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南群
“雙減”背景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當建構積極、適宜的師生互動,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教與學的和諧,使教師“愿教、樂教、會教、善教”,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善學”,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此,教師必須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創建良好的語文課堂互動環境,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充分展現學生個性,提高學生在校學習效率。
構建師生互動式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三大理念,一是真實的生活性,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回歸學生的生活;二是有效的發展性,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三是寶貴的體驗性,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生命體驗與感悟。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有著豐富的內容和重要的作用。學生會因互動而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會因互動而提高教學熱情。互動體現在課堂中師生活動的狀態和師生對話的狀態。這樣的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也不能過于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不應該成為可有可無的配角,而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在知識、情感和思維上進行高層次的對話。只有能體現以上狀態的課堂才是綠色的生態課堂。然而目前,部分教師的課堂仍然存在以下幾種亟待改進的問題,一是“照本宣科型”課堂,教師沒有獨立思考,教學設計缺乏創新,沒有對知識點進行有效延伸;二是“一團亂麻型”課堂,學生不遵守紀律,教師沒有建立完善的課堂管理體系;三是“開追悼會型”課堂,氣氛沉悶,教學內容枯燥,氛圍壓抑;四是“狂轟濫炸型”課堂,內容太多,學生缺乏應有的思考時間;五是“滿堂追問型”課堂,學生問題太多,缺乏主旨和目的性;六是“自問自答型”課堂,教師自問自答,講座式上課,炫技式講授。因此,構建師生互動的小學語文課堂迫在眉睫。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遵循“讓”原則,具體包括:目標,讓學生明確;操作,讓學生完成;問題,讓學生提出;疑難,讓學生討論;思路,讓學生講解;板書,讓學生嘗試;結論,讓學生歸納;學法,讓學生遷移;創學,讓學生發揮;總結,讓學生復述;練習,讓學生分層。

教師要與文本對話,透過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涵,系統性學習教材、藝術性欣賞教材和科學性處理教材。教師要真切而謙恭地與作者對話,讀懂作者的內心,緊扣單元課題解讀、抓住文眼解讀、聯系背景解讀、品詞析句解讀,吃透文本內容。教師在解讀文本時,還要做到心中有學生,多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文本特點,預設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走近學生,確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結合學生學情,合理預設教學過程。
學科課程是一種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涉及了多個領域的課程類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認識到學科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學會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增強生活與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多用生活化的語言,讓學習方式生活化,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教學活動貼近自然、貼近社會、貼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將生活與學科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讓知識為生活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熱愛課堂教學。小學語文學科既有邏輯思維,也有理解記憶,教師可以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情感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享受課堂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當學生在課堂上發言斷斷續續時,教師應注意不要立刻打斷學生的發言,要給予鼓勵的眼神或手勢,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實現打通思維和思維進階,享受突破思維瓶頸后成功的高峰體驗,踐行“容錯—融錯—榮錯”的化錯教育,變“事故”為“故事”。當學生出現“卡殼”的情況時,教師要思考學生“卡殼”的主要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示學生,幫助學生調整心態,讓學困生能毫無顧及、毫不隱瞞、自在自然地說出“我不會、我不懂”。若學生實在不會,教師在別的學生發言后,一定要讓剛剛發言“卡殼”的學生把答案重復一遍。若學生回答完整,教師應對該生進行延伸教學和追問,但在追問時要盡量避免以下情況的發生。比如,一些教師遇到學生回答不正確時,口頭禪總是“還有別的答案嗎”,這會讓學生直接感知答案是錯誤的。筆者認為,當學生答案錯誤時,教師可以眉頭緊蹙、撇嘴,以提示學生;當學生答案正確時,教師可以眉頭舒展、微笑、點頭。教師應對每個學生的回答做出適宜、有效的回應。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該以害怕、失望、不耐煩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而應該以尋常、理所應當甚至尊重、興奮、期待的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耐心地與學生交流對話,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課堂。

小組學習要從互相說走向互相問,從互相教走向互相學,從外在、短暫想學走向懂得為什么而學。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讓學生進行面對面互動,明確個人責任和小組責任,與同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一旁多觀察,適時介入,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這也能促進師生互動的小學語文課堂的構建。
若所學內容契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可采取自學、對學、群學、展示、點撥等方式先學后教,教后再學;若學習內容超出學生理解的范圍,教師可先點撥,學生再合學、對學、最后自學。在問題、任務確定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模式,以問題統領教學。問題的表述要規范、嚴密、通俗,不能讓學生不知所云或產生歧義。在每節課中,教師都可以設置主干問題,問題之間要相互關聯,形成鏈狀結構。教師可以少提書上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不集體問、不群答“是不是、對不對”,減少事實性問題、封閉性問題,增加思考性問題、開放性問題。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法,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引導學生與教師積極互動。
第一個黃金等待期是在提出問題后的3~5秒等待時間,讓學生深度思考。第二個黃金等待期是在點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3~5秒反思時間,讓回答問題的學生修改、補充自己的答案。教師可以讓其余學生先概括前者的發言要點,思考自己的答案與這位學生的答案有什么關聯,如何有理有據地質疑和補充。教師要抓住師生互動的最佳時間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真正增強語文教學的效果,構建師生互動的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