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玉
閱讀策略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能力,它可以有效建構言語表達,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展。下面筆者重點以統編教材中年段教材為例,談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閱讀策略教學,在促進學生言語建構的同時,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提問—思考中培養發散性思維
四年級上冊編寫了提問策略單元。那什么是閱讀提問策略?它不是傳統意義的老師問,學生答,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自己理解、不斷學習的閱讀策略??梢?,提問策略旨在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思維活動的能力。
1.疑問詞提問,培養問題意識。疑問詞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有效提問的支架。如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不同問題中的疑問詞,如:難道、是不是、假如、怎么樣,為什么……這樣一來,學生提的問題范圍就廣了很多。
2.多角度提問,拓寬問題廣度。一篇文章,一般可以從“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三個角度提出問題。“寫了什么”是對文本的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蓢@課題提問、關鍵詞句提問、疑難處提問、矛盾處提問、結尾處提問等。而“怎么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可以從表達方式的角度進行提問。
3.高質量提問,指向提問深度。學生有問題意識,能多角度提問還不夠,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分辨提問的質量,學習篩選問題,提高提問的質量。如《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幅課文學生提了很多的問題,歸結起來有三類,一類是可以通過讀課文內容直接從文本中找出答案的一類是可以引發我們思考,但是通過這篇幅課文的學習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有一類是對理解課文有幫助,但需要聯系文本和閱讀經驗才能解決的問題。
二、預測—猜想中訓練邏輯性思維
1.范文為例,初識預測。開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以旁批的方式呈現預測,旨在引導學生發現可以根據題目、插圖、故事內容、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通過例文的學習,初步認識預測和了解預策的依據,為后面進一步學習預測奠定基礎。對此,可以這樣設計教學:單元導入,激發興趣——題目入手,初識預測——關注旁批,學習依據——小結方法,練習預測。
2.由扶到放,學用預測。第二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重在讓學生練習預測,鞏固預測的方法,體驗預測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扶放結合的教學方式。第一步:開頭為例,猜讀并說出依據。第二步:運用預測方法,練習預測。第三步:思維發散,預測結尾。第四步:對照原文,驗證和修正預測。第五步:拓展延伸,讀題預測。
3.大顯身手,練用預測?!缎」穼W叫》讓學生從故事開頭預測故事的幾種結局,并驗證自己的預測和原文的結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這樣的編排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抓住問題主線展開教學——“文中設置的三種結局可能是怎樣的?還可能會有怎樣的結局呢?說說你的理由。學生進行大膽預測,交流以后,再聽聽老師讀故事的結局,看看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弊寣W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比較—對比中發展批判性思維
1.比較詞句,體會精妙。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遣詞造句,通過比較,體會其表達的精妙。例如:“白云生處有人家?!睘槭裁词恰吧保皇恰吧睢蹦兀客ㄟ^對比,學生體會到:“生”描繪的是一種動態過程,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云霧在山頂上慢慢地升起來,飄起來,讓畫面動了起來,這樣看來,自然是比“深”用得更好。這樣的教學,在言語表達訓練的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2.比較人物,感悟形象。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人物進行對比閱讀,有利于感悟人物形象,提高思維能力。比如《司馬光》一文,可引導學生比較眾小孩的表現和司馬光的表現有什么不一樣,通過對比分析,司馬光沉著冷靜、機智過人的人物形象就呈現在學生面前。再進行拓展閱讀,運用對比方法,比較閱讀材料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