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露
在家庭獨生子女多的社會現狀下,幼兒園多以“服務贏口碑”為辦學宗旨,對幼兒身體健康的教育及對幼兒常見疾病的預防管理多由幼兒園、教師和家長負責,在此過程中,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并不符合教育“授之以漁”的原則,無法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實質性的積極影響?!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提出,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1.聯系生活經驗,初步認識常見疾病。引導幼兒學會自我預防常見疾病是幼兒疾病教育的第一步。幼兒常見疾病包括口腔潰瘍、皮疹、感冒等,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大多經歷或聽聞過這幾類疾病,對其一般癥狀有些許了解。如感冒伴隨著咳嗽、身體無力等癥狀;皮疹伴隨著瘙癢、水泡等癥狀。依托此類經驗,教師可通過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引導其深入地認識常見疾病。
例如,在“認識常見疾病”的教學活動中,筆者先讓幼兒依次分享了自己的患病經歷,并對幼兒提到的病癥進行了歸類。如一名幼兒分享道:“有一次,我發燒都進醫院了,我的嗓子就像火燒一樣,藥很苦,我實在不想吃。”由于是自己和同伴的親身經歷,幼兒大都聽得很認真。待幼兒分享完后,筆者向幼兒播放了一段完整的真人感冒記錄視頻,以再次加深其對感冒病癥的印象和認識,使他們能提高警醒,做好感冒預防工作。
2.通過探究原因,深入觀察。幼兒除了要認識疾病產生后身體出現的癥狀,還要認識疾病產生的原因,如此,幼兒才能知道疾病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也能知道如何預防常見疾病。
例如,在初步認識感冒的病癥后,筆者向幼兒提問:“大家有誰知道我們為什么會感冒嗎?是什么東西進入了我們的身體,改變了我們身體原有的狀態?”借助一名幼兒給出的“細菌、病毒”的答案,筆者向幼兒展示了細菌和病毒的實體模型,并結合人體模型展示了細菌與病毒進入人的身體之后,破壞人的免疫系統的過程。該實驗生動有趣,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緊接著,筆者又向幼兒提問:“那這些細菌和病毒為什么會進入我們的身體呢?我們到底做了什么,才給了它們入侵我們的機會?”依托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些幼兒說道:“媽媽說我不愛吃蔬菜、不愛喝牛奶才老愛感冒?!薄坝幸淮挝乙路┥倭耍椭鴽龈忻傲恕!惫P者對幼兒的表述進行了轉化和引導,并總結道:“身體抵抗力的下降會導致人體更容易被各種病原體侵入,而身體抵抗力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科學的生活方式,如不吃青菜、不喝牛奶、沒有做好保暖工作、不按時睡覺等?!比绱?,幼兒便能明白如何有效預防感冒。
1.通過家園反復強調。經過對常見疾病的認識,幼兒可初步形成健康意識與疾病預防意識,疾病預防意識的形成首先依托于幼兒對預防措施的重復接觸,這就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助力幼兒樹立健康意識。
例如,在幼兒吃飯、睡覺、活動之前,筆者都會舉行“飯前一說”“睡前一說”“動前一說”的儀式。如“飯前一說”,提醒幼兒“要吃蔬菜、多吃肉、要喝水、不挑食、不手抓,這樣才能長高高、變壯壯、不感冒、不拉肚,遠離細菌病毒”。此外,筆者還將這些內容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利用兒歌引導幼兒進行身體活動,在快樂的氛圍中幫助幼兒樹立健康意識。與此同時,筆者還會與家長建立緊密聯系,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多注意養成幼兒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此幫助幼兒更快地樹立健康意識。
2.通過家園實踐活動。在幼兒常見疾病中,感冒、腹瀉、消化不良等類型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幼兒對其較為熟悉,因而可通過教師、家長的重復強調幫助幼兒樹立健康意識。但皮疹、腦膜炎等疾病并不常見,對這些疾病的預防也不能單單通過引導幼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去實現,還需要家園聯合舉行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親身經歷中獲得預防經驗。
例如,基于腦膜炎的復雜性,筆者動員幼兒園和家長共同舉行了一場名為“腦膜炎去去去”的實踐活動,依據腦膜炎的四種預防方式,如注射疫苗、公共場所做好防護措施、保證個人衛生、按時體檢,通過家園共議制定了以下活動流程。筆者先帶領幼兒依次進入預先設置好的3個場所,即疫苗接種站、人潮擁擠的商場、醫院,然后帶領幼兒在場所內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如扮演疫苗接種站的醫生、商場中的行人、醫院的患者,結合此類形象化的環境與環境中的角色,告訴幼兒預防腦膜炎需要提前做好的準備。此后,為檢驗幼兒是否掌握,同時也為幫助幼兒鞏固預防知識,家長可帶領幼兒再次進入模擬場所,讓幼兒自主表述預防措施及這么做的原因,讓幼兒將腦膜炎的預防措施深深根植于腦海中。
