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王龍 劉學輝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2)02-0036-03
2020~2021年秋冬,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多地肉種雞場發生了一種以病雞頭部腫大、臉部發紫、眼眶周邊腫脹發青和呼吸道癥狀輕微的疾病。該病多發生于肉種雞加光前期(約18周齡),也常見開產前、后產蛋高峰期(26~38周齡)的雞群。雞群患病后,除在發病初期發生腫頭及顏面腫脹、發青,并伴發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和一定的產蛋下降外,并無其它癥狀,臨床死亡較少。將肉種雞場的患病雞送往吉林農業大學檢測,通過氣管拭子分離培養出鼻氣管炎鳥疫桿菌,結合藥敏試驗結果進行了臨床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匯報如下:
1 發病概況和臨床癥狀
2021年11月下旬,吉林某肉種雞場技術員來電,主訴飼養的羅斯308肉種雞1.9萬只,分4棟飼養,曾于18周齡發現雞群中有零星頭部腫大,顏面輕微發青情況,開始以為是被料筒擠壓造成,經檢查病雞無外傷,觸摸無痛感,發病雞只精神狀態尚可,但呈零星發生,未引起足夠重視。至26周齡時發現病雞數量陸續增多,主要表現為腫頭腫臉、顏面發青面積擴大、下頜腫脹發青、肉髯發青等,見圖1、圖2。將上述病雞挑出單獨飼養,多數雞不產蛋。按日齡而言,上述雞群,正處于產蛋上升高峰期,但雞群總的產蛋率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2%~5%不等,且小蛋增多,平均蛋重下降,蛋殼顏色發白、質脆,破蛋增多。
2 剖檢病變
病雞頭部腫脹部位有皮下水腫,有帶血粘液,這可能是引起頭面皮膚發青的主要原因。氣管內有輕微粘液,病程較長雞只氣管內有黃色分泌物。胸部和腹部氣囊渾濁,氣囊表面覆蓋有黃色干酪樣物。肺部基本正常。個別產蛋雞發生卵泡破裂,形成卵黃性腹膜炎。其它如肝臟、脾臟、心臟、腸道等均無病變。
3 實驗室診斷
3.1 PCR病原學檢測
采取病雞的氣管、肺臟、肝臟、腎臟等組織,冷鏈運輸,送吉林農業大學進行病原檢測。采用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雞偏肺病毒(腫頭綜合癥)、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毒支原體、雞滑液囊支原體等病原的特異性引物,作上述病原的PCR特異性診斷。檢測結果為陰性,未檢出上述病原。
3.2 細菌分離、培養和鑒定[1]
無菌采取病雞氣管黏液拭子,利用支原體專用培養基和常規細菌培養基以及血平板培養基分別進行細菌、支原體培養和鑒定。結果:未分離出副嗜血桿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支原體;但在5%綿羊血液瓊脂平板上分離出一種細菌,該菌生產緩慢。對該菌繼續在綿羊血液瓊脂平板上37 ℃培養24~48 h,形成一種針尖大小、灰白色、無溶血的菌落。在5%~10%? CO2條件下,在綿羊血液瓊脂上生長良好,培養24 h后,形成邊緣整齊、表面光滑、直徑為1 mm的灰白色菌落;48 h后可見2~3 mm的圓形菌落,表面隆起、邊緣整齊,顏色從灰色到灰白色,并有酪酸的氣味。為了防止厭氧菌的生長,在培養基里加入慶大霉素或黏菌素。該菌在麥康凱瓊脂、遠藤氏瓊脂平板、西蒙檸檬瓊脂上均不生長。
將培養物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和鏡檢。結果在顯微鏡下,革蘭氏染色呈陰性,菌落的大小類似巴氏桿菌,呈多形性,桿狀居多。
3.3 血清學檢測
從30只病雞翼下靜脈采血,分離血清,進行血凝抑制試驗(HI)檢測。分別檢測H5、H7和H9等亞型禽流感、新城疫等抗體。結果顯示H5、H7、H9抗體分別為9~11 Log2、8~11 Log2、10~11 Log2,新城疫抗體為9~11 Log2,結合發病前后1月內未發生大的波動,排除了禽流感、新城疫發生的可能性。
4 診治情況
4.1 藥敏試驗
依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情況,結合實驗室診斷結果,初步確診為雞鼻氣管鳥疫桿菌感染。對分離出的細菌進行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該菌對阿莫西林、恩諾沙星、丁胺卡那和氟苯尼考敏感,對其它藥物效果均不敏感。
4.2 治療情況
鑒于氟苯尼考對雞胚胎孵化有影響(產蛋期禁用),丁胺卡那飲水效果差,選擇阿莫西林和恩諾沙星聯合分別用藥治療。方案如下:采用阿莫西林250 mg/kg飲水,每日兩次給藥,連用5 d;恩諾沙星0.01%飲水,每日兩次給藥,連用5 d。經治療后,該種雞場再沒有出現腫頭、腫臉的雞,整個雞群產蛋率逐步回升,至32周齡時全群產蛋率達88%,破蛋、碎蛋率隨之減少,蛋殼質量恢復正常。
5 經驗和教訓
5.1 病癥較輕,容易忽視
該病臨床發病癥狀比較輕微,除少量雞腫頭及顏面發青以及伴發輕微呼吸道癥狀外,大群雞無其它癥狀,并且極少死亡。該病的發病特征與H9亞型禽流感、腫頭綜合癥(偏肺病毒)、傳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和葡萄球菌感染等相似,缺乏特征性的典型病變,在臨床上很容易被忽視,造成誤診;在生產現場極易被技術人員忽視。
5.2 降低應激,防止繼發感染
我國東北地區,秋冬溫差變化較大,是肉種雞發生該病的高發季節。因此,及時保溫和采取柔和的通風方式是降低該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合適的飼養密度、清潔的飲水、良好的環境衛生控制等生物安全措施也十分重要[2]。
在管理過程中發現,本病如在初期不能進行良好的控制,后期很容易與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感染,或與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細菌混合感染[3],癥狀加重,死亡率增加,經濟損失慘重。筆者曾經與多個肉種雞場交流,有的雞場因此病損失慘重,甚至不得不提前淘汰。
參考文獻:
[1] 劉金華,甘孟侯.主編. 中國禽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317-322.
[2] 劉長梅,李忠曉. 我國鼻氣管鳥桿菌流行現狀及分析[J].家禽科學,2021,9:38-42.
[3] 趙鵬,李佳,謝琛,等. 家禽鼻氣管鳥桿菌研究進展. [J].中國家禽,2015,37(6):37-41.
374850033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