軍事科學院習近平思想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和我們一起討論、研究,最終確定了八集系列報道的主題:從習近平主席鮮明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到重塑軍隊政治生態,從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到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從科技強軍、人才強軍到維護世界和平,從軍人受到全社會尊崇到踐行宗旨、服務人民,基本上囊括了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核心內容。在呈現形式上,初步考慮采取“以人講史,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手法。也就是說將宏大主題與官兵講述有機結合,通過親歷者的講述反映變化成就,堅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用官兵切身感受說話,讓報道更加鮮活、新穎、別致,彰顯時代特色。

圖3:總臺軍事記者胡晶(左)、李艷(中)、趙敏(右)在交流討論第五集《科技強軍 人才強軍》稿件
經過創意策劃階段之后,系列報道要表現的主題和形式基本上就確定了。在討論《強軍,這十年》的具體報道思路時,有同志提出一個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體現在諸多方面,內容很多,如果只是選取八個人物,選擇八個側面,不能充分表現習近平強軍思想的豐富內涵,不能充分反映十年來強軍興軍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這個問題的提出又讓大家集中到一起再次進行討論。有同志提出,一定要聚焦主題主線,創新表達形式,靈活調整報道思路。既然是八個采訪對象太少,那我們何不借鑒一下前幾年熱播影片《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的敘事手法。經過研究,創作團隊一致同意,每集當中可以選取三個人物作為采訪對象,請他們講述自己十年來的親身經歷、見聞和感受,從而反映三個分主題或主題的三個側面。也就是說,每集遴選三位官兵代表,將個人經歷與所要反映的主題緊密勾連起來,讓每位采訪對象圍繞特定的主題,平視觀察、客觀講述、以點帶面,從個人的角度來反映十年間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通過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來表現或體現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真理價值和實踐意義。
可是,這樣一來,又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選取24個人物非常困難。主創團隊一開始根據相關主題,聯系了60余名采訪對象,進行先期采訪。通過電話交流,大概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或見證過哪些重要事件,以及對十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的感受,重點考察他們是不是有一定的代表性,與所要表現的主題是否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包括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等。這個過程沒有捷徑,以《第五集:科技強軍 人才強軍》為例,由于話題敏感、涉密風險高,主創人員先后與戰區、海軍、空軍、院校等10多家單位溝通聯系,采訪對象先后更換了近20位,才終于有了著落。經過這輪集中篩選,最終確定了24位官兵代表。
采訪工作終于可以著手進行了......
對大型系列報道來說,創意策劃、報道統籌、組織采訪等環節完成之后,還只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整個任務還僅僅完成了一半。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上面所提到的基本上還處于“務虛”階段,后面的撰稿、錄制、合成等環節更實際、更關鍵。創意策劃即使再有新意,報道統籌即使再科學,采訪工作即使再扎實,最終還是要落到具體的稿件上來,落到廣播節目的成品上來。通常來說,廣播新聞作品都是七分靠采訪,三分靠寫作,但是就近幾年我們采制大型廣播系列報道的體會而言,可能是三分靠采訪,七分靠寫作。
對于這一點,參與《強軍,這十年》撰稿的一位年輕女編輯曾經說:“在那一個多月時間里,從工作日到休息日,從勞動節到端午節,沒有完整休息過一天。”但是,在困難面前,主創團隊的所有成員為了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責任感,不退縮、不氣餒、發揚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實干精神,始終加班加點、拼搏努力。八集的初稿出來之后,我們一集一集地進行集體會診,大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怎么樣調整思路、注意點面結合,應該補充哪方面的采訪內容等等。初稿改完之后,再針對第二稿進行集體會商。就這樣,各集作者不斷調整撰稿的思路和重點,與采訪對象一次次進行補充采訪,不斷優化采訪內容??梢哉f,每一集的稿件都經過了十余次的修改和完善。有的年輕編輯為了按時交稿,連續多天撰稿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
在撰寫稿件過程中,為尋求創新和突破,每集的作者通過與采訪對象深入交流,挖掘出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并巧妙地寫到稿件中去。比如:在第一集《戰略擘畫 掌舵領航》稿件中,披露海軍殲-15艦載機飛行教官曹先建在一次飛行訓練中,戰機突發故障,被迫跳傘,導致腰椎爆裂性骨折。21天后,他的戰友張超也在飛行訓練中遭遇特情而光榮犧牲……將接連發生的兩起嚴重飛行事故放在一起呈現,強有力地向聽眾傳遞出一個事實:國防和軍隊建設真正實現“彎道超車”,中國軍人付出的不僅僅是拼搏的汗水,還有鮮血,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在表現手法上,注重用故事引入,又借助故事展開,盡最大努力使故事與生動的細節骨肉相連,吸引聽眾聽下去。在廣播語言表達上,我們也盡量避免模式化、概念化,多運用形象直觀、畫面感強、具有張力的語言。有時候,為了兩句話、幾十個字,反復地琢磨,盡量使宣傳報道更接地氣、更動人心。
從事廣播工作的同仁都知道,廣播稿件完成以后,后續的錄音、制作、審改工作還有很多。為了提升節目的可聽性和感染力,我們特別邀請著名播音藝術家于芳老師進行播講,她富有表現力的解說,大大增強了節目的聽覺品質和內容表現力;在音頻合成制作時,我們又邀請了國內廣播領域頂尖的錄音制作人、多次獲國內國際大獎的王敏老師來操盤制作。為了呈現最佳聽覺效果,主創團隊精益求精,每集專題片音頻平均要經過十多次審聽、修改。僅僅為了是否刪改一句串詞、配一段什么樣風格的音樂,都要商量討論。那段時間,北京天氣驕陽似火、酷熱難耐,而主創團隊的工作熱情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除了腳踏實地采制系列報道,還要兼顧日常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心理和身體承受能力似乎到了一定極限,但大家都咬牙堅持,直到系列報道在八一前順利開播。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眼下,節目播出已經有些日子了,但我們在這里回望《強軍,這十年》整個創作過程時,仍然心緒難平。既忘不了近半年時間的付出與艱辛,更有著完成迎接黨的二十大宣傳報道后的欣慰與輕松;既在廣播業務工作中得到一次很好的歷練,更因為自己能為盛會的勝利召開獻出綿薄之力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