1.家園共督塑造幼兒健康行為?!耙庾R”在腦海中再穩固,也只是一種思想,無法確保幼兒能夠真正落實在行動上。因此,在對幼兒的健康和預防意識進行強化后,教師和家長還應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疾病預防習慣和健康行為習慣。
例如,在每日開展教學前,筆者都會準備一張“幼兒一日健康行為記錄表”,該表分為幼兒姓名、飲食狀況、睡眠狀況、活動狀況四欄,除幼兒姓名外,每一欄又有多項內容,如幼兒飲食狀況一欄分為是否吃蔬菜、是否吃肉、是否剩飯、是否喝水、是否挑食等;幼兒活動狀況一欄分為穿衣是否適當、活動完是否自覺洗手等。在對此進行記錄的同時,筆者還會根據情況提醒和表揚幼兒,如提醒幼兒外出時要加衣,表揚幼兒不挑食等。在放學后,筆者會將每名幼兒的記錄表發給家長,讓家長在家中也要糾正幼兒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2.家園共同培養幼兒的自覺性。幼兒尤其喜歡模仿教師和父母的行為。因此,教師和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好疾病預防行為。
例如,在對幼兒的疾病預防行為進行監督的同時,筆者也會讓幼兒監督筆者的行為。為激發幼兒監督的積極性,筆者還會在每天的學習活動開始前,為幼兒監督代表分發小紅花貼紙,如果幼兒發現筆者的某一種疾病預防行為習慣做得很好,幼兒監督代表可以給筆者頒發一朵小紅花。但若他們發現筆者某一種行為習慣欠佳,幼兒監督代表就收回一朵小紅花。在放學時,由全體幼兒統計筆者的小紅花數量,并給筆者當日的表現打分。在家中,家長和幼兒也可以進行類似這樣的活動,形成互相監督的機制,讓幼兒自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對幼兒常見疾病的管理中,教師和家長一般作為主力軍,在發現疾病后,會帶領幼兒治療疾病,這確實是家長和教師應盡的義務,但這也會讓幼兒對家長和教師產生依賴,不利于幼兒獨立健康成長。因此,培養幼兒對常見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應從使幼兒自覺、及時發現疾病開始。
例如,在教幼兒預防疾病的過程中,經過教師和家長對感冒預防措施的重復強調及對幼兒感冒預防行為的共同監督,幼兒已經具備了自覺預防常見疾病的基礎。教師和家長此時只需要提醒幼兒在身體出現不適時及時報告。同時,為鼓勵幼兒及時報告,筆者還和家長一起商討了獎勵措施,若幼兒能及時報告身體的不良癥狀,教師和家長將各給出10張小紅花貼紙的獎勵。除此以外,筆者還會要求幼兒每日打健康卡,促使幼兒認真感受自己的身體狀況。
發現疾病之后便要治療疾病,在此階段,幼兒自主性的發揮主要指向對治療過程的積極配合,具體表現為積極配合打針和吃藥、遵守飲食禁忌等。但一些幼兒因為疼痛、藥苦等,不會積極配合治療。對此,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榜樣示范法,利用幼兒好勝心激勵其克服內心障礙,從而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例如,班內一名幼兒在感冒后引發輕微的咽炎,其家長請筆者在幼兒園提醒幼兒按時吃藥。但脫離了父母的管控后,無論筆者怎樣勸慰,幼兒始終不愿意吃藥。對此,筆者向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老師之前班級里有一個女孩叫紅紅,有一天,她突然發燒了,但她的父母忙于工作抽不出時間過來接她,于是老師就帶她去了醫務室。醫生給她開了藥,打了針。那么長的針頭扎進她的皮膚里,可她硬是沒喊一聲疼,吃藥的時候也沒說藥苦。后來老師就問她為什么能那么堅強,她說因為不打針不吃藥,病就好不了,與其哭喊,不如乖乖地把針打了,把藥吃了。老師后來把她的故事講給了其他人聽后,大家都夸她非常勇敢。老師相信你也和她一樣堅強勇敢,對不對?”該名幼兒說道:“老師,如果現在我把藥一口吃掉,我是不是很棒的好孩子?”筆者肯定地說道:“當然!”該名幼兒果然立刻就把藥吃了。由此可見,榜樣示范法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讓幼兒主動配合治療。
疾病治療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幼兒要在一段時間內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這無疑是對幼兒意志力的考驗。對此,教師和家長可采用鼓勵法,使幼兒堅定抗病意志。
例如,在幼兒生病時,筆者會向幼兒介紹細菌的外部特征,告訴他們其實真正的細菌是很小的,從而讓幼兒知道細菌和病毒是可以被戰勝的。筆者還會和家長一同鼓勵幼兒,對幼兒說:“看我們家孩子,真棒!一直堅持吃藥、吃飯,我們是抗病小英雄!”有了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幼兒會更有信心,其抗病的意志也會更堅定。
保護幼兒少受病痛的折磨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但該責任絕不僅僅是對幼兒當下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對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學會自主預防疾病,并能及時發現疾病,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實現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