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程小果
中圖分類號:S858.311.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2)02-0032-04
隨著現代專業化、集約化、規?;B雞的不斷推進,我國已成為全球養雞大國,但雞病仍是影響養雞成活率和養殖效益、阻礙國內養雞業健康發展的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是一些烈性或重大的傳染病。為此,有必要針對國內雞群的流行疫病做好監測,對其防控現狀做好經驗總結,并對這些流行疫病的發展方向進行科學預測,從而為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防控方案打下基礎,為實現養雞強國的目標而不斷努力。
借助山東省動物病原微生物工程實驗室檢測中心(以下簡稱“檢測中心”)的平臺優勢,對國內雞病展開了廣泛的調研和檢測。Ⅰ亞群腺病毒病、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和雞傳染性法氏囊新型變異株病例成為危害養雞效益的主要疫病,而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禁用、限用等政策實施,雞傳染性鼻炎的發病比例逐年增多。為方便廣大的養雞業從業人員或雞病診療人員了解這些疫病,從而更好地做好防控工作,本文綜合檢測中心的實時監測數據、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以及實驗室技術人員的臨床調查數據等,對雞群重要疫病進行了流行現狀分析及預測,并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控策略。
1 I亞群禽腺病毒病
I亞群禽腺病毒病是由I亞群禽腺病毒(FAdV)引起的雞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臨床表現為心包積水綜合征(HPS,也稱安卡拉病,AD)和包涵體肝炎(IBH)兩種病癥[1],發病雞表現為心包積液、肝壞死等,可以造成肉雞、蛋/種雞的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期等各階段發病[2],且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給國內養雞業造成了重大影響和經濟損失。
1.1 流行趨勢分析
既可以水平傳播,又可以垂直傳播的特性,讓I亞群禽腺病毒病的傳播效果很高。自2013年心包積水綜合征在國內首次報道發病以來,僅1年左右時間,國內各養雞區域均出現了禽腺病毒的發病報道或流行病例。
目前在國內各養雞省份或區域全年均有I亞群禽腺病毒病的分布或流行,發病率有明顯的季節性,即每年的5月至11月高發。目前發病仍以心包積水綜合征為主,占到I亞群禽腺病毒病的50%左右;此外,包涵體肝炎的發病比例呈上升趨勢,尤其以FAdV-8a/b型的流行居多,給國內養雞業帶來了新的威脅。
1.2 流行毒株情況
心包積水綜合征是由I亞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引起的,而導致包涵體肝炎的禽腺病毒血清型較多,除了血清8a/b型之外,還有血清10型(FAdV-10)、血清2型(FAdV-2)和血清11型(FAdV-11)等,近年來雞群,尤其是較大日齡雞群出現的肝壞死、肝破裂、肝出血等臨床常見問題,也多與這些流行毒株造成的危害有關。
1.3 防控措施
2021年,農業農村部共批準了兩個雞新城疫、禽流感(H9亞型)、禽腺病毒病(I群4型)三聯滅活疫苗的新獸藥證書,至此國內有了商品化的疫苗來防控I亞群禽腺病毒病,為高效防控I亞群禽腺病毒病提供了有利武器。但對養雞場而言,做好雞場的生物安全和雞群的飼養管理等工作仍是預防各類疫病的前提和保證。
2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雞傳染性法氏囊?。↖BD)是由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病毒性傳染病。該病發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機體免疫抑制,是養雞業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2.1 流行趨勢分析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每年的4~10月份發病率相對較高。經過獸用生物制品企業和廣大獸醫工作者等共同努力,該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2019年,國內肉雞、蛋雞群陸續報道了雞傳染性法氏囊新型變異株導致的發病病例,且流行和發病病例呈現快速蔓延的趨勢,目前在主要養雞省份或區域均有其發病或流行。
2.2 流行毒株情況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的流行比例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尤其是2020年以后,其流行比例占到50%左右,與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強毒流行株的比例持平。
2.3 臨床癥狀及病變
