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忠
自讀課文中的旁批是教材編者意圖的體現,是重要的助讀工具,重在點撥引起思考,教師可以巧借課文旁批幫助學生自讀。
以《安塞腰鼓》為例,課文是劉成章先生的經典名篇,文章以詩一般的風格展示了陜北高原的民俗民風,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氣質,展示了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達了作者對安塞腰鼓及安塞人那種由衷的贊美之情。這篇文章是一篇自讀課文,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此文有四處旁批:①“沉穩而安靜”,蓄勢待發;②“從沉靜陡然轉為熱烈”,體會那種動態;③“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重復多次,注意體會其作用;④最后一句話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意境?體會結尾的妙處。這四處旁批分別從內容點評、情感把握、文章寫法等方面進行提醒,我們可以利用文中旁批,巧妙地提煉、整合、拓展,由此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自主學習,從而達到發展與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
一、借助點評,引入自由朗讀,走進“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中開頭的旁批“沉穩而安靜”,是對后生們神情的描寫,也是對他們不做作、不招搖、不浮耀的生命禮贊,為后面的表演蓄勢。第二處旁批“從沉靜陡然轉為熱烈”承接開頭的旁批,渲染動態之美,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
我結合開頭部分的旁批,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朗讀,先是讀出靜的感覺,而靜中又蘊含有動,在轉入到動態之時,則讀出熱烈、激昂的節奏與情感,學生于自由朗讀中自然融入了那種生命的力量,增加對文章的理解。
通過這種自由朗讀,營造了一種閱讀的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這樣巧借旁批,有利于把握文章語言、內容和情感等,讓學生體會自由朗讀的愉悅,于感受“安塞腰鼓”之中提高的自主閱讀能力。
二、不斷追問,引導自主品讀,融入“安塞腰鼓”
如旁批“‘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多次重復,注意體會句子作用。”“多次重復”表明很重要,具體有哪些作用呢?可以從追問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品讀。
我注重在加強朗讀中不斷進行追問。先是提出“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明確:四次)每一次的朗讀是否有變化?(明確:一次比一次更進一層,直接將情感推向高潮),那么應該怎么讀?
接著繼續追問:“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好一個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文章僅僅在寫安塞腰鼓嗎?
這樣的追問,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賞析本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把握蘊含的情感,進而融入安塞腰鼓之中,體會文章歌頌生命的主旨。這樣的旁批,串起了對文中語言的品析、朗讀的指導、內容的理解、主旨的體會,可謂一舉多得。
三、深入思索,引發拓展創讀,走出“安塞腰鼓”
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旁批,可以引起學生思考。我們如果能抓住這種旁批,啟發學生進行研究性思索,就有利于發展學生研究性閱讀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如文章結尾處的旁批 “最后一句話營造出一種怎樣的意境?體會結尾的妙處。”最后一句通常的理解:以“雞啼”反襯寂靜,表現一種“靜”的氛圍,這樣由靜到響,再由響到靜,文氣起伏跌宕,結構回環完整。
是否僅止于此呢?可不可以引導學生再深入思考?“雞鳴”是指雞叫,一般在天亮的時候,預示著新一天的開始,在本文中是不是也表示新生活的開始呢?正是安塞的腰鼓,擂醒了安塞地區的人們,也震醒了黃土高原所有的人。如此看來這篇散文的寫作目的其實是:作者歌頌了生命中激越的力量,表現出這里的人們渴望擺脫束縛,過上幸福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這樣的思考,旨在讓學生走出“安塞腰鼓”,開闊視野,進行拓展創讀。這種創造性的解讀,可以促使學生不斷探索,發掘自身內在的潛能,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激發求知欲望,達到激活思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