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達鋒
行為偏常生的轉化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難度較大的課題。該如何教育引導他們,讓他們慢慢轉變過來,對于此問題,我結合自身教學經歷,認為應當從“寬容心、親近心、忍耐心”的“三心”入手,促使轉化。
一、教育工作者的寬容心是行為偏常生轉化的力量
寬容可以體現(xiàn)個體的愛心。對于學生而言,教師要表現(xiàn)出無私、高尚的愛。
我擔任五年級班主任時,班里有個調皮的男生叫嘉斌,回家路上經常損壞群眾的莊稼,在校結伙打鬧,上課不專心、經常違反紀律,成績不理想。在教學中,我并未冷落及歧視這名學生,而是采取了寬容的態(tài)度,以慈父般的胸襟容納他、親近他,與他建立了良好的有如“父子”般的師生關系,不斷尋找轉化的契機,堅持耐心開導他,使他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引導他對照《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與自身不良習慣展開對抗,進而提升自身的自控力與自制能力。經過我一學期的努力,他的紀律性增強了,學習興趣也濃厚了,還爭著為班集體做好事,令老師和同學們都刮目相看。
二、教育工作者的親近心是行為偏常生轉化的基礎
如果一個學生能夠信任、喜歡某一個老師,并與教師保持和諧、密切的關系,那么他就會容易接受教師的教導,如果情況與之相反,則會產生逆反心理。在轉化行為偏常生的工作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親近他們,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尊重他們,才能對癥下藥。在課外應多和他們談心,交換彼此的意見。在課堂上,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積極鼓勵他們,盡量不批評,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護與關心,他們自然會對教師報以尊敬和信賴,樂意接受教育。
我任教的班上有一個叫小江的學生,整天沉迷玩手機,無心學習,成績不理想。由于小江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帶著有點嬌生慣養(yǎng),有時因一點小事沒滿足到他,他就三天兩頭借故身體不舒服不來上學,若遭爺爺奶奶的打,他就躲到外婆家去。所以,我就想辦法接近他,試圖去理解他,了解他的心理活動,最后發(fā)現(xiàn)是該名學生的家長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起初給他買電子手表是他在外工作的爸爸為了能定位到孩子的位置,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沒有想到從電子手表沉迷到偷玩放在家里的手機;而且爺爺奶奶只要發(fā)現(xiàn)他做錯了事情就會打罵,導致他的內心充滿了逆反心理,只要受到打罵就會逃課。為此,我多次到學生家里進行家訪,經過耐心講解,爺爺奶奶答應不會采取打罵這種教育方式了,對此,小江對我特別感激。接著,我開始采取針對性教育的方法,經常將他留校吃飯,并在飯后輔導他完成作業(yè),在我的一番努力下,終于激發(fā)了他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做了大量練習題,且正確率超過70%,緊接著我就開始公開表揚他。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個學期過去了,他不再沉迷電子設備,不再逃學了,學習成績取得顯著進步。
三、教育工作者的忍耐心是行為偏常生轉化的保障
行為偏常生的原因是因人而異,不能“千人一面”看,宜“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解。不良行為習慣及錯誤的思想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產生的,需要持之以恒進行教育。所以,要融化行為偏常生心中的“冰”,澆灌出一朵美好的心靈之花,我們的工作應該多渠道、多層次地去引導、教育他們,做到“教育,再教育,反復教育……”,才能最終達到的目的,過程雖然是艱苦的,但結果肯定是美好的。
我教六年級時有位學生叫阿武,因成績不理想,無心向學,經常偷家長的錢去買零食吃。在我一次次不厭其煩地教育引導中,讓他可以主動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并促使他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與他一起學習《法制教育報》,給他講法律的知識,在點滴小事中引導他懂得法律約束下該怎樣做人,幫助他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發(fā)揮家長的監(jiān)督作用,經過我對他二十多次的談心談話,十多次的家訪,終于使他不再偷錢去買零食了,學習也認真了,一個學期下來,他由后進變成了先進。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