感染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雞一般表現為精神不振,羽毛蓬松,采食量下降,腹瀉、拉灰白色稀便,有零星死亡,但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感染雞群后往往不導致上述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容易被忽視,臨床診斷時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剖檢感染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的病雞,可見腺胃和肌胃交界處有點狀出血,法氏囊水腫、出血或萎縮,脾臟也出現瞬時腫大和損傷,從而形成免疫抑制。
2.4 主要防疫措施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沒有囊膜,可在環境或雞舍中長時間存活,因此,對于養雞場而言,需要做好日常的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
此外,需做好雞群的疫苗防疫工作,目前雞傳染性法氏囊有活苗、滅活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可供養雞場選擇:活苗分為低毒力、中等毒力疫苗,一般選擇B87、NF8等中等偏弱毒力的疫苗株,分別于10~14日齡、28~32日齡免疫雞群;滅活苗有多種,大多為聯苗,以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感(H9亞型)、傳染性法氏囊病四聯滅活疫苗多見,可于7~10日齡免疫雛雞;基因工程疫苗主要為以馬立克氏病疫苗株毒為載體,表達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VP2基因的活載體疫苗,可于雞群1日齡免疫,防疫雞馬立克氏病的同時,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也可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的出現,給本病的防控帶來了新的挑戰。根據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當前流行毒株的交叉保護試驗數據顯示,傳統的滅活疫苗對于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已不能提供良好的保護效果。因此,亟需研發對型疫苗,以達到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變異株流行地區或雞場更佳的防控效果。
3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IB)是由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病毒性傳染病,以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咳嗽、發出啰音、打噴嚏等為臨床特征[3]。育雛期高發,尤其是肉雞發病,或繼發、并發其他疫病的情況下,死亡率通常較高。蛋雞感染主要危害其生產性能,如產蛋率達不到高峰,或產蛋率降低、蛋品質下降等。本病呈世界性流行,國內發病也較為高發,是危害養雞業的重要疫病之一。
3.1 流行現狀分析
目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在國內各養雞區域以地方性流行為主,發病較為廣泛,尤其在育雛期和開產前后等階段較為多發。
3.2 流行毒株情況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血清型號眾多,在采用血清學鑒定、分類病毒時較為繁瑣和低效?;蚍中途哂锌焖佟蚀_和簡便等優勢,基于此,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基因分型是對其進行流行病學分類和監測的常用方法。
根據當前的監測數據,QX基因型是當前的主要流行毒株型號,占分離毒株的70%以上;其次,GVI型、TW-I型等流行比例也呈上升趨勢,且目前沒有對應型號的疫苗可以高效防范,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3.3 臨床主要表現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在肉/蛋雛雞上發病癥狀主要以“花斑腎”、呼吸道等為主,如繼發或并發其他病毒、細菌等感染,則往往造成較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肉雞、蛋雞育雛育成期可以形成“支氣管栓塞”為主要病變的發病表現;蛋/種雞若在育雛期發病,可能會造成雞群開產后出現一定比例的卵泡或輸卵管發育不良或異常發育、輸卵管內有積液的“假母雞”等癥狀,從而沒有明顯的產蛋高峰;蛋/種雞若在育成后期或產蛋期感染發病,可能會造成雞群產蛋率大幅下降,產軟殼蛋、砂殼蛋或畸形蛋比例升高,蛋清變稀薄,種蛋孵化率下降等問題。
3.4 主要防控措施
