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貴州桐梓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遵義 563200)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目標,農村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對象是“三農”經濟。
近年來,銀行商業貸款風險頻繁出現,并且呈逐漸增長的態勢,貸款風險防控難度較大。在此背景下,研究農村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國內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金融也備受關注,農村商業銀行成為當前和未來發展農村金融的主力。
據統計,近年來農村商業銀行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已從2012 年的337 家增長到2020 年的1 539 家,如圖1 所示。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機遇的到來,證明其改制是正確的實踐,也證明農村金融發展需求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1]。

圖1 2012—2020 年農村商業銀行法人機構數量走勢
隨著農村商業銀行發展規模的擴大,其資產規模也不斷擴大,增加了資產管理的壓力,使得潛在風險逐漸加大。
據統計,截至2020 年12 月,總資產33.4 萬億元,總負債30.83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7 127 億元,如圖2 所示。

圖2 2015—2020 年國內農商行總資產和總負債統計
貸款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防范和化解風險是金融風險防控的主題,配套完善的金融防控體系格外重要。在選擇投資之前需進行客觀評估,作出謹慎的投資決定。農村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具有易發性、擴散性、隱蔽性等特征[2],風險一旦產生,就會造成損失。
1.3.1 信用風險
因違約造成借款企業或借款人無法按期還款的風險。這種風險事先無法準確預測,也無法規避和有效控制。
1.3.2 政策風險
因調整經濟政策或財稅政策產生的風險。可以通過調整政策實現對農村商業銀行的調控,從而達到穩定農村物價的目的。
1.3.3 市場風險
因市場供求變化或者市場價格變化產生的風險。農村商業銀行要高度關注市場風險,通過市場價格分析市場變動,從而調整貸款額度,防范市場風險。
1.3.4 操作風險
因人為失誤、操作不當等造成的風險。每個人的習慣和思維各有不同,所以操作風險無法事先預知。
1.3.5 經營風險
因經營管理不當造成損失、破產的風險。例如,經濟形勢好,銀行容易發放貸款;經濟形勢不景氣,企業經營較為困難,銀行不易發放貸款。特別是涉農企業,一旦遇到自然災害,經營狀況就會惡化。經營風險是農村商業銀行貸款中較為常見的風險。
1.3.6 流動性風險
因資金周轉危機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農村商業銀行應留足備用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環境是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重要因素[3]。經營狀況、發展活力等社會環境可能對農村商業銀行貸款產生嚴重影響。環境因素可分為經濟環境、政策環境、信用體系、法制環境等。
經濟環境方面,整體經濟發展趨勢穩定。在平穩的經濟環境下,資金產生增值回報的期限不斷延長,部分產業會遇到資金流動性問題。
政策環境方面,隨著國內政策調整,金融監管越發嚴格,特別是對房產泡沫的抑制,導致房產企業資金鏈趨于緊張,地方要求農村商業銀行向其提供貸款,行政干預政策易造成貸款風險。
信用體系方面,目前,信用體系建設任重而道遠,由于大眾心理無法預測,有部分借款企業或借款人向農村商業銀行提供虛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貸款風險。
法制環境方面,法律對于農村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較大,但是對于借款企業或借款人的約束相對較小,使得大量農村貸款回收艱難,提高了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據統計,2020 年國內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額為7 127 億元,2015—2020 年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呈逐年上漲態勢,如圖3 所示。

圖3 2015—2020 年農商行不良資產
農村商業銀行與企業聯系密切,企業的經營狀況、“影子銀行”風險傳染、擔保公司等直接影響農村商業銀行貸款風險。企業自身管理不善、經營決策不科學、投資方向失誤、扶持夕陽產業等容易造成貸款風險。各種惡意擔保、無序競爭擠占了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空間,導致借款者減少,加大了農村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對于農村商業銀行而言,擔保是把“雙刃劍”,使得農村商業銀行審查貸款不嚴格,增加放貸資金,加大回收貸款的風險。
目前,農村商業銀行的準入門檻較低。培訓工作開展不及時、員工對貸款等業務流程掌握不熟練,導致工作中存在操作風險。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相比,農村商業銀行普遍存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產品創新、業務類型單一等問題,導致信息不對稱,極易產生貸款風險[4]。
小微貸款業務仍不是農村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尚未實現全面推廣。管理運營模式和方式落后,無法滿足防范貸款業務風險的需求,過多傾向于定性層面的研究,對于量化評價手段較少。
在貸款風險管理過程中,缺乏對貸款業務適用性的深入研究。雖然采用了類比分析、歷史經驗分析等方法,但是缺乏對定量方法的運用,風險評估體系不夠健全,無法估量農村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問題、風險集中度和風險發生概率。倘若沒有預測市場風險發生概率,就無法真正防控風險,會極大提高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農村商業銀行的部分業務已經不能滿足金融監管的需求,內部控制仍然存在漏洞,無法及時跟進配套內控機制,會加大貸款風險。風險分配體系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部門職能定位不夠明確、決策與管理方面可能存在越權現象。同時,風險預警系統缺乏風險防范意識,無法發揮實質作用。
農村商業銀行信息系統建設推進緩慢,更新換代不及時,業務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大數據的應用與分析不到位,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沒有深入人心,欠缺通過信息技術識別風險的能力。同時,沒有將員工的操作系統納入風險管理體系,不能及時發現操作風險,風險管理亟須技術推動。
健全完善農村商業銀行風險防范預警體系,能促使工作人員規范自身行為,使操作更加標準,準確預報潛在的貸款風險,有效處置風險。預警體系具有全面性、敏銳性、時效性等特征,推動了農村商業銀行的高質量發展[5]。預警體系需有定量的指標,設置準確的臨界值,確保數據出現異常后及時響應。完善的信息數據有利于長期監控借款者信息的準確性,有效規避風險。建立健全完善、科學、合理、有效的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對農村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具有抑制作用。
農村商業銀行市場廣闊,應主動探索更加豐富的金融產品、業務、服務等,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充分發揮農村商業銀行的中介作用,開拓業務服務渠道。健全完善農村商業銀行代收代付制度,增強相關業務的實效性。
推動農村商業銀行信息化建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打造“智慧銀行”“手機銀行”等品牌。開展市場業務推廣工作,宣傳農村商業銀行政策與業務。建立健全銀行內控機制,確保農村商業銀行的穩健運營[6]。
設定農村商業銀行貸款金額上限,防止出現單一借款企業或借款人貸款過度集中的情況。明確取款區間,助推農村商業銀行回收資金,緩解貸款資金壓力,避免流動性風險[7]。采取多種措施防范貸款集中度風險,從而避免因貸款風險造成損失。健全完善的農村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制度,循序漸進、與時俱進,不斷總結相關經驗[8]。
農村商業銀行受自身發展環境的限制,在業務發展中缺乏抵御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無法拓寬農村市場。需創新更多適用于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的金融產品,研發對農村、農業、農民以及涉農企業具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使其符合市場價值,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農村商業銀行應創新種植業和養殖業大戶授信貸款、“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貸款、林權抵押貸款、青年創業擔保貸款等多元化的貸款產品,分散風險,提升自身發展優勢和競爭力[9]。
將新發展理念貫徹到“三農”工作中,推動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村商業銀行提供的大量貸款資金解決了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但是“三農”的發展會受多種因素影響,極易引發復雜多變的風險。農村商業銀行應健全完善可操作性強、競爭力強的風險防范體系。同時,對貸款風險給予更多的支持與關注,提高經濟效益,發揮社會效益。