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妙,高國生(通信作者)
(1 寧波大學醫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2 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檢驗科 浙江 寧波 315211)
隨著臨床實驗室管理的規范化日益提高,對實驗室質量指標的要求越來越受到重視[1]。根據《臨床實驗室質量指標》(WS/T496-2017)規定[2],檢驗前周轉時間、實驗室內周轉時間、血鉀檢測周轉時間等質量指標都涉及到對樣本周轉及檢測時間,特別是對某些項目(如鉀離子)的要求越來越高。但一些大型三甲醫院由于業務量的與日俱增,可能無法及時(譬如在規定的1 h 內)處理和檢測患者樣本。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標本保存時間(3 h 內)及溫度(室溫與4 ℃)對電解質(鉀、鈉、氯離子)檢測結果的影響,為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經患者知情同意后隨機選取寧波華美醫院2021 年4 月—6 月門診就診患者14 例,男、女性各7 例,年齡(40.57±12.59)歲。每例患者留取樣本14 mL,平均置于7 支含有促凝劑的試管內待用。
電解質檢測采用西門子ADVIA24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配套試劑,方法為ISE 間接法;促凝劑試管購自浙江拱東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離心機(型號為TDL-60C)購自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
標本檢測前定標并確保室內質控在控。每例患者的7 份樣本分別在即時(室溫凝固后馬上處理)、1 h(室溫和4 ℃)、2 h(室溫和4 ℃)、3 h(室溫和4 ℃)離心(4 000 r/min)5 min,吸取血清檢測鉀(K)離子、鈉(Na)離子、氯(Cl)離子。
采用GraphPad Prism9.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重復測量ANOVA(方差分析)和Turkey(t檢驗),多重比較分析不同條件下檢測結果的差異。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條件下血清K(圖1A-B)、Na(圖1C-D)、Cl 離子檢測結果有一定波動(圖1E-F);經重復測量ANOVA 分析,K+、Na+、Cl-在不同條件下的檢測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 54.05、32.42、8.514,P均<0.001),見表1。

圖1 不同條件下血清鉀、鈉、氯離子檢測結果的變化

表1 不同條件下血清鉀、鈉、氯離子檢測結果的比較

表1(續)
K+在不同時間(1、2、3 h)的4 ℃和室溫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特別是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檢測結果(室溫和4 ℃)與即時檢測相比逐漸顯著升高(P均<0.05)。Na+在放置2、3 h(室溫和4 ℃)后與即時檢測相比,檢測結果升高(P均<0.05)。Cl-在放置1 h(室溫和4 ℃)后,檢測結果出現降低(P均<0.05),但放置2 h(4 ℃)和3 h(室溫和4 ℃)后檢測結果恢復到即時水平,見表2。

表2 Turkey 多重比較分析結果

表2(續)
電解質參與多種重要的功能和代謝活動,其中K+、Na+和Cl-是機體內重要的離子之一,可為疾病診斷、治療、預后判斷提供重要依據。針對血液樣本在不同條件下的穩定性及能否真實反映檢測指標的水平相關報道較多,但結論不一[3]。
對于正常機體,K 離子約占細胞內液陽離子總量的98%左右,Na 離子約占細胞外液陽離子總量的92%,細胞內外液的交換將帶來血清中電解質檢測結果的變化[4-5]。存儲溫度和放置時間是構成樣本存儲條件的兩大重要因素[6],同時也會影響到細胞內外液的交換程度,進而影響到電解質的檢測結果。本文結果顯示,鉀、鈉、氯在不同條件下的檢測結果均表現出統計學差異;對于K 離子,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檢測結果與即時檢測相比逐漸升高;對于Na 離子,放置2、3 h 后與即時檢測相比,檢測結果也會顯著升高;對于Cl 離子,放置1 h 后,檢測結果出現降低,但放置2 h(4 ℃)h 和3 h(室溫和4 ℃)后檢測結果恢復到即時水平。以上說明三種離子隨著存儲溫度和放置時間的不同,其變化規律是有差異的,對它們的判斷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式。但同時我們發現不同條件下K+、Na+、Cl-的差異都是比較有限的,對臨床決策并不產生影響。當然,本次樣本量較小,時間點只專注于在3 h 內,后續將加大樣本量、延長時間予以進一步的觀察。
綜上所述,存儲溫度(室溫和4 ℃)、放置時間(3 h內)不同可對血清電解質的檢測結果帶來差異,但對臨床決策并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