做好雞場的生物安全措施和雞群的飼養管理工作,是防好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育雛階段,要執行嚴格的“全進全出”飼養制度,并保證充足的空舍時間,避免不同批次雞群間的交叉;控制好雞舍內的溫差、溫度和濕度等,減少各種不良因素對雞群的刺激。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分為活疫苗和滅活苗兩類:活疫苗作為基礎免疫,可快速起效,并達到較好的黏膜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作用;滅活苗雖然起效慢,但作為加強免疫,可通過體液免疫途徑提升活苗基礎免疫后的抗體水平,并維持更長時間,提升對雞群的保護。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型號眾多,建議有條件的雞場建立本區域、本場區雞群的病毒型號監測機制,了解本區域、本場區的流行毒株型號,從而針對性的選擇對型疫苗做到高效防疫。
對于大多數養雞場而言,選擇將QX型疫苗株和H120株聯用即可較好地交叉保護國內流行毒株,且多次免疫會進一步提升防疫效果。選擇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活疫苗,可于雞群1~3日齡首免,7~10日齡二免,21~28日齡三免,隨后定期應用活疫苗加免;配合含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雞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H9亞型禽流感三聯滅活苗,于7~10日齡、40~50日齡、100~110日齡來聯合免疫,可達到更佳的防疫效果。
4 雞傳染性鼻炎
雞傳染性鼻炎(IC)是由副雞禽桿菌(Apg)引起的雞的一種細菌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傳播快,3~5 d可波及全群,發病率高,可達70%~90%,且易繼發H9亞型禽流感、大腸桿菌、雞毒支原體等其它病原,造成更大的發病和危害。
4.1 流行趨勢分析
雞傳染性鼻炎目前在我國養雞比較密集的省份或地區,如山東、河南、江蘇、河北、遼寧、湖北等,呈地方流行,一年四季均發病,但秋冬、冬春等寒冷及換季時節更加高發。肉雞、蛋/種雞、育成雞和產蛋雞均易感,可造成肉雞飼料轉化率下降、死淘增加,育成雞生長發育不良、體重不達標、均勻度下降,產蛋雞產蛋率大幅下降、死淘增加等。
4.2 流行毒株情況
根據當前雞傳染性鼻炎發病雞群的分離株監測數據來看,副雞禽桿菌C型和副雞禽桿菌B型是主要的流行型號,占到了分離株比例的90%左右,副雞禽桿菌A型的流行比例為10%左右。
4.3 臨床主要表現
發病之初,僅出現少數蔫雞,表現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打噴嚏,腹瀉、拉黃綠色稀糞,鼻孔處有少量漿液性鼻液;隨后轉成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形成結痂封住鼻孔,病雞出現甩鼻,然后出現臉腫、一側或雙側腫脹的情況均有,嚴重時表現為眼眶腫脹、眼窩深陷。
4.4 綜合防控措施
雞傳染性鼻炎多由外界不良因素誘發,尤其是冷應激和空氣質量差等因素。因此對于本病的防控需從強化生物安全、加強飼養管理和改善雞群環境等多方面入手,采取“預防為主、養大于防、防重于治”的綜合防治措施。
對于雞傳染性鼻炎多發或高發區域的雞群,則需要選擇疫苗來做到針對性防疫工作,增強易感雞群的抵抗力。副雞禽桿菌A型、B型和C型之間的交叉保護效果很弱,故需要研發全面、對型的疫苗來防控當前的雞傳染性鼻炎。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均為滅活苗,按照其佐劑的不同,可分為鋁膠苗和油乳劑苗兩種。鋁膠苗注射后產生抗體快、吸收好、應激小,但免疫保護期短;油乳劑苗注射后雞群應激略大,但免疫應答反應強,保護效果好且免疫保護期長。免疫程序需依據不同的雞品種、地區及季節等做適當調整,以達到最優的防控效果。商品蛋雞或種雞的首免一般在40日齡左右,二免在90日齡左右。
開產后的蛋/種雞更易發生雞傳染性鼻炎。產蛋期加免雞傳染性鼻炎滅活疫苗,可進一步提升雞傳染性鼻炎的抗體水平,提升對于雞群的保護率,延長免疫保護期。而對于養雞場而言,防疫疫苗一方面可能會造成雞群的產蛋率下降、產蛋波動等應激問題;另外,還會增加防疫次數、增大防疫費用等負擔,從而影響了絕大部分養雞場補免疫苗的積極性。
鑒于此,有必要研發雞新城疫、禽流感(H9亞型)、傳染性鼻炎三聯滅活苗等多聯多價疫苗,可一針多防,防疫減負。在確保防疫效果的前提下,可減少防疫次數和成本,提升雞群的經濟效益等,達到減負增效的實際效果。
針對發病雞群,及時采用敏感藥物治療。近年來大量抗生素類藥物的使用使副雞禽桿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臨床實踐中可采用雞傳染性鼻炎鋁膠苗緊急免疫,同時選擇敏感藥物,并按照最佳方式和劑量投藥,藥物和疫苗優勢互補,藥物快速起效、控制疾病發展的同時,疫苗可以更好地控制雞傳染性鼻炎的反復發作,從而達到治防一體的效果[4]。
參考文獻:
[1] (美)Y.M. Saif.主編.蘇敬良,高福,索勛主譯.禽病學(第十二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2] 林婷婷,張翔,朱偉民. 我國I群禽腺病毒流行趨勢和防控要點[J]. 家禽科學, 2021(10):17-19.
[3] 呂紅超,程小果,王慧,等.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流行現狀及防控[J].動物醫學進展,2018,39(4):111-114.
[4] 程小果,王慧,陳申秒. 雞傳染性鼻炎流行新特點及防控策略[J]. 畜牧與飼料科學,2017,38(6):107-109.
30515003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