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黎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環境是幼兒開展活動的前提條件,伴隨著幼兒成長,對幼兒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因此,創設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戶外活動環境,也漸漸成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幼兒園要高度重視戶外活動區環境的設計,在戶外環境創設中貫徹“以幼兒為中心”的理念,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關注每一名幼兒的個性差異,以切實促進幼兒的成長。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戶外環境是幼兒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區域活動可以更好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能夠為幼兒提供鍛煉體能、豐富認知、開展社會交往的空間,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首先,戶外區域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其次,戶外區域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戶外區域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當前,部分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創設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戶外活動區場地規劃不合理,如有的幼兒園戶外環境植被覆蓋率低,缺乏野性和趣味性。第二,戶外環境設施與材料單一乏味。部分幼兒園配備的戶外活動器械數量與類型較少,戶外設施和材料的功能比較單一,對幼兒來說缺少挑戰性和探索性,不能滿足幼兒在戶外區域活動中自主探索、建構、創造和表達的需求。如有的幼兒園只有一組固定的、不可移動的大型高結構組合玩具和搖馬、跨欄、拱門等零散的玩具設備。有的幼兒園戶外設備大多是以塑料為主的人工材料,戶外環境缺乏野性。第三,戶外環境功能區單一,缺少科學規劃。如有的幼兒園在戶外環境功能區只設置了一處大型玩具器械區,沒有其他功能區。第四,部分私立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的場地較小,無法滿足幼兒開展戶外區域活動的需求。

教師在戶外區域活動環境創設過程中,應該具有以幼兒為中心的意識,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基于幼兒的性格特點和成長規律,創設幼兒喜歡的戶外活動區域。幼兒天性天真活潑、好玩好問、好游戲好模仿,喜歡在自然中歡樂嬉戲。教師要守護幼兒天真、純潔的美好天性,按照幼兒的成長需求科學設計和構建幼兒的戶外活動環境。在戶外活動區創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覺得幼兒園的戶外區域是好玩的地方,是有趣的地方,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教師創設的戶外活動區環境應該是自然的、和諧的,有花草樹木、沙石泥土等自然元素;最后,教師創設的戶外活動區環境應該是安全的,是一個能夠保障幼兒人身安全、滿足幼兒探索需求、蘊涵發展價值的環境。
《幼兒園安全友好環境建設指南》指出,環境不是裝飾品,也不是硬件設備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賴、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對于幼兒來說,戶外活動中蘊涵著大量的學習機會,它可以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和探究的空間,為幼兒提供體能發展、社會交往、生活自理的機會,有助于豐富幼兒的認知和情緒體驗。只有高質量的戶外活動環境才能真正發揮環境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應基于幼兒發展和課程需要來規劃、設計、創設戶外活動區環境,使之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給幼兒提供鍛煉身體、開展社會交往的機會,從而有效豐富幼兒的認知,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
幼兒園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梳理活動資源,合理布置戶外場地,科學劃分戶外活動區域,為幼兒創設多元化的戶外活動空間,讓幼兒能夠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戶外活動區,并與同伴進行游戲。多元化的戶外活動空間可以拉近各個年齡段幼兒之間的距離,使他們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例如,教師在創設“叢林探險”戶外活動區環境時,可以在活動區內劃分多個主題區域,如猛獸區、激流區、森林區等,以豐富游戲類型,滿足各個年齡段幼兒的游戲需求。又如,教師可以利用操場、舞臺、斜坡,創設“三國演義”情境的戶外活動區,讓幼兒開展戶外混齡游戲,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可以積極參與“草船借箭”“聲東擊西”等游戲活動。教師還可以合理運用操場、沙池、過道等空間,創設“汪汪隊立大功”活動環境,讓幼兒積極參與趣味游戲,在活動中達成增強體質的教學目標。
陳鶴琴先生認為,運用幼兒的思想去創設環境,能夠確保幼兒快速掌握環境中存在的事物,并能增強其愛護環境的意識。在進行戶外活動區環境創設時,教師要作為教育者和引導者,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以滿足幼兒自身的活動需求,提高幼兒的各項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比如,在創建“趣娃姑蘇園”戶外活動區時,筆者在班級開展了“我愛家鄉”主題活動,引導幼兒進行討論,讓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家鄉的傳統游戲,并說出自己最想玩的游戲。筆者對幼兒的討論結果進行匯總,發現幼兒最想玩的游戲是編稻草和扎染。于是,筆者結合幼兒的需求,在“趣娃姑蘇園”環境創設中增添了水稻秸稈和扎染材料,創建出了能滿足幼兒需求的戶外活動區環境。又如,幼兒園的戶外沙水區開放之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如玩水的場地過于狹窄、出水裝置出水不流暢導致取水不便等。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并沒有直接對區域環境進行改造,而是對幼兒進行有效引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自主對沙水區環境實施改造。在環境改造的過程中,幼兒在筆者的指導下擴建了玩水臺,還在出水處安裝了增壓設備,并補充了一些活動材料。通過幼兒的有效改造,沙水區的功能更多了,實現了一區多玩的目的,增強了戶外活動區的實效性。
眾所周知,在幼兒園戶外區域環境創設過程中,材料的投放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投放材料時,要堅持以幼兒的發展和需求為中心,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投放多元化的低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幾乎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比較容易收集。比如,在創設“虎娃野戰營”區域環境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收集紙板、紙箱以及輪胎等材料,之后把這些材料投放到戶外活動區,讓幼兒運用這些材料搭建“迷宮”“醫院”等,促使幼兒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游戲活動。由此可見,在戶外活動區的創設中,低結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幼兒的主動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游戲活動變得更加豐富。
綜上所述,戶外區域活動可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愉悅感,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提高幼兒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要重視幼兒園戶外活動區的環境創設與實施。筆者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教師只有深入挖掘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的教育價值,真正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才能創設出一個充滿生機、能夠滿足幼兒自主探索需求和多樣化游戲需求的戶外活動區,